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市政工程中为解决纵横两条道路立体交叉的桥。这种立交桥为平面井字形,断面两层式结构。本立交桥可以解决车辆直接左拐弯而又不与直行车辆相交叉,同时机动车车道与非机动车车道完全分开使之无平面交叉。(*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分开式井字形道路的立交桥,属于市政工程。北京市市区及近郊区现有立交桥几十座,从车辆的运行来看,解决直行车辆及向右转弯车辆的车道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左转弯的车道在设计上有许多困难,首先是因为要实现车辆的直接左转弯,在X向(见附附图说明图1)与Y向车流立体分开的情况下,X向(或Y向)上行的车辆本身也必须切断X方向下行的车流才能得以实现。在北京现有的立交桥的设计中,多数的做法是设计左转弯的车辆不是直接左转弯而是相反向右转弯270°。这不仅转弯角度大,车行路线长,车速慢,更主要的是左转弯的车辆与直行车辆在桥上有多次交叉,影响其它车辆过桥速度,影响立交桥通行能力。除了向右转弯270°以实现左转弯90°这种形式的立交桥外,还有一种大转盘式立交桥,其可以实现直接转弯90°,但这种立交桥通行能力非常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要求。第二,在我国自行车多是城市中交通一个重要的特点。为了保证车辆运行安全,有必要将自行车与机动车分开。目前常用的做法是自行车过桥单设一层。但这样做不仅使立交桥多了一层,更重要的是自行车车道本身的交叉问题也没有解决。由于自行车过桥单设一层,使得机动车过桥须爬更高的坡,这不仅影响城市的市容,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的油料和增加了城市噪音。同时也影响了车辆运行速度。本立交桥设计能够有效地解决以下问题一、机动车、非机动车实现直接左拐90°;二、机动车、非机动车在立交桥只要两层的情况下完全分开;三、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在各自方向上运行(直行、右拐、左拐)在过桥时完全分开,没有任何交叉;四、各个方向运行的车辆在过立交桥时出现上坡,其能量由车辆自身下坡能量来补充(即均是先下坡后上坡),减少了油料和噪音;五、整个立交桥可以在地平面标高之下,不影响市容;六、立交桥通行能力不受X向和Y向车道数的限制,通行能力基本上等同于X向和Y向通行能力之和。本立交桥的设计完全不同于北京现有的立交桥,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立交桥(参阅《城市道路设计手册》、由北京市市政设计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本立交桥的做法是在道路离立交桥中心点(图1中O点)一定距离A点,相同方向如X向的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从中间分开,形成一个井字形的平面结构。图1是立交桥平面示意图。在图1中,(1)为机动车左拐弯车道;(2)(3)为直行车车道(直行车车道数根据交通量而定);(4)为右拐弯车道。黑色车道表示非机动车车道。(5)为非机动车车道左拐时跨越直行机动车车道的小桥;(6)为非机动车左拐弯车道;(7)为非机动车直行车道;(8)为非机动车右拐弯车道。一座立交桥X向上下行车道与Y向上下行车道共有4个立体交叉点(J)、(K)、(N)、(M)。机动车左拐车道(1),直行车道(2)、(3)和右拐车道(4)在距直行车道就近的一个交叉点一定距离(图1X方向B点)向下坡,形成一个低于其右边相邻非机动车车道的机动车凹车道。到坡底,右拐弯车道(4)向右拐,穿过非机动车车道沿着车道(8)一直拐,再穿过Y向上行车道非机动车车道到达(D)点,然后上坡并入Y向上行车道。直行车车道(2)、(3)在坡底水平向前穿过小桥(5)后继续直行,在(J)点同Y向上行车道立体交叉,过该桥后在(C)点向上爬坡。(C)点到(E)点为直行车道的上坡段。坡顶(E)点直行车道与Y向下行车道立体交叉后继续前驶。左拐弯车道(1)上下坡与直行车道一样,只是左拐弯车道(1)设在最左边,在距小桥(5)一定距离时(1)与(2)分开,中间留一条非机动车车道(6)。(1)到达(E)点附近没有与Y向下行向直行车道立体交叉而是靠其左侧左拐,然后并入Y向下行车道的直行车道,实现了其左拐弯。非机动车直行车道(7),左拐弯车道(6)与Y向上下行车道立体交叉原理同机动车车道一样。不同点在机动车先下坡,使机动车车道右拐(4)在非机动车未下坡之前机动车车道已达到坡底,并能向右拐与其立体交叉。非机动车车道在机动车车道向右拐出并在其下方穿过后,这时左拐车道(6)水平过小桥(5),然后(6)向下坡。直行车道(7)在左拐弯(6)水平过小桥后才开始下坡。右拐弯车道(8)保持水平向前直到与Y向上行非机动车车道合并。以上是X方向上行车道机动车车道与非机动车车道说明。X向下行车道、Y向上下行车道原理与此相同。整座桥就象编织网一样,一个方向压在另一个方向之上,形成互交式结构。这类立交桥主要特点是交通量大,通过立交桥能力几乎等于X向与Y向交通能力之和。第二,是节能和低噪音。因为几乎所有的车道都是先下坡后上坡,并且过桥车道一段不高于周围地面,有利于消除噪音。附图1。权利要求1.由上行车道(10)和下行车道(11)组成的X方向道路,另有由上行车道(12)和下行车道(13)组成的Y方向道路。X方向道路与Y方向道路立体交叉。这座立体交叉桥的特征是X向道路上行车道(10)与下行车道(11)分开30-300米,同时Y方向道路上行车道(12)与下行车道(13)也分开30-300米。2.根据权利要求1的立交桥,其特征是由(10)、(11)、(12)、(13)共有4个立体交叉点(J)、(K)、(N)、(M)。在这4个交叉点中,每一方向的上行或下行车道直行车道只有一次而且必须有一次在另一方向下行或上行车道直行车道上方的机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立交桥,其特征是左转弯机动车道(1)在距4个交叉点(J)、(K)、(N)、(M)中就近的一个点一定距离与其直行车道(2)分开2-20米。4.根据权利要求3的立交桥,其特征是(10)、(11)、(12)、(13)上方各有一座非机动车车道的小桥(5),其跨越直行机动车车道,而不跨越左转弯车道。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市政工程中为解决纵横两条道路立体交叉的桥。这种立交桥为平面井字形,断面两层式结构。本立交桥可以解决车辆直接左拐弯而又不与直行车辆相交叉,同时机动车车道与非机动车车道完全分开使之无平面交叉。文档编号E01C1/04GK1076748SQ92109548公开日1993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1992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1992年8月22日专利技术者林兆兴 申请人:林兆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由上行车道(10)和下行车道(11)组成的X方向道路,另有由上行车道(12)和下行车道(13)组成的Y方向道路。X方向道路与Y方向道路立体交叉。这座立体交叉桥的特征是X向道路上行车道(10)与下行车道(11)分开30-300米,同时Y方向道路上行车道(12)与下行车道(13)也分开30-300米。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兆兴,
申请(专利权)人:林兆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