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921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2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具体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包括环形的壳体,壳体的径向相反的两面分别开设有均为环形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处分别设有用于封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开口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凹槽和第一侧板之间形成环形的液压腔,液压腔内设有惯量环,惯量环的周围填充硅油,第二凹槽周向等距分为多个通风槽,相邻的通风槽之间设有立柱,立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槽的底部和第二侧板连接,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每个通风槽至少连通一个第一散热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通风槽和立柱,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散热,从而延长硅油的使用时间而节约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
本技术属于减振器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
技术介绍
当前,汽车发动机使用的扭振减振器,包括硅油减振器,传统的硅油减振器是由惯量环、硅油、盖板、壳体、轴承、堵塞六种零件组成,壳体与盖板用电子束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惯量环置于壳体与盖板内部,四周装满硅油。在使用中,壳体与曲轴连接。当发动机转动时,壳体、曲轴以及悬浮在壳体内腔的惯量环同时转动。当轴系发生振动时,通过惯量环的惯量及硅油的阻尼吸收振动能量,起减振作用。但目前有很多发动机的功率在不断的增加,同时运转时的热生成量增加,热消散能力差,引起硅油过早失效,降低减振效果及使用寿命缩短。专利带冷却系统的硅油减振器(公告号CN205371439U),公开了一种带冷却系统的硅油减振器,包括外壳,外壳上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开口处设有侧盖,第一凹槽与侧盖之间形成液压腔,液压腔内设有减振体,减振体上开设有螺纹孔,减振体与液压腔的壁之间填充有硅油,侧盖与减振体之间通过螺栓进行连接,螺栓上还开设有注油孔,外壳上还设有若干的散热孔和通风孔,散热孔与通风孔相通。该方案的效果是通过在外壳上增设散热孔和通风孔,使硅油传递到外壳的热量能有更大的散热面积,从而使得硅油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有效的防止了硅油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黏度减小,减振效果降低的问题。但是通风孔的孔径只能较小,否则外壳的强度不够容易损换,如果通风孔的孔径较小的通入的空气量就较少,散热效果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急需一种能够解决以上问题的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设有通风槽和立柱,立柱起到支撑的作用,所以通风槽的孔径能够较大,有更多的空气流动,因此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散热,从而延长硅油的使用时间,而节约成本。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包括环形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径向相反的两面分别开设有均为环形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分别设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环形的液压腔,所述液压腔内设有惯量环,所述惯量环的周围填充硅油,所述第二凹槽周向等距分为多个通风槽,相邻的所述通风槽之间设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每个所述通风槽至少连通一个所述第一散热孔。外界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散热孔进入到所述通风槽内将热量带走完成散热,所述立柱起到支撑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凹槽使其有很高的强度,避免损换,同时相比实心的壳体的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而言重量比较轻。优选的,所述立柱上设有通孔,相邻的所述通风槽通过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通孔将所有的通风槽连为一体,使得散热更加均匀,也就是说即使受环境影响可能出现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的周围的温度不一致,或者所述液压腔的内壁上散热不均匀,也可以通过所述通孔进行热量交换。优选的,每个所述通风槽的底部间隔设有多个弧面的凸起。所述凸起增加了所述通风槽的底部的面积,因为所述通风槽的底部的对面是与硅油接触的,也就是说,所述凸起增大了散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散热。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外表面焊接多个散热片。有利于散热。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所述第二散热孔与所述通风槽连通。增加空气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能够进入更多的空气,从而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内壁设有多个凹口。设有多个所述凹口增大了所述液压腔存储硅油的量,从而使得单位体积的硅油中的热量少,同时所述凹口也增大了硅油与所述液压腔的内壁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热量的散失。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侧板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且焊接处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密封焊接处,避免焊接处长久使用裂开时产生漏硅油的现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有通风槽和立柱,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散热,从而延长硅油的使用时间,而节约成本。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的剖面图。其中图中标记为:1、壳体;2、第二凹槽;21、通风槽;211、凸起;22、立柱;221、通孔;23、第二散热孔;3、第一侧板;31、第一散热孔;4、第二侧板;5、液压腔;6、惯量环;7、散热片;8、凹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包括环形的壳体1,壳体1的径向相反的两面分别开设有均为环形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2,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2的开口处分别设有用于封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2的开口的第一侧板3和第二侧板4,第一凹槽和第一侧板3之间形成环形的液压腔5,液压腔5内设有惯量环6,惯量环6的周围填充硅油,第二凹槽2周向等距分为多个通风槽21,相邻的通风槽21之间设有立柱22,立柱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槽2的底部和第二侧板4连接,第二侧板4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31,每个通风槽21至少连通一个第一散热孔31。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散热孔31进入到通风槽21内将热量带走完成散热,立柱22起到支撑第二侧板4和第二凹槽2使其有很高的强度,避免损换,同时相比实心的壳体1的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而言重量比较轻。其中,第一凹槽和第一侧板3可以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且焊接处设有密封圈。密封圈密封焊接处,避免焊接处长久使用裂开时产生漏硅油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加大散热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具体的,立柱22上设有通孔221,相邻的通风槽21通过通孔221连通。通孔221将所有的通风槽21连为一体,使得散热更加均匀,也就是说即使受环境影响可能出现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的周围的温度不一致,或者液压腔5的内壁上散热不均匀,也可以通过通孔221进行热量交换。具体的,每个通风槽21的底部间隔设有多个弧面的凸起211。凸起211增加了通风槽21的底部的面积,因为通风槽21的底部的对面是与硅油接触的,也就是说,凸起211增大了散热面积,从而有利于散热。具体的,第一凹槽的侧壁的外表面焊接多个散热片7。有利于散热。具体的,第二凹槽2的侧壁设有多个第二散热孔23,第二散热孔23与通风槽21连通。增加空气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能够进入更多的空气,从而能够带走更多的热量。具体的,第一凹槽的内壁设有多个凹口8。设有多个凹口8增大了液压腔5存储硅油的量,从而使得单位体积的硅油中的热量少,同时凹口8也增大了硅油与液压腔5的内壁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热量的散失。原理: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在使用过程中,液压腔5内的硅油会变热,然后将热量传递给硅油腔的内壁,由于通风槽21和硅油腔是壳体1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风槽21和硅油腔室一体合成的,通风槽21也会变热,在空气通过第一散热孔31和第二散热孔23进入到通风槽21内,会带走通风槽21的热量,根据热量从高温向低温传递原则,液压腔5的温度会降低,从而硅油的温度也会快速降下来,从而保证硅油的有效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径向相反的两面分别开设有均为环形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分别设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环形的液压腔,所述液压腔内设有惯量环,所述惯量环的周围填充硅油,所述第二凹槽周向等距分为多个通风槽,相邻的所述通风槽之间设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每个所述通风槽至少连通一个所述第一散热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的壳体,所述壳体的径向相反的两面分别开设有均为环形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处分别设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环形的液压腔,所述液压腔内设有惯量环,所述惯量环的周围填充硅油,所述第二凹槽周向等距分为多个通风槽,相邻的所述通风槽之间设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孔,每个所述通风槽至少连通一个所述第一散热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硅油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冶芳柯春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鑫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