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轨道位置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1902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了校正轨道位置,对轨道(3)进行捣固,使之达到暂时的给定位置,然后在横向振动的情况下对轨道施加静荷载进行动力稳定,最后有控制地使轨道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对轨道(3)经捣固之后所形成的暂时的给定位置进行测量,从中计算出一个消除了轨道位置长波误差的最终的给定位置。根据最终的给定位置(34)和暂时的给定位置(31)的差值确定校正值(35),并在动力稳定过程中,根据校正值相应改变静荷载和/或改变作用于轨道(3)上的横向力而使轨道(3)达到最终的给定位置。这样就可以在轨道动力稳定过程中消除误差,特别是消除长波的误差。(*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校正时抬起轨道,经过捣固使之达到暂时的给定位置,然后在横向振动的情况下,对轨道施加静荷载进行动力稳定,最后有控制地使轨道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1996年第三期的“Railway Track&Structures”期刊第29-33页介绍了这样一种校正轨道的方法。为此所需使用的所谓“机械整修列车”(MDZ)由一部高效率捣固车,一部道碴犁和一部沿作业方向随后的轨道动力稳定车组成。这个由三种车型组成的作业单元在作业时连续前进。其中捣固车将轨道抬起到正确的、暂时的给定位置,然后按规定填铺道碴,最后由轨道动力稳定车在使轨道沿水平方向横向振动的情况下,对轨道施加静荷载,使轨道有控制地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制定一种本文开头所述类型的,要求用这种方法能使轨道达到较好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一种这样来实现的,就是校正时抬起轨道,经过捣固使之达到暂时的给定位置,然后在横向振动的情况下,对轨道施加静荷载进行动力稳定,最后有控制地使轨道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其特点在于对轨道经过捣固所形成的暂时的给定位置进行测量,从中计算出一个消除了轨道位置长波误差的最终的给定位置,然后根据最终的给定位置与暂时的给定位置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并在对轨道进行动力稳定的过程中,根据校正值相应改变静荷载和/或作用于轨道上的横向力而使轨道达到最终的给定位置。制定本专利技术的校正方法的构思是,为了人为地使轨道产生初始沉陷而在轨道捣固之后进行的轨道动力稳定作业,同时也用于最后校正可能存在的轨道位置误差。为此最好利用捣固车自身的基准系统在捣固以后立即测定轨道的暂时给定位置,以便用正矢电子补偿法计算出轨道标高和侧向位置的长波校正值。根据校正值所进行的轨道标高和侧向位置方向的移动,最后可以特别经济地与轨道的动力稳定作业同时进行。此时应对动力稳定所需的成分如静荷载和/或横向力作相应的改变。这样就可以用特别优良的方式将结束轨道位置校正的动力稳定作业,在不增加工作量的情况下,也用于消除轨道位置的长波误差。下面借助附图所示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捣固轨道用的捣固车的侧视图;图2为动力稳定经过捣固的轨道用的动力稳定车的侧视图;图3至5为说明轨道各种实际位置与给定位置的曲线图。图1所示捣固车1有一个利用轨行机构2能在轨道3上走行的、装有走行驱动装置5的机架4。两个轨行机构2之间有一个利用驱动装置6相对于机架4纵向移动的辅助构架7。辅助构架与高度可调节的捣固机组8和起道机组9相连。机架4配备有机械自身的基准系统10,用于获取轨道3的正矢,确切地说用于获取轨道标高和侧向位置方面的误差。这套基准系统具有沿机械的纵向相隔一定距离的、能在轨道3上滚行的测量轴11,用于探测轨道。此外还装有拨道与抄平用的钢弦12,13。捣固车1沿作业方向(箭头14)的后面有一辆自身装有基准系统16和测量轴17的测量拖车15。测量拖车15的前端通过关节18与机架4相连,后端则通过轨行机构19支承在轨道3上。图2所示动力稳定车20有一个通过轨行机构21支承在轨道3上的机架22,还有一套走行驱动装置23。在两个轨行机构21之间有两套动力稳定机组24,通过偏心驱动装置25向轨道3施加水平的、与钢轨的纵向成横向水平的横向振动力。与此同时可利用驱动装置26通过动力稳定机组24向轨道3传递一个静荷载。为了获取轨道几何图形,配备有带测量轴28的基准系统27。动力稳定车20最好沿相同的作业方向(箭头14)直接安排在捣固车1后面作业。除横向振动力之外,还可有选择地利用一套配备驱动装置37的杠杆系统36(EP 0666371 A1号专利有进一步介绍)向轨道3施加横向力,以校正轨道3的侧向位置。图3所示曲线图中,Y-轴是轨道3以厘米计算的正矢(即垂直于轨道弯道的一根弦的距离),X-轴是轨道距离,确切地说是里程(以公里计算)。在捣固轨道之前,由捣固车1的基准系统10获取表示轨道3侧向位置误差的实际位置曲线29。这条曲线由许多正矢30组成。测出的正矢30利用已为人们所知的称为正矢电子补偿计算程序,在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最大容许移动值的情况下进行补偿(见补偿曲线33)。其中曲线补偿,确切地说曲线展平所需的轨道3移动,同样用已知的因数法予以计算。图4中的实线曲线展示了捣固以后用暂时的给定位置31表示的轨道3的实际位置。这个暂时的给定位置31,是由测量拖车15在捣固之后测取的,其中明显地反映出长波误差。这项测量工作也可有选择地用单独一辆轨检车进行。用这类方法测定的数据,在作业过程中可以通过无线电传递给紧跟在捣固车1后面的动力稳定车20,也可以用磁盘或解调器进行传递。传递的数据读入动力稳定车20的计算机32,然后再利用已为人们所知的正矢电子补偿法和因数法算出校正轨道3标高和侧向位置的长波校正值。利用计算出的校正值35动力稳定车20就能在下一步按精确法(即在三点探测轨道,然后按给定的校正值,确切地说按给定的正矢进行校正)对轨道进行动力稳定,就是说在消除轨道初始沉陷的同时,也对轨道位置完成了最终的校正。涉及轨道3侧向位置的校正值35可以用相应改变动力稳定机组24的水平横向力,或相应启动控制杠杆系统36的驱动装置37的方法达到。关于轨道标高的校正值(见图5)可以用驱动装置26改变静荷载的方法达到,但是要考虑到,只有使轨道3沉陷才能校正轨道的标高。图4所示的点划曲线是最终的给定位置34。这个位置是根据轨道捣固之后的暂时的给定位置31经过用正矢电子补偿法和因数法的计算之后得出来的。根据两个给定位置31和34之间的差值可求出校正值35。假定动力稳定车20沿箭头14所示方向走行作业,就需要在里程43.22和43.32范围内,根据计算出的校正值35相应提高向左侧的横向力,以便使轨道3移到计算出的给定位置34。最后需提高向右侧的横向力,以校正轨道3的侧向误差。图5所示的曲线涉及轨道的标高。在计算最终的给定位置34(点划细线)时,应考虑到轨道所有范围内都必须有一个最低沉陷量(X)。提高暂时的给定位置31中位置特别高的地方的静荷载,至少可以平顺或完全消除轨道标高的长波误差,以便最后将轨道3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34。权利要求1.一种,校正时抬起轨道(3),经过捣固使之达到暂时的给定位置(31),然后在横向振动的情况下,对轨道施加静荷载进行动力稳定,最后有控制地使轨道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34),其特征在于对轨道(3)经过捣固所形成的暂时的给定位置(31)进行测量,从中计算出一个消除了轨道位置长波误差的最终的给定位置(34),然后根据最终的给定位置(34)与暂时的给定位置(31)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35),并在对轨道进行动力稳定的过程中,根据校正值(35)相应改变静荷载和/或作用于轨道(3)上的横向力而使轨道(3)达到最终的给定位置(34)。全文摘要为了校正轨道位置,对轨道(3)进行捣固,使之达到暂时的给定位置,然后在横向振动的情况下对轨道施加静荷载进行动力稳定,最后有控制地使轨道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对轨道(3)经捣固之后所形成的暂时的给定位置进行测量,从中计算出一个消除了轨道位置长波误差的最终的给定位置。根据最终的给定位置(34)和暂时的给定位置(31)的差值确定校正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校正轨道位置的方法,校正时抬起轨道(3),经过捣固使之达到暂时的给定位置(31),然后在横向振动的情况下,对轨道施加静荷载进行动力稳定,最后有控制地使轨道沉陷到最终的给定位置(34),其特征在于:对轨道(3)经过捣固所形成的暂时的给定位置(31)进行测量,从中计算出一个消除了轨道位置长波误差的最终的给定位置(34),然后根据最终的给定位置(34)与暂时的给定位置(31)之间的差值确定校正值(35),并在对轨道进行动力稳定的过程中,根据校正值(35)相应改变静荷载和/或作用于轨道(3)上的横向力而使轨道(3)达到最终的给定位置(34)。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约瑟夫陶依尔伯恩哈德利希特伯格
申请(专利权)人:弗兰茨普拉塞铁路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T[奥地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