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17896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具结构,其包含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第一模具为模具底座。第二模具具有第一上模板部件与第二上模板部件,第二模具压合于第一模具时,第二模具压合于第一模具。使用者透过使用第一上模板部件与第二上模板部件于压合的过程为分段的方式,第二上模板部件先压于待加工物进行固定后,第一模板部件再压合于第二上模板部件,使驱动件驱动于连动机构件,连动机构件驱动第一加工件向加工区域移动,第一加工件抵顶于待加工物。如此待加工物先透过第二模板部件导正与压紧材料于第一模板组件后,才开始进行加工待加工物,此种加工生产的产品公差会更小。

Di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ie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mould and a second mold. The first mold is the mold base. The second mold has a first upper template component and a second upper template component. When the second mold is pressed into the first mold, the second mold is pressed into the first mold. The user uses the first upper template component and the second upper template component in the pressing process as a segmental way, the second upper template component is first pressed on the object to be processed for fixing, the first template component is then pressed on the second upper template component, so that the driver is driven on the linkage component, and the linkage component drives the first machining component to the direction. The processing area is moved, and the first processing piece is placed against the finished product. In this way, the material to be processed is first directed and pressed through the second template component in the first template component before the processing of the product to be processed, and the product tolerance of the processing production will be small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进行产品弯折加工的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模具于加工的过程中,使用者将待加工物直接放置于加工模具内,再将加工模具直接压合一起进行工件的加工,上述有关于习知的加工方式很容易因为待加工物还没有完全导正与压紧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折弯。此种情况下待加工物容易受到拉扯,导致待加工物于加工完成后,加工物的折弯尺寸公差变化大。故,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结构解决习知技术之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无法通过习知技术解决。习知的加工模具结构在使用时,将待加工物直接置放于模具内,再直接透过模具压合的加工方式,而直接对于待加工物进行弯折,如此情况下,加工后的加工物的精度低,且此种方式大量生产出的加工后的加工产物公差范围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结构,其包含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具有下模板组件与弯折组件,所述下模板组件具有加工区域,所述加工区域用于置放待加工物,所述弯折组件包含连动机构件与第一加工件,所述连动机构件连动所述第一加工件,所述连动机构件位于所述加工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工件对应于所述加工区域。所述第二模具具有上模板组件与驱动件,所述上模板组件包含第一上模板部件、第二上模板部件、弹性件与第二加工件,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间具有间距,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之间,所述第二加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并所述第二加工件对应于所述加工区域,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并所述驱动件对应于所述连动机构件。其中所述第二模具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具移动,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的所述第二加工件压于所述待加工物进行固定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再压合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使所述驱动件驱动于所述连动机构件,所述连动机构件驱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向所述加工区域移动,所述第一加工件抵顶于所述待加工物。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下模板组件更包含第一模座、第一垫板与下模板,所述第一垫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座,所述第一模座具有座槽,所述第一垫板具有容置槽与通孔,所述通孔穿设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座槽,所述下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垫板,所述下模板具有凹槽、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所述凹槽连通于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分别穿设所述下模板,并分别连通于所述凹槽。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连动机构件包含压块、滑动块、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所述压块位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座槽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压块,所述压块贴合于所述滑动块的一端,所述滑动块设置于所述凹槽,并所述滑动块具有凸块,所述凸块设置于所述滑动块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二弹性件横向设置于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侧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凸块,所述第一加工件位于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加工件贴合于所述滑动块的另一端。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滑动块一端的斜面相对于所述压块的斜面,所述压块的斜面相贴合于所述滑动块一端的斜面。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滑动块另一端的斜面相对所述第一加工件的斜面,所述第一加工件的斜面相贴合于所述滑动块另一端的斜面。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包含第二模座、第二垫板与公夹板,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包含止挡板与脱料板,所述第二垫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模座,所述公夹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垫板,所述脱料板设置于所述止挡板,其中所述公夹板与所述止挡板具有间距。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上模板组件更包含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并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卡固于所述第二模座的凹槽,所述固定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脱料板。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弹性件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模座,其另一端穿设所述公夹板、所述第二垫板与所述止挡板,而设置于所述脱料板。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模具结构更包含第一固定结构件与第二固定结构件,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件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垫板,其另一端穿设所述公夹板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并凸伸出所述脱料板,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件设置于所述下模板与所述第一垫板,所述第二模具压合于所述第一模具,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件穿设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上述的所述第二加工件与所述第一加工件隔着间距,并且上、下错位设置。通过此种模具结构改良习知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模具结构其包含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第一模具为模具底座。第二模具具有第一上模板部件与第二上模板部件,第二模具压合于第一模具时,第二模具压合于第一模具。使用者透过使用第一上模板部件与第二上模板部件于压合的过程为分段的方式。如此待加工物先透过第二模板部件导正与压紧材料于第一模板组件后,才开始进行加工待加工物,此种加工生产的产品公差会更小。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其为本技术的模具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以及图2其为本技术的模具结构的使用示意图;以及图3其为本技术的模具结构的另一使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机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的。请参阅图1,其为本技术的模具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模具结构,其用于对加工物进行外力加工,针对于加工物的外型与构造透过外力进行改变。本实施方式的模具结构1包含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3。承上所述,第一模具11具有下模板组件111与弯折组件113,下模板组件111具有加工区域110,加工区域110用于置放待加工物2,弯折组件113包含连动机构件115与第一加工件117,连动机构件115连动第一加工件117,连动机构件115位于加工区域110的一侧,第一加工件117对应于加工区域110。第二模具13具有上模板组件131与驱动件133,上模板组件131包含第一上模板部件132、第二上模板部件134、弹性件136与第二加工件138,第一上模板部件132与第二上模板部件134间具有间距,弹性件136连接于第一上模板部件132与第二上模板部件134之间,第二加工件138设置于第二上模板部件134,并第二加工件138对应于加工区域110,驱动件133设置于第一上模板部件132,并驱动件133对应于连动机构件115。其中第二模具13相对于第一模具11移动,第二上模板部件134的第二加工件138压于待加工物2进行固定后,第一上模板部件132再压合于第二上模板部件134,使驱动件133驱动于连动机构件115,连动机构件115驱动第一加工件117向加工区域110移动,第一加工件117抵顶于待加工物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第一模具,其具有下模板组件与弯折组件,所述下模板组件具有加工区域,所述加工区域用于置放待加工物,所述弯折组件包含连动机构件与第一加工件,所述连动机构件连动所述第一加工件,所述连动机构件位于所述加工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工件对应于所述加工区域;以及第二模具,其具有上模板组件与驱动件,所述上模板组件包含第一上模板部件、第二上模板部件、弹性件与第二加工件,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间具有间距,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之间,所述第二加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并所述第二加工件对应于所述加工区域,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并所述驱动件对应于所述连动机构件;其中所述第二模具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具移动,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的所述第二加工件压于所述待加工物进行固定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再压合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使所述驱动件驱动于所述连动机构件,所述连动机构件驱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向所述加工区域移动,所述第一加工件抵顶于所述待加工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第一模具,其具有下模板组件与弯折组件,所述下模板组件具有加工区域,所述加工区域用于置放待加工物,所述弯折组件包含连动机构件与第一加工件,所述连动机构件连动所述第一加工件,所述连动机构件位于所述加工区域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工件对应于所述加工区域;以及第二模具,其具有上模板组件与驱动件,所述上模板组件包含第一上模板部件、第二上模板部件、弹性件与第二加工件,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间具有间距,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之间,所述第二加工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并所述第二加工件对应于所述加工区域,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并所述驱动件对应于所述连动机构件;其中所述第二模具相对于所述第一模具移动,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的所述第二加工件压于所述待加工物进行固定后,所述第一上模板部件再压合于所述第二上模板部件,使所述驱动件驱动于所述连动机构件,所述连动机构件驱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向所述加工区域移动,所述第一加工件抵顶于所述待加工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下模板组件更包含第一模座、第一垫板与下模板,所述第一垫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座,所述第一模座具有座槽,所述第一垫板具有容置槽与通孔,所述通孔穿设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底,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容置槽与所述座槽,所述下模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垫板,所述下模板具有凹槽、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所述凹槽连通于所述容置槽,所述第一穿孔与所述第二穿孔分别穿设所述下模板,并分别连通于所述凹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连动机构件包含压块、滑动块、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所述压块位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座槽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压块,所述压块贴合于所述滑动块的一端,所述滑动块设置于所述凹槽,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小波陈东海梁丽虹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翔龙泰达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