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及氮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1721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套圈加工设备,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及氮化炉。其中的装炉工装包括筒体和底板,及至少一个设置在筒体内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或接触;所述的筒体、底板和导流筒上分别分布有通孔。以上所述的装炉工装通过设置导流筒及通孔,引导气流从各个不同方位进入,提高气流在工装内的流动性,以保证碳氮共渗处理的整体质量。

A furnace installation and nitriding furnace for carbonizing nitriding of bearing ring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earing ring processing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furnace installation fixture and a nitriding furnace for the carbonitriding treatment of the bearing ring. The furnace loading fixture comprises a cylinder body and a bottom plate, and at least one guide cylinder arranged in the cylinder body, one end of the guide cylinder is connected or contacted with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cylinder body,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guide cylinder are respectively distributed with through holes. The above-mentioned furnace loading tool can guide the air flow into the furnace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by setting a guide tube and a through hole, so as to improve the fluidity of the air flow in the furnace, so as to ensur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arbonitriding trea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及氮化炉
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承套圈加工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及氮化炉。
技术介绍
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面层渗入氮元素和碳元素的过程,以提高钢制零件的表面硬度、耐磨性,抗疲劳强度、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和抗咬合能力。轴承套圈的碳氮共渗需要在氮化炉中进行的,在这之前需要先将轴承套圈通过装炉工装放进氮化炉。现有技术中,轴承套圈的装炉工装是类似于铁桶的结构,在进行碳氮共渗处理时,先将需要处理的轴承套圈放置在铁桶内,然后吊装至氮化炉内。该装炉工装的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但由于在处理的过程中,轴承套圈是密集堆放在工装内的,而气流只能从工装的顶部开口进入,炉内气氛流动不畅,位于工装内不同部位的轴承套圈与气氛的接触效果不同,这就导致同一批次的零部件处理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处理的效率低下,成品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及氮化炉,其中的装炉工装通过设置导流筒及通孔,引导气流从各个不同方位进入,提高气流在工装内的流动性,以保证碳氮共渗处理的整体质量。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包括筒体和底板,及至少一个设置在筒体内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一端与底板连接或接触;所述的筒体、底板和导流筒上分别分布有通孔。在进行碳氮共渗处理时,气体可以从筒体顶部的开口,及筒体和底板的通孔进入筒体内,与现有技术相比,筒体内气体的流通性更好,进而提高轴承套圈的整体加工质量。另外,为了尽量减小沿套筒径向上轴承套圈加工质量的差异,设置导流筒。加工时,轴承套圈设置在导流筒和套筒之间,气体从底部或顶部进入导流筒,然后沿导流筒上的通孔进入加工区域,进一步提高加工质量。根据实际工况,可以适当调整导流筒的数量。作为优选,所述的筒体与底板可拆连接,便于筒体和底板的分开加工,也便于在处理完成之后倒出轴承套圈。作为优选,所述筒体的底端为定位端,所述定位端的内侧设有托举部,所述底板与托举部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的托举部上设有连通底板上通孔和筒体外表面的腔体,腔体的为气体冲底板的通孔进入构建出通道,提高筒体内气体的流通性。作为优选,所述筒体的上端为开口端,所述的开口端设有插槽,所述筒体的另一端设有与插槽对应的凸块。多个工装可以上下重叠摆放,上一工装的凸块插入下一个工装的插槽内,摆放平稳可靠,定位方便精确。作为优选,所述插槽位于筒体的内侧,避免插槽结构与氮化炉的内壁干涉,节省空间,提高氮化炉内整体气体的流通性。作为优选,所述筒体内侧环形均匀分布有若干吊耳,所述吊耳在高方向上位于环形槽下方,吊耳用于吊装该装炉工装。作为优选,所述导流筒的一端与底板上表面接触,另一端朝向开口端,且低于开口端的端部,导流筒与底板分体设置,便于根据实际工况增加或减少导流筒的数量。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氮化炉,包括炉体,所述的炉体内设有反应腔,所述的反应腔内设有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装炉工装,所述装炉工装的外壁与反应腔的腔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反应腔的顶部设有导流装置;还包括与反应腔连通的进气装置。在进行碳氮共渗加工时,气体从进气装置进入反应腔,进气装置的出气口优选朝向最底部装炉工装的底部,气体进入反应腔后从通孔进入工装内部与轴承套圈接触反应。导流装置驱动内部气体的循环流动,增强反应腔内气体的流通性,导流装置可以选用离心风机。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氮化炉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7,包括筒体2和底板4,及至少一个设置在筒体2内的导流筒1,所述导流筒1的一端与底板4连接或接触。所述的筒体2、底板4和导流筒1上分别分布有通孔3。所述导流筒1的一端与底板4上表面接触,另一端朝向开口端,且低于开口端的端部,导流筒1与底板4分体设置,便于根据实际工况增加或减少导流筒1的数量。在进行碳氮共渗处理时,气体可以从筒体2顶部的开口,及筒体2和底板4的通孔3进入筒体2内,与现有技术相比,筒体2内气体的流通性更好,进而提高轴承套圈的整体加工质量。另外,为了尽量减小沿套筒径向上轴承套圈加工质量的差异,设置导流筒1。加工时,轴承套圈设置在导流筒1和套筒之间,气体从底部或顶部进入导流筒1,然后沿导流筒1上的通孔3进入加工区域,进一步提高加工质量。根据实际工况,可以适当调整导流筒1的数量。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的筒体2与底板4可拆连接,便于筒体2和底板4的分开加工,也便于在处理完成之后倒出轴承套圈。所述筒体2的底端为定位端,所述定位端的内侧设有托举部22,所述底板4与托举部22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的托举部22上设有连通底板4上通孔3和筒体2外表面的腔体23,腔体23的为气体冲底板4的通孔3进入构建出通道,提高筒体2内气体的流通性。所述筒体2的上端为开口端,所述的开口端设有插槽21,所述筒体2的另一端设有与插槽21对应的凸块24。多个工装7可以上下重叠摆放,上一工装7的凸块24插入下一个工装7的插槽21内,摆放平稳可靠,定位方便精确。所述插槽21位于筒体2的内侧,避免插槽21结构与氮化炉的内壁干涉,节省空间,提高氮化炉内整体气体的流通性。所述筒体2内侧环形均匀分布有若干吊耳25,所述吊耳25在高方向上位于环形槽下方,吊耳25用于吊装该装炉工装7。如图3所示,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氮化炉,包括炉体9,所述的炉体9内设有反应腔5,所述的反应腔5内设有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装炉工装7,所述装炉工装7的外壁与反应腔5的腔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反应腔5的顶部设有导流装置6;还包括与反应腔5连通的进气装置8。在进行碳氮共渗加工时,气体从进气装置8进入反应腔5,进气装置8的出气口优选朝向最底部装炉工装7的底部,气体进入反应腔5后从通孔3进入工装7内部与轴承套圈接触反应。导流装置6驱动内部气体的循环流动,增强反应腔5内气体的流通性,导流装置6可以选用离心风机。以上所述的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及氮化炉,其中的装炉工装通过设置导流筒及通孔,引导气流从各个不同方位进入,提高气流在工装内的流动性,以保证碳氮共渗处理的整体质量。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2)和底板(4),及至少一个设置在筒体(2)内的导流筒(1),所述导流筒(1)的一端与底板(4)连接或接触;所述的筒体(2)、底板(4)和导流筒(1)上分别分布有通孔(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轴承套圈碳氮共渗处理的装炉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2)和底板(4),及至少一个设置在筒体(2)内的导流筒(1),所述导流筒(1)的一端与底板(4)连接或接触;所述的筒体(2)、底板(4)和导流筒(1)上分别分布有通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炉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2)与底板(4)可拆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炉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的底端为定位端,所述定位端的内侧设有托举部(22),所述底板(4)与托举部(22)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的托举部(22)上设有连通底板(4)上通孔(3)和筒体(2)外表面的腔体(23)。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炉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的上端为开口端,所述的开口端设有插槽(21),所述筒体(2)的另一端设有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学利王苏平鲍劲松牛建平王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八环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