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热交换器的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2369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尽量防止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滞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管,供气相的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毛细管,分别连接于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分配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毛细管合流,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判定部,对于各制冷剂流路,基于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Pri)、毛细管中的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Pci)、从热交换部的下端至铅垂方向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hi)的关系,对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制冷剂进行判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热交换器的设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热交换器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已知有相互独立的多个制冷剂流路沿上下方向配置为多级,分别将上述多个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经由毛细管而连接于制冷剂分流器的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使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液态制冷剂滞留于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而过冷却程度过大,对从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的下端至最下级的毛细管的上端的高度进行调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858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多个制冷剂流路和与其连接的毛细管的连接位置成为在热交换器的上下方向的全高的整个区域隔开固定的间隔的位置。因此,最上级的制冷剂流路和毛细管的连接位置、与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和毛细管的连接位置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成为与热交换器的整体高度大致一致的距离。因此,由从最上级的制冷剂流路的连接位置至制冷剂分流器的液态制冷剂的自重而产生的压力、与由从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的连接位置至制冷剂分流器的液态制冷剂的自重而产生的压力的差分较大。由此,存在如下问题:制冷剂分流器中来自多个毛细管的液态制冷剂合流且均匀化后的压力变高,与此相伴液态制冷剂难以从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向毛细管排出而滞留在制冷剂流路的内部。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尽量防止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滞留的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热交换器的设计方法。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为一种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合配管,供气相的所述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制冷剂分配配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以及制冷剂分流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合流,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判定单元,对于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基于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关系,对所述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所述制冷剂进行判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基于沿着铅垂方向而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铅垂方向高度、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内的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从热交换部的下端至配置为多级的铅垂方向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关系,对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制冷剂进行判定。如此,通过使用供制冷剂流通的各处的信息,能够简便地对热交换部中的制冷剂有无滞留进行判定。在使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判定为过冷却液滞留在热交换部中的情况下,通过对热交换部的制冷剂流路的高度、热交换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制冷剂分配配管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最下级的制冷剂流路的高度的关系进行调整,能够消除在热交换部中的滞留,能够防止冷凝器的冷凝能力的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的上述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的所述判定单元也可以在将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i、将所述第一压力损失设为Pri、将所述第二压力损失设为Pci、将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的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bottom、将制冷剂密度设为ρ、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的情况下,基于以下公式对所述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所述制冷剂进行判定。[公式1]通过基于条件式进行判定,可简便地进行判断。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为一种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合配管,供气相的所述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制冷剂分配配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制冷剂分流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合流,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具有:第一工序,取得作为评价对象的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信息、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以及第二工序,对于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基于所述热交换部中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所述第一压力损失、所述第二压力损失、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关系,对所述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所述制冷剂进行判定。在上述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中,也可以在将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i、将所述第一压力损失设为Pri、将所述第二压力损失设为Pci、将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的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bottom、将制冷剂密度设为ρ、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的情况下,基于以下公式,对所述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所述制冷剂进行判定。[公式2]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为一种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合配管,供气相的所述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制冷剂分配配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以及制冷剂分流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合流,其中,对所述热交换器进行制造,所述热交换器在对于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将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i、将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设为Pri、将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设为Pci、将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的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bottom、将制冷剂密度设为ρ、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的情况下,满足以下公式。[公式3]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为一种热交换器的设计方法,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合配管,供气相的所述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制冷剂分配配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以及制冷剂分流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合流,其中,对所述热交换器进行设计,所述热交换器在对于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将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i、将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设为Pri、将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设为Pci、将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的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bottom、将制冷剂密度设为ρ、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的情况下,满足以下公式。[公式4]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起到尽量防止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路的制冷剂滞留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合配管,供气相的所述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制冷剂分配配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以及制冷剂分流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合流,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判定单元,对于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基于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关系,对所述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所述制冷剂进行判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15 JP 2016-0509501.一种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合配管,供气相的所述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制冷剂分配配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以及制冷剂分流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合流,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具备:判定单元,对于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基于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关系,对所述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所述制冷剂进行判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的评价装置,其中,在将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i、将所述第一压力损失设为Pri、将所述第二压力损失设为Pci、将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的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设为hbottom、将制冷剂密度设为ρ、将重力加速度设为g的情况下,所述判定单元基于以下公式对所述热交换部中是否滞留有所述制冷剂进行判定。[公式1]3.一种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所述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部,使制冷剂在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为多级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流通,并使所述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集合配管,供气相的所述制冷剂流通并分别连接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一端侧;多个制冷剂分配配管,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的另一端侧;制冷剂分流器,在合流位置使多个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合流,其中,所述热交换器的评价方法具有:第一工序,取得作为评价对象的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交换部的出口处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信息、所述热交换部的所述制冷剂流路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一压力损失、所述制冷剂分配配管中的所述制冷剂的第二压力损失;以及第二工序,对于各所述制冷剂流路,基于所述热交换部中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所述第一压力损失、所述第二压力损失、从所述热交换部的下端至所述铅垂方向最下级的所述制冷剂流路的铅垂方向高度的关系,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地正也大村峰正五十住晋一三苫惠介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重工制冷空调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