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9519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8 14: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空调,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进出管,进出管包括进出管本体及连接管,连接管一端与进出管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连接,连接管远离进出管本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的管壁壁厚。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连接管分别连接进出管本体及换热管,连接管靠近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制冷剂先通过进出管本体经过连接管后进入到换热管中,连接部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的管壁壁厚,使连接部在与换热管连接时,不易堵管,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进入到换热器中的流量,加快制冷剂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本技术涉及家电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通常,空调器是家庭中常用的日用家电产品,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空气冷却器、加热器或空气净化器来使房间凉爽、温暖或空气净化从而使内部环境更适宜的设备。空调主要分为挂壁式空调、立柜式以及嵌入式等。其中换热器是空调的重要组成元件,用于容置制冷剂,使制冷剂与外界进行热交换。随着空调节能减排的要求,空调换热器的铜管向小管径的方向发展,Φ5内螺纹的铜管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换热器上,其优点是管内流速高,增加换热效果。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换热器容易发生管堵,严重影响空调的性能。导致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极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换热器,能够使制冷剂充分的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进出管,所述进出管包括进出管本体及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所述进出管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进出管本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的管壁壁厚。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的管壁壁厚。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为倒角部,所述倒角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倒角部的孔径沿靠近所述连接管的方向逐渐减小。进一步的,所述倒角部远离所述连接管一端的管壁壁厚为0.20mm~0.25mm。进一步的,所述倒角部的倒角为(15°×1)~(25°×1)。进一步的,所述进出管为铜管。进一步的,所述进出管本体与所述连接管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与所述连接管焊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换热器具有以下优势:在本技术中,连接管分别连接进出管本体及换热管,连接管靠近换热管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制冷剂先通过进出管本体经过连接管后进入到换热管中,连接部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的管壁壁厚,使连接部在与换热管连接时,不易堵管,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进入到换热器中的流量,加快制冷剂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能够使制冷剂充分的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空调的换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调,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进出管,所述进出管包括进出管本体及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所述进出管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连接,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进出管本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的管壁壁厚。所述空调与上述换热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的换热管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的进出管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换热器的进出管的进出管本体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换热器;2-换热管;3-进出管;4-进出管本体;5-连接管;6-倒角部;7-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用于容置制冷剂,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1能够使制冷剂充分的与外界进行热交换,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1包括换热管2及进出管3,所述进出管3包括进出管本体4及连接管5,连接管5一端与进出管本体4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2连接,连接管5远离所述进出管本体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7,所述连接部7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5分别连接进出管本体4及换热管2,制冷剂先通过进出管本体4经过连接管5后进入到换热管2中,连接管5远离进出管本体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7,连接部7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使连接管5在与换热管2连接时,不易堵管,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进入到换热器1中的流量,加快制冷剂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7远离连接管5一端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7的孔径大于进出管本体4的孔径当制冷剂通过孔径较小的进出管本体4进入到孔径较大的连接管5后,制冷剂的压力较小,使制冷剂的流速变慢,使制冷剂进入到换热器1的流速减慢,以使进入到换热管2中的制冷剂能够充分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2与连接管5通过焊接。焊接能够减低换热器1的制造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管5伸入至换热管2的内部,换热管2的内壁与连接管5的外壁焊接,连接部7的内壁与换热管2一端的内壁焊接。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2及连接管5采用焊接,在焊锡过程中,容易产生焊料堆积,焊料堆积过多后,容易产生堵管现象。连接部7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时,焊料堆积后,导致的连接管5整体的厚度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相差不大,能够使制冷剂能够迅速的进入到换热器1中,加快制冷剂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2及连接管5采用焊接,但是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换热管2及连接管5可以采用螺钉等其他方式连接,与本实施例等同的方案,能够达到本实施例的效果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7为倒角部6,倒角部6的一端与连接管5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管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倒角部6能够方便连接管5及换热管2的连接,提高了连接部7与换热管2的连接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倒角部6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倒角部6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使倒角部6在与换热管2连接时,不易堵管,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进入到换热管2中的流量,加快制冷剂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倒角部6的内侧壁焊锡,倒角部6的内侧壁焊锡后,整体厚度增加,焊锡后的整体厚度与进出管本体4的厚度接近,使连接管5不易堵管,能够增大制冷剂的进入到换热管2中的流量,加快制冷剂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倒角部6的孔径沿靠近连接部7的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倒角部6的孔径逐渐增大,倒角部6的孔径大于连接部7的孔径。当制冷剂从孔径较小的连接管5流至孔径较大的倒角部6时。孔径由小变大,使制冷剂的压力减小,使制冷剂能够缓慢的进入到换热管2中,减小了制冷剂在换热管2中的流速,从而使制冷剂能够充分的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了制冷剂的换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倒角部6的倒角为(15°×1)~(2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倒角部6的倒角为(15°×1)~(25°×1),但是不限于此,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倒角部6的倒角可以为能够达到本实施例的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换热管(2)及进出管(3),所述进出管(3)包括进出管本体(4)及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一端与所述进出管本体(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2)连接,所述连接管(5)远离所述进出管本体(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7),所述连接部(7)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换热管(2)及进出管(3),所述进出管(3)包括进出管本体(4)及连接管(5),所述连接管(5)一端与所述进出管本体(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2)连接,所述连接管(5)远离所述进出管本体(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部(7),所述连接部(7)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7)远离所述连接管(5)一端的管壁壁厚小于进出管本体(4)的管壁壁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7)为倒角部(6),所述倒角部(6)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管(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