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855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其包括一基部,该基部的表面具有一凹槽,以及一棒杆,该棒杆设置于该凹槽内。该棒杆包括一凹部以及一针状物,该针状物用以固定该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其中该针状物的一第一端通过一枢轴以可转动的方式与该棒杆连接。该棒杆另包括一针状物卡钩,用以扣合该针状物的一第二端于该棒杆,以及一旋钮,用以旋转该基部凹槽内的棒杆。一轴环,设置在该基部上,并与该凹部相卡合,使该棒杆可在该基部的该凹槽中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将一携带式的装置固定在纺织品上的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
技术介绍
安全别针已广泛地被使用,利用安全别针可轻易地将两纺织品相扎牢,用以将一物品固定在一纺织品上。当然,安全别针也可设置于一携带式的装置上,以使携带式的装置可轻易地固定在纺织品上。一般来说,携带式的装置上的安全别针为携带式的装置的一部分结构,是无法从携带式的装置上拆除的。当具有安全别针的携带式装置固定在纺织品上时,携带式装置通过安全别针用以固定在纺织品上。但当携带式装置未固定于纺织品上时,就用不到安全别针的功能了。而携带式装置的使用者可能会觉得携带式装置上的安全别针并不美观,但却无法轻易地将安全别针拆除。此外,当携带式装置上的安全别针未锁于别针的卡钩时,如果使用者的手指头不小心碰触到安全别针,也可能会造成使用者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当不使用安全别针时可将别针隐藏,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揭露一种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其包括一基部,该基部的表面具有一凹槽(cavity),以及一棒杆(rod),该棒杆设置于该凹槽内。该棒杆包括一第一凹部(recess),一针状物(pin),其具有一第一端,该针状物的第一端通过一枢轴(pivot)以可转动的方式与该棒杆连接,以及一针状物卡钩(pin-retaining member),用以扣合该针状物的一第二端于该棒杆。一第一轴环(collar),设置于该基部上,并与该凹部相卡合,使该棒杆可在该基部的该凹槽中旋转。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当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未固定在纺织品上时,棒杆可旋转将针状物隐藏。如此可避免针状物可能造成的伤害,也可使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在外观上较美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具有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的携带式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针状物扣合于针状物卡钩时的携带式装置的示意图;图3至图5为棒杆结合于装配完成的携带式装置时沿着轴旋转的示意图;图6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携带式装置的俯视图、前视图、后视图、左侧视图与右侧视图;图11与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具有旋转针状物的携带式装置的分解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具有旋转针状物的携带式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具有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的携带式装置10的示意图。携带式装置10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为基部11,另一为棒杆20。基部11具有一凹槽12,其凹槽为半圆柱状。换句话说,凹槽12在基部11的表面上成线性构造,而凹槽12的深度部分为半圆弧状,当组合时,棒杆20设置在凹槽12中。由于凹槽12的形状为半圆柱状,因此棒杆20得以在凹槽12中旋转。棒杆20具有一第一凹部(recess)24与一第二凹部26,每一凹部的直径小于棒杆20的第一凹部24与第二凹部26其余部分的直径。当棒杆20位于凹槽12中时,第一凹部24扣合于一第一轴环14,而第二凹部26扣合于一第二轴环16,轴环14与16为两个独立的轴环,设置在基部11上。当棒杆20组合于凹槽12后,第一轴环14与第二轴环16可避免棒杆20脱离凹槽12。第一轴环14与第二轴环16的形状也为圆形,因此可使棒杆20在凹槽12中转动。针状物28可使携带式装置10固定于像纺织品之类的材质上,或其它可让针状物穿入的耐用材质。针状物28的一端通过一枢轴(pivot)30连接于棒杆20,因此针状物28可绕着枢轴30旋转,以使针状物38固定于棒杆20,但针状物28的另一端未固定于棒杆20,如图1所示。当针状物28扣合时,针状物28的另一端会插入一针状物卡钩32,以使针状物28的另一端与棒杆20相扣合。旋钮22设置于棒杆20的一端,当携带式装置10已装配完成,可通过旋钮22轻易地转动棒杆20。请参阅图2,图2为针状物28扣合于针状物卡钩32时的携带式装置10的示意图。与针状物28相扣合的针状物卡钩32与一般安全别针的卡钩相似,当携带式装置10固定在纺织品上时,针状物28会扣合于针状物卡钩32;而当携带式装置10未固定在纺织品上时,针状物28也可扣合于针状物卡钩32,以避免误触针状物28而造成伤害。请参阅图3至图5,图3至图5为棒杆20结合于装配完成的携带式装置10时沿着轴40旋转的示意图。当携带式装置10的针状物28别在针织品时,棒杆20设置于携带式装置10的位置如图3所示,针状物28朝外,才可将携带式装置10固定在针织品上。而旋钮22可使棒杆20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图4为图3中的棒杆20顺时针旋转45度后的携带式装置10的示意图,图5为图3中的棒杆20顺时针旋转180度后的携带式装置10的示意图。因此在图5中,针状物28已完全隐藏。由于可通过转动棒杆20将针状物28隐藏起来,因此携带式装置10的外观也变成较美观。另外,除了美观,还可避免针状物28脱离针状物卡钩32而造成的危险。如图3与图4所示,枢轴30为一般安全别针上的线圈(wire coil),用以使针状物28连接在棒杆20上,线圈可在针状物28上提供弹簧力,以使针状物28的另一端脱离棒杆20。因此,当针状物28未扣合于针状物卡钩32时,针状物28将会弹出棒杆20,以利用针状物28将携带式装置10固定在针织品上,如一般安全别针的功能一样。请参阅图6至图10,图6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携带式装置10的俯视图、前视图、后视图、左侧视图与右侧视图。在图6至图10中,棒杆20的位置与在图3中的位置相同。请参阅图11与图12,图11与图1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具有旋转针状物的携带式装置100的分解图。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有两个不同之处,一为在第一凹部24内的突出肋状物25,二为在第一轴环14中的第一凹口15a与第二凹口15b。当转动棒杆20后,可利用突出肋状物25来固定棒杆20的位置。随着棒杆20的转动,突出肋状物25也将沿着第一轴环14的内侧表面移动,而最后将插入第一凹口15a或第二凹口15b中。第一凹口15a形成在第一轴环14内侧表面的上端部分,其位置离基板11较远;相反地,第二凹口15b形成在第一轴环14内侧表面的底端部分,其位置离基板11较近。如图11所示,突出肋状物25形成在第一凹部24的表面上,其位置最好与针状物28在棒杆20上的位置相同或相对的位置上。当突出肋状物25插入第一凹口15a或第二凹口15b时,棒杆20被固定且无法再转动,除非有一个大于一预设值的转矩(torque)施于棒杆20上以转动棒杆20,不然棒杆20是无法再转动的。虽然在第一轴环14的内侧表面上可设计多个凹口,但最佳的设计为两个凹口,如图11所示。当突出肋状物25插入第一凹口15a时,针状物28朝外侧,因此针状物28可脱离棒杆20,并通过与针状物卡钩32的扣合使携带式装置10固定在针织品上。当突出肋状物25插入第二凹口15b时,将针状物28隐藏。因此通过突出肋状物25与第一凹口15a或第二凹口15b的卡合,可避免棒杆20转动,并且使用者可轻易地使棒杆20与针状物28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请参阅图13,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具有旋转针状物的携带式装置110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旋钮22上具有一孔洞34,可使一绳索36穿过孔洞34。绳索36可用来携带携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针状物的夹持装置,其包括:一基部,该基部的表面具有一凹槽(cavity);一棒杆(rod),设置于该凹槽内,该棒杆包括:一第一凹部(recess);一针状物(pin),该针状物的一第一端通过一枢轴(p ivot)以可转动的方式与该棒杆连接;以及一针状物卡钩(pin-retainingmember),用以将该针状物的一第二端扣合于该棒杆;以及一第一轴环(collar)设置于该基部上,并与该第一凹部相卡合,使该棒杆可在该基 部的该凹槽中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千睿林嘉泉陈宏铭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