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3726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气体冷却器中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废水向外部流出。气体冷却器(1)具备壳(3)、冷却部(13)、密封板(15)、导入口(31)、导出口(33)及废水飞散防止部件(41)。冷却部(13)容纳于壳(3)的内部,将气体冷却。密封板(15)设置于冷却部(13),将壳(3)的内部划分为通过冷却部(13)前的气体流动的上部空间(27)、通过冷却部(13)后的气体流动的底部空间(28)。从导入口(31)向上部空间(27)导入气体,由导出口(33)从底部空间(28)导出气体。废水飞散防止部件(41)配置于底部空间(28),允许气体的通过,但将废水收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气体冷却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冷却器。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公开的压缩机用的气体冷却器使气体从冷却部的上方向下方通过来冷却,在底部具备回收气体中的水分凝结的废水的废水回收部。在废水回收部的上方,在导出口的附近设置有吹起防止部。若由于气流而导出口的附近的废水被吹起,则吹起防止部防止废水由此伴随气体向外部流出。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0473号公报。若向气体冷却器导入的压缩气体的流量增加而流速变高,则到达吹起防止部前,吹向气体冷却器的底部的气流使废水飞散,有飞散的废水随带气体向外部流出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在气体冷却器中有效地防止或者抑制废水向外部的流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冷却部、上部空间、底部空间、导入口、导出口、废水飞散防止部件,前述冷却部设置于前述壳的内部,将气体冷却,前述上部空间及前述底部空间形成为由前述壳的前述内部的前述冷却部隔开,前述上部空间比前述冷却部靠上方,前述底部空间比前述冷却部靠下方,前述导入口将前述气体向前述上部空间导入,前述导出口将前述气体从前述底部空间导出,前述废水飞散防止部件配置于前述底部空间,随着前述气体的通过,收集前述气体中的水分由于前述冷却部的冷却而凝集从而伴随于前述气体的废水。废水飞散部件随着气体的通过来收集废水。因此,抑制废水由于气流飞散,结果,能够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废水伴随气流从导出口向气体冷却器的外部流出。也可以是,前述冷却部具备用于将前述上部空间和前述底部空间之间密封的密封板。气体冷却器还具备用于将前述废水向前述壳外排出的废水排出口。前述废水飞散防止部件以覆盖前述导出口的方式设置。也可以是,前述废水飞散防止部件铺设于前述壳的底壁。例如,前述废水飞散防止部件是金属丝的块体。或者,前述废水飞散防止部件是金属网的层叠体。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冷却器,通过配置废水飞散防止部件,防止废水由于气流飞散,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废水向外部的流出。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冷却器的俯视图。图1B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冷却器的主视图。图1C是图1A的线I-I的剖视图。图1D是去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冷却器的一部分零件的状态的右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冷却器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线III-III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4是图2的线IV-IV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5是图2的线V-V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6A是冷却部的剖视图。图6B是冷却部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7是变形例的气体冷却器的和图4相同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8是其他变形例的气体冷却器的和图4相同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A至图1D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气体冷却器1具有中间冷却器2A和后冷却器2B,具备将这些中间冷却器2A和后冷却器2B一体化的壳3。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冷却器1被安装于无油的二级螺杆压缩机。中间冷却器2A设置于低级侧螺杆压缩机和高级侧螺杆压缩机之间的气流路,后冷却器2B设置于比高级侧螺杆压缩机靠下游的气流路。一并参照图2至图5,壳3具备底壁4、从底壁4立起的一对端壁5A、5B、从底壁4立起的一对侧壁6A、6B、端壁5A、5B和侧壁6A、6B的上端的顶壁7、及隔壁8。隔壁8将壳3的内部、即被底壁4、端壁5A、5B、侧壁6A、6B、及顶壁7包围的空间划分为用于中间冷却器2A的第1空间11A和用于后冷却器2B的第2空间11B。如图1D中最明确地表示,中间冷却器2A的冷却部(热交换器)13A容纳于第1空间11A内,后冷却器2B的冷却部(热交换器)13B容纳于第2空间11B内。参照图6A及图6B,各个冷却部13A、13B具备由间隔件14连结的一对密封板15、15、配置于密封板15、15间的管束16。本实施方式的管束16由具备多个直线部17a和将相邻的两个直线部17a的端部流体连接的多个折回部(未图示)的冷却管17构成。此外,各个冷却部13A、13B具备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散热片18,冷却管17的直线部17a与这些散热片18一体化。在壳3的一方的端壁5A设置有用于中间冷却器2A的冷却部13A的开口19A和用于后冷却器2B的开口19B。此外,在壳3的另一方的端壁5B也设置有用于中间冷却器2A的冷却部13A的开口19C和用于后冷却器2B的开口19D。中间冷却器2A的冷却部13A插入开口19A、19C,由此冷却管17的直线部17a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于第1空间11A内。同样地,后冷却器2B的冷却部13B插入开口19B、19D,由此冷却管17的直线部17a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于第2空间11BB内。开口19A、19B借助安装部21A、21B在气密状态下被密封,罩22A、22B安装于安装部21A、21B。开口19C、19D借助安装部21C、21D在气密状态下被封止,罩22C、22D安装于安装部21C、21D。参照图1A及图1B,冷却水被从设置于罩22A的流入端口23A向中间冷却器2A的冷却部13A的冷却管17供给,通过冷却管17的冷却水从设置于罩22A的流出端口24A流出。此外,冷却水被从设置于罩22B的流入端口23B向后冷却器2B的冷却部13B的冷却管17供给,通过冷却管17的冷却水从设置于罩22B的流出端口24B流出。如图3至图6最明确地表示,在第1空间11A,沿端壁5A、5B间延伸的一对支承肋25A、25A设置于侧壁6A和隔壁8。在这些支承肋25A、25A上支承中间冷却器2A的冷却部13A具备的密封板15、15的台阶部26(参照图6A),形成有密封部。因此,第1空间11A遍及端壁5A、5B间地划分为比冷却部13靠上方的上部空间27A和比冷却部13A靠下方的底部空间28A。如后所述,在上部空间27A流通通过冷却部13A前的气体,在底部空间28A流通通过冷却部13A后的气体。同样地,在第2空间11B,在设置于侧壁6B和隔壁8的沿端壁5A、5B间延伸的一对支承肋25B、25B上支承后冷却器2B的冷却部13B具备的密封板15、15的台阶部26(参照图6A),形成有密封部。因此,第2空间11B遍及端壁5A、5B间地划分为比冷却部13B靠上方的上部空间27B和比冷却部13B靠下方的底部空间28B。如后所述,在上部空间27B流通通过冷却部13B前的气体,在底部空间28B流通通过冷却部13B后的气体。参照图1C及图3,在顶壁7的与端壁5B相邻的位置,中间冷却器2A的导入口31A被以向第1空间11A的上部空间27A开口的方式设置。导入口31A与和低级压缩机的排出口流体连接的入口端口32A(参照图1A及图2)连通。此外,参照图1C及图4,在隔壁8的与端壁5A相邻的位置,中间冷却器2A的导出口33A被以向第1空间11A的底部空间28A开口的方式设置。导出口33A经由形成于隔壁8的流路34和设置于顶壁7的出口端口35A(参照图1A、图2及图4)连通。出口端口35A和高级压缩机的吸入口流体连接。参照图2、图4、图5,在顶壁7的长边方向中央附近,后冷却器2B的两个导入口31B、31B被以向第2空间11B的上部空间27B开口的方式设置。导入口31B、31B与和高级压缩机的排出口流体连接的入口端口32B(参照图1A及图2)连通。此外,参照图4,在侧壁6B的与端壁5A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冷却部、上部空间、底部空间、导入口、导出口、废水飞散防止部件,前述冷却部设置于前述壳的内部,将气体冷却,前述上部空间及前述底部空间形成为由前述壳的前述内部的前述冷却部隔开,前述上部空间比前述冷却部靠上方,前述底部空间比前述冷却部靠下方,前述导入口将前述气体向前述上部空间导入,前述导出口将前述气体从前述底部空间导出,前述废水飞散防止部件配置于前述底部空间,随着前述气体的通过,收集前述气体中的水分由于前述冷却部的冷却而凝集从而伴随前述气体的废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5 JP 2015-2549981.一种气体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壳、冷却部、上部空间、底部空间、导入口、导出口、废水飞散防止部件,前述冷却部设置于前述壳的内部,将气体冷却,前述上部空间及前述底部空间形成为由前述壳的前述内部的前述冷却部隔开,前述上部空间比前述冷却部靠上方,前述底部空间比前述冷却部靠下方,前述导入口将前述气体向前述上部空间导入,前述导出口将前述气体从前述底部空间导出,前述废水飞散防止部件配置于前述底部空间,随着前述气体的通过,收集前述气体中的水分由于前述冷却部的冷却而凝集从而伴随前述气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和也荻原亮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