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1761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1 2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提高可靠性的蓄电元件。在蓄电元件中,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设置于负极集电体的主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正极集电体的主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以及使负极与正极绝缘的隔膜被层叠地卷绕,负极和正极被隔膜隔开。负极端子与负极集电体电连接,沿卷绕构造体的卷绕中心轴从卷绕构造体突出。正极端子与正极集电体电连接,沿卷绕中心轴从卷绕构造体突出。第一保护带覆盖负极端子,与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正极在隔着隔膜与第一保护带相对的部分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吸入的第一区域。

Power storage element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orage element capable of improving reliability. In a storage element, a negative electrode with a negative collector and a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layer on the main surface of the negative collector, a positive electrode with a positive collector and a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layer on the main surface of the positive collector, and a diaphragm insulating the negative electrode and the positive electrode are wound in layers, and the negative electrode and the positive electrode are separated by a diaphragm. . The negative terminal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negative collector and protrudes from the winding structure along the winding central axis of the winding structure. The positive terminal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positive collector and protruded from the winding structure along the winding center shaft. The first protective belt covers the negative terminal, and the ion permeability is lower compared with the diaphragm. The positive electrode has a first region which can inhibit the inhalation of lithium ions in the part opposite the first protective band from the diaphrag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电元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集电体和活性物质层的蓄电元件。
技术介绍
作为电化学器件的代表例有锂离子电容器。在锂离子电容器中,卷绕有正极、负极、使正极与负极绝缘的隔膜的蓄电元件收纳于筒状的收纳壳体中。在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有电极端子。负极端子被离子透过性低的保护带覆盖,使得不与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接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此,能够抑制负极端子上的金属锂析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41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但是,覆盖负极端子的保护带也覆盖负极端子附近的负极。被保护带覆盖的负极,例如在充电时难以吸入锂离子。由此,根据充电的速度,担心会对设置有负极端子的负极部以外的负极部分施加负荷,在负极整体不能够均匀地吸入锂离子,从特定的负极的部位发生金属锂析出。鉴于以上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负极能够更均匀地吸入锂离子,提高可靠性的蓄电元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蓄电元件包括卷绕构造体、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和第一保护带。上述卷绕构造体包括: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负极集电体的主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正极集电体的主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和使上述负极与上述正极绝缘的隔膜。上述负极、上述正极和上述隔膜被层叠地卷绕,上述负极和上述正极被上述隔膜隔开。上述负极端子与上述负极集电体电连接,沿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卷绕中心轴在上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从上述卷绕构造体突出。上述正极端子与上述正极集电体电连接,沿上述卷绕中心轴在上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从上述卷绕构造体突出。上述第一保护带覆盖上述负极端子,与上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上述正极在隔着上述隔膜与上述第一保护带相对的部分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一区域。根据这样的蓄电元件,虽然上述负极端子被与上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的第一保护带覆盖,但在上述正极在隔着上述隔膜与上述第一保护带相对的部分设置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一区域。由此,即使充电时对设置有负极端子的负极部以外的负极部分施加负荷,在上述负极部分也不易析出金属锂,在充电时,在负极整体能够更均匀地吸入锂离子。结果是能够提高蓄电元件的可靠性。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在上述第一区域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被与上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的第二保护带覆盖。由此,上述正极的上述第一区域被上述第二保护带覆盖,在上述第一区域中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上述第一区域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上述第一区域外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薄,或者在上述第一区域没有设置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由此,在上述正极的上述第一区域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上述第一区域外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薄,或者在上述第一区域中没有设置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因此在上述第一区域中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在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卷绕方向上,上述第一区域的宽度为上述第一保护带的宽度以下。由此,上述第一区域的宽度为上述第一保护带的宽度以下,因此在上述蓄电元件的充放电中,在从上述卷绕中心轴向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外周去的方向或从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外周向上述卷绕中心轴去的方向上,锂离子更均匀地扩散。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还具有从上述第一保护带的相反侧覆盖上述负极端子的第三保护带,上述第三保护带具有与上述隔膜相比较低的离子透过性。由此,上述负极端子从上述第一保护带的相反侧被上述第三保护带包覆,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锂向上述负极端子析出。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上述正极在隔着上述隔膜与上述第三保护带相对的部分还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二区域,上述负极端子位于上述第一区域与上述第二区域之间。由此,在上述正极中在隔着上述隔膜与上述第三保护带相对的部分设置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二区域,在设置有负极端子的负极部以外的负极部分不易析出金属锂,在充电时,在负极整体能够更均匀地吸入锂离子。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在上述第二区域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被与上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的第四保护带覆盖。由此,上述正极的上述第二区域被上述第四保护带覆盖,在上述第二区域中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上述第二区域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上述第一区域外和上述第二区域外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薄,或者在上述第二区域没有设置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由此,在上述正极的上述第二区域中,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上述第一区域和上述第二区域外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薄,或者在上述第二区域没有设置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因此能够在上述第一区域中抑制锂离子的脱出。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在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卷绕方向上,上述第二区域的宽度为上述第三保护带的宽度以上。由此,上述第二区域的宽度为上述第三保护带的宽度以上,因此在上述蓄电元件的充放电中,在从上述卷绕中心轴向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外周去的方向或者从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外周向上述卷绕中心轴去的方向上锂离子更均匀地扩散。此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蓄电元件包括卷绕构造体、负极端子、正极端子和保护带。上述卷绕构造体包括: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负极集电体的主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设置于上述正极集电体的主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和将上述负极与上述正极绝缘的隔膜。上述负极、上述正极和上述隔膜被层叠地卷绕,上述负极和上述正极被上述隔膜隔开。上述负极端子与上述负极集电体电连接,沿上述卷绕构造体的卷绕中心轴在上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从上述卷绕构造体突出。上述正极端子与上述正极集电体电连接,沿上述卷绕中心轴在上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从上述卷绕构造体突出。上述保护带覆盖上述负极端子,与上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上述负极在隔着上述隔膜和上述正极与上述保护带相对的部分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吸入的第三区域。根据这样的蓄电元件,即使上述负极端子被与上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的第一保护带覆盖,在上述负极中,在隔着上述隔膜和上述正极与上述保护带相对的部分,设置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吸入的第三区域。由此,即使在充电时对设置有负极端子的负极部以外的负极部分施加负荷,在上述负极部分也不易析出金属锂,在充电时,在负极整体能够更均匀地吸入锂离子。结果能够提高蓄电元件的可靠性。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还具有从上述保护带的相反侧覆盖上述负极端子的另一保护带,上述另一保护带具有与上述隔膜相比较低的离子透过性。由此,上述负极端子从上述第一保护带的相反侧被上述第三保护带覆盖,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锂向上述负极端子析出。在上述蓄电元件中可以是,上述负极在隔着上述隔膜和上述正极与上述另一保护带相对的部分还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四区域,上述负极端子位于上述第三区域与上述第四区域之间。由此,在上述正极,在隔着上述隔膜与上述第三保护带相对的部分,设置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四区域,在设置有负极端子的负极部以外的负极部分不易析出金属锂,在充电时,在负极整体能够更均匀地吸入锂离子。专利技术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在负极能够更均匀地吸入锂离子,提高可靠性的蓄电元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化学器件100的外观的示意性的立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卷绕构造体,其包括: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主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正极集电体的主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和将所述负极与所述正极绝缘的隔膜,所述负极、所述正极和所述隔膜被层叠地卷绕,所述负极与所述正极被所述隔膜隔开;负极端子,其与所述负极集电体电连接,沿所述卷绕构造体的卷绕中心轴在所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且从所述卷绕构造体突出;正极端子,其与所述正极集电体电连接,沿所述卷绕中心轴在所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且从所述卷绕构造体突出;和覆盖所述负极端子的、与所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的第一保护带,所述正极在隔着所述隔膜与所述第一保护带相对的部分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一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10 JP 2017-0229171.一种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卷绕构造体,其包括:具有负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主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设置于所述正极集电体的主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和将所述负极与所述正极绝缘的隔膜,所述负极、所述正极和所述隔膜被层叠地卷绕,所述负极与所述正极被所述隔膜隔开;负极端子,其与所述负极集电体电连接,沿所述卷绕构造体的卷绕中心轴在所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且从所述卷绕构造体突出;正极端子,其与所述正极集电体电连接,沿所述卷绕中心轴在所述卷绕构造体内延伸,并且从所述卷绕构造体突出;和覆盖所述负极端子的、与所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的第一保护带,所述正极在隔着所述隔膜与所述第一保护带相对的部分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一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被与所述隔膜相比离子透过性较低的第二保护带覆盖。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比所述第一区域外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薄,或者在所述第一区域没有设置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卷绕构造体的卷绕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为所述第一保护带的宽度以下。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从所述第一保护带的相反侧覆盖所述负极端子的第三保护带,所述第三保护带具有与所述隔膜相比较低的离子透过性。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在隔着所述隔膜与所述第三保护带相对的部分还具有能够抑制锂离子的脱出的第二区域,所述负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纳幸司横岛克典
申请(专利权)人: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