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4680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缝纫机,通过重新设计分别设置于主体两侧的驱动单元以及车缝平台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手段,使架设于机台上的驱动单元藉由定位件朝向远离主体的方向延伸的设计,进而改变驱动单元的设置位置,而增大驱动单元以及车缝平台之间的车缝作业空间;另再配合缩减机台的体积,不但也可增大车缝作业空间,而使用者在拼缝布料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空间上的限制,具有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生产力的优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缝纫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大车缝作业空间的缝纫机。
技术介绍
车缝在传统产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布类的加工,如制衣、制袋等都需要用到车缝的技术;但是,配合缝纫机在其各组合机件上的设计,即可达到减少故障、改善车缝空间以及操作简单等目的,进而使整体的生产作业顺畅,而生产效率也可因此提高。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252719号揭露了一种缝纫机,此技术为一种多针式拼缝机,藉由多针式的设计而可以特别用于车缝如潜水衣、韵律服等布料之间需要较强的接合关系,如此才可耐受运动等过程中对衣服产生的拉力;请配合参阅图1、图2所示,此技术是改良习知缝纫机操控马达启动与举起压布脚的控制装置分开而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的问题,因而藉由单一踏板(图中未示)的设计,使用者往前踏则可通过控制器100驱动马达110启动;往后踏则可通过控制器100驱动架设于机台120上的驱动单元130,而使驱动单元130中的电磁铁131激磁,进而通过带动机构140而使车缝平台150上的压布脚160往上抬,而能置入新的布料。虽然此技术以单一踏板的设计而取代了习知需以两个踏板才能进行车缝的作业,使得工作人员不因反复的踩踏两个踏板而十分疲累,因而增加工作效率;然而,此类型的缝纫机的目的在于拼缝两块布料,因此需要在车缝平台150的两侧分别置入欲拼缝的布料,请参阅图3所示,但是架设于机台120上的驱动单元130与车缝平台150之间的空间十分狭窄,因此车缝作业空间受到限制,因而增加了操作上的不便性。又,由于缝纫机采取悬臂式的设计,而缝纫机整体的重心在机台120上,因此采用一体积较大的机台120用以加强缝纫机整体的稳固程度,然而,由图4可见,机台120除了用以容设驱动单元130之外,仍存在有许多多余的空间,此设计亦会使得车缝作业空间受到限制。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缝纫机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缝纫机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缝纫机,便成了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缝纫机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缝纫机,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缝纫机,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缝纫机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缝纫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增大车缝作业空间的大小,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缝纫机,包括有一机台(40)、架设于该机台(40)上的一主体(10)、一驱动单元(50)以及自该主体(10)下方延伸出的一车缝平台(20);该驱动单元(50)包括一电磁铁(51)以及上方可升举移动的一导杆(52),该驱动单元(50)是以该导杆(52)连动一连动机构(60)而将该车缝平台(20)上方的一压布脚举起,而该驱动单元(50)以及该车缝平台(20)的设置位置分别位于该主体(10)的两侧,该驱动单元(50)的设置位置远离该主体(10),增大该驱动单元(50)与该车缝平台(20)之间的车缝作业空间。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缝纫机,其中所述的机台(40)的体积缩减,增大该驱动单元(50)与该车缝平台(20)之间的车缝作业空间。前述的缝纫机,其中所述的机台(40)的一侧更设置有一支撑件(42)而用以稳固该机台(40)。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实现上述目的,这种缝纫机的较佳实施方案,包括了一主体、一车缝平台、一马达、一机台、一驱动单元以及一连动机构。使用者可通过单一踏板来控制缝纫机的作动,前踏则可驱动马达以启动进行车缝作业;后踏则可驱动架设于机台上的驱动单元,而使驱动单元中的电磁铁激磁,再通过一连动机构而将车缝平台上方的压布脚往上抬,用以置入新的布料。本技术是通过改变分别设置于主体两侧的驱动单元与车缝平台的相对位置的手段,将定位件往远离主体的方向延伸,而使得枢接于定位件上的摇臂与第二连杆之间的夹角增大,驱动单元的设置位置因而远离主体,而增大驱动单元与车缝平台之间的车缝作业空间;另,再配合将机台的体积缩减并于机台的一侧架设支撑件,不但也可增大车缝作业空间,亦能稳固缝纫机的整体;使用者于拼缝布料的过程中,由于车缝作业空间的增大,因而可增加工作的效率以及速度。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缝纫机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缝纫机,通过重新设计分别设置于主体两侧的驱动单元以及车缝平台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手段,使架设于机台上的驱动单元藉由定位件朝向远离主体的方向延伸的设计,进而改变驱动单元的设置位置,而增大驱动单元以及车缝平台之间的车缝作业空间;另再配合缩减机台的体积,不但也可增大车缝作业空间,而使用者在拼缝布料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空间上的限制,具有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生产力的优点。综上所述,本技术特殊结构的缝纫机,可以增大车缝作业空间的大小。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缝纫机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习知的缝纫机的外观。图2所示为现有习知的缝纫机连动压布脚上抬的作动图。图3所示为现有习知的缝纫机的构造俯视图。图4所示为现有习知的缝纫机的驱动单元安装于机台上的侧视图。图5所示为本技术缝纫机的实施例的构造俯视图。图6所示为本技术缝纫机的实施例与现有习知的缝纫机的配置位置差异的构造俯视图。图7所示为本技术缝纫机的实施例的驱动单元安装于机台上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缝纫机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5所示,其中揭露了本新型所提出的缝纫机的较佳实施例,其包括有一主体10、一车缝平台20、一马达30、一机台40、一驱动单元50以及一连动机构60。其中主体10为一悬臂,并架设于一机台40上,而主体10下方延伸出一车缝平台20,此车缝平台20为车缝的作业区域;又,主体的一端衔接一马达30,以驱动缝纫机进行车缝作业,而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的马达30为一直驱式传动机构,是藉由一连接手段而使马达3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机,包括有一机台(40)、架设于该机台(40)上的一主体(10)、一驱动单元(50)以及自该主体(10)下方延伸出的一车缝平台(20);其特征在于:    该驱动单元(50)包括一电磁铁(51)以及上方可升举移动的一导杆(52),该驱动单元(50)是以该导杆(52)连动一连动机构(60)而将该车缝平台(20)上方的一压布脚举起,而该驱动单元(50)以及该车缝平台(20)的设置位置分别位于该主体(10)的两侧,该驱动单元(50)的设置位置远离该主体(10),增大该驱动单元(50)与该车缝平台(20)之间的车缝作业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卓瑞荣
申请(专利权)人:星锐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