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64595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提供了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上下客站台与充电位并排设置,两者之间通过间配线连接,在首末端既可满足车辆停站充电需要,又可满足收发车需要,减少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减少了放空车辆开行距离,提高了调车运行效率,满足了用地受限情况下或下穿段、涵洞内等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停站充电和收发车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
本专利技术属于城市新型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
技术介绍
当前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不同制式车辆的供电方式各有不同,单轨系统多采用集电靴,现代有轨电车多采用接触网或超级电容储能供电。供电方式略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既车辆进站上下客停站时间不受车辆补充电时间的影响。如超级电容供电的现代有轨电车,车辆在停站上下客的几十秒时间即可快充补电,其补充电量足够车辆行驶至下一个停站点。因此,站台的设置,仅考虑乘客进出站便捷即可,无需另行独立设置充电站台,更无需考虑车辆停站充电对后续运行车辆的影响。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简称“智轨”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采用全电力驱动、胶轮走行、全轴转向技术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其车辆采用储能电池(钛酸锂电池)供电,仅在首末端车站设置充电装置(充电8~10min可使车辆正常开行约20km),区间不设置充电装置,可有效减少区间管线埋设量和土建工程量。但在首末端车站,车辆进站上下客后需停靠充电,且时间不低于8min,若开行距离长,充电时间会大于10min,前一车辆的充电等待会阻碍后续车辆的通行,影响运营组织的发车频率。根据停车充电需求,一般会考虑在运营正线之外另选场地,单独设置停车充电车位,与首末端上下客站台分开设置,车辆充满电后再开往首末端上下客站台,避免充电车辆对运行线路的干扰。若借鉴其它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车站结构形式,来设置智轨电车首末端停车充电及上下客站台系统构造,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1、需要在运营线路之外单独设置停车充电场地,增加了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车辆进站卸客后需开往充电场地充电,补电后再开回站台载客发出,增加了车辆放空开行距离,浪费了能源;2、需要额外增加车停充电站台结构用地,在城区首末端车站附近用地受限情况下,难以满足停车充电需求,给站台结构选址带来难题;3、对于首末端车站位于客运枢纽站内特殊环境条件下(如下穿段、涵洞内)设置换乘站点时,停车充电站按常规设置思路无法满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通过上下客站台与充电位结构位置关系、连接关系的合理构造,在首末端既可满足车辆停站充电需要,又可满足收发车需要,减少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减少了放空车辆开行距离,提高了调车运行效率,满足了用地受限情况下或下穿段、涵洞内等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停站充电和收发车需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包括站台区结构、充电区结构和正线,所述站台区结构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正线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站台,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上下乘客;所述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还包括充电车位通道、端配线和间配线,所述充电区结构还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充电车位通道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充电位,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充电;所述多个站台设置于道路的一侧,所述多个充电位与所述多个站台并排设置、位于其对面道路的另一侧;所述充电车位通道两端通过两个所述端配线与所述正线连接;所述充电位之间至少部分通过所述间配线连接所述正线,并与前方其中一个所述站台连接。优选地,所述站台之间至少部分通过所述间配线连接所述充电车位通道,并与前方其中一个所述充电位连接。优选地,两个所述充电位之间的两个所述间配线交叉设置。优选地,两个所述充电位之间的两个所述间配线前后分隔设置,不存在交叉点。优选地,所述多个站台至少部分设置充电装置。优选地,智轨电车在所述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中运行方法包括,电车沿所述正线通道平直通过;或电车先沿所述正线转入所述充电车位通道绕行后再转入所述正线走行;或电车先沿所述充电车位通道走行,再转入所述正线靠所述站台停车上下客。优选地,所述站台为4个,沿智轨电车行驶方向依次为4号站台、2号站台、1号站台和3号站台;所述充电位为3个,沿智轨电车行驶方向依次为3号充电位、1号充电位和2号充电位。优选地,所述4号站台与所述1号充电位之间、所述1号站台与所述2号充电位之间、所述3号充电位与所述2号站台之间、所述1号充电位与所述3号站台之间都连接有所述间配线。优选地,所述1号站台和所述2号站台设置充电装置。优选地,智轨电车在所述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中调度方法如下:1)早班发车,所述1号站台车辆作为第1班次车载客发出;2)所述2号站台车辆作为第2班次车载客发出,且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1班次车,停在所述1号站台下客,并快速充电;3)所述1号充电位车辆开往所述3号站台载客,作为第3班次车发出,同时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2班次车停靠在所述2号站台下客并充电;4)所述3号充电位车辆开往所述3号站台载客作为第4班次车发出,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3班次车在所述4号站台下客,并开往所述3号充电位充电;5)所述1号站台车辆载客作为第5班次车发出,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4班次车停在所述4号站台下客,后开往所述2号充电位充电;6)所述2号站台车量载客作为第6班次车发出,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5班次车,停在所述1号站台下客并快速充电;7)所述3号充电位车辆开往所述3号站台载客,做为第7班次车发出,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6班次车,停在所述2号站台下客,并快充电;8)所述2号充电位车辆开往所述3号站台载客,作为第8次车发出,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7班次车,停在所述4号站台下客,后开往所述3号充电位充电;9)所述1号站台车辆载客作为第9班次车发出,向本站台系统构造开来的第8班次车停在所述4号站台下客,后开往所述2号充电位充电;依次循环调度。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上下客站台与充电位结构位置关系、连接关系的合理构造,在首末端既可满足车辆停站充电需要,又可满足收发车需要;2、无需另行选址建造单独的停车充电场地,站台区结构并排设置只占用部分两车道,其余结构共用,能有效利用空间,根据面积的物理重叠原理和数学计算原理等自然规律,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约土地;3、减少了停车充电车位与载客站台间距离,减少了放空车辆开行距离和时间,利用机械功公式W=FS和电功公式W=UIt等自然规律,节约了能源,所节约的能源可用于载客运行,又有效提高了车辆补充电后上线运行效率;4、根据同一直线流路上通行、阻碍的几何及物理等自然规律,停车充电对后续运行车辆无干扰,台站上下客停站时间不受补充电时间的影响,显著提高了运行效率;5、即使在用地受限情况下或下穿段、涵洞内等特殊环境条件下也能满足停站充电和收发车需求,其他宽松条件的适用性广阔,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包括站台区结构(1)、充电区结构(2)和正线(3),所述站台区结构(1)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正线(3)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站台(T1、T2、T3、T4),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上下乘客,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还包括充电车位通道(4)、端配线(5)和间配线(6),所述充电区结构(2)还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充电车位通道(4)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充电位(C1、C2、C3),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充电;所述多个站台(T1、T2、T3、T4)设置于道路的一侧,所述多个充电位(C1、C2、C3)与所述多个站台(T1、T2、T3、T4)并排设置、位于其对面道路的另一侧;所述充电车位通道(4)两端通过两个所述端配线(5)与所述正线(3)连接;所述充电位(C1、C2、C3)之间至少部分通过所述间配线(6)连接所述正线(3),并与前方其中一个所述站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包括站台区结构(1)、充电区结构(2)和正线(3),所述站台区结构(1)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正线(3)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站台(T1、T2、T3、T4),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上下乘客,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还包括充电车位通道(4)、端配线(5)和间配线(6),所述充电区结构(2)还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充电车位通道(4)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充电位(C1、C2、C3),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充电;所述多个站台(T1、T2、T3、T4)设置于道路的一侧,所述多个充电位(C1、C2、C3)与所述多个站台(T1、T2、T3、T4)并排设置、位于其对面道路的另一侧;所述充电车位通道(4)两端通过两个所述端配线(5)与所述正线(3)连接;所述充电位(C1、C2、C3)之间至少部分通过所述间配线(6)连接所述正线(3),并与前方其中一个所述站台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T1、T2、T3、T4)之间至少部分通过所述间配线(6)连接所述充电车位通道(4),并与前方其中一个所述充电位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充电位之间的两个所述间配线(6)交叉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充电位之间的两个所述间配线(6)前后分隔设置,不存在交叉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站台(T1、T2、T3、T4)至少部分设置充电装置。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其特征在于:智轨电车在所述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中运行方法包括,电车沿所述正线(3)通道平直通过;或电车先沿所述正线(3)转入所述充电车位通道(4)绕行后再转入所述正线(3)走行;或电车先沿所述充电车位通道(4)走行,再转入所述正线(3)靠所述站台停车上下客。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T1、T2、T3、T4)为4个,沿智轨电车行驶方向依次为4号站台(T4)、2号站台(T2)、1号站台(T1)和3号站台(T3);所述充电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折广兵江智鹏孙春光杨晓宇贺捷韩正学李永飞韩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