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咀组件、热流道系统及拆装工具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64497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热咀组件、热流道系统及拆装工具,热咀组件包括热咀本体及环绕热咀本体设置的加热单元,加热单元具有一开槽,开槽沿加热单元的延伸方向及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单元,且加热单元远离热咀本体的一侧设有容纳加热丝的走线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热单元具有开槽,安装、拆卸方便,且可保证加热单元与热咀本体紧密接触以提高热量传导率,另外,利用走线槽容纳加热丝,可以降低工艺难度,且加热效果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咀组件、热流道系统及拆装工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流道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咀组件、热流道系统及拆装工具。
技术介绍
目前在注塑行业普遍采用的注塑模具为热流道注塑模具,较普通模具而言,通过热流道系统注塑的塑胶产品质量更高,且热流道系统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如图1所示,热流道系统包括热咀组件200及分流板(未标示),注塑用胶料依次经过分流板及所述热咀组件200而流入模具型腔内。热咀组件200包括热咀本体201及环绕所述热咀本体201设置的加热单元202,胶料于热咀本体201内部流道(未标示)内流动,所述加热单元202为所述热咀本体201提供热量以使得热咀本体201内部的胶料保持熔融状态,从而保证胶料输送过程通畅。现有技术中,加热单元202为完整的筒状结构,加热单元202与热咀本体201的安装方式是直接将加热单元202套接在热咀本体201的外部。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常常出现加热单元202内孔加工过小或过大的问题。当加热单元202的内孔过小时,加热单元202无法顺畅套入热咀本体201,必须使用蛮力才能将加热单元202套入热咀本体201,且后续也无法快速将加热单元202拆卸下来,出现安装、更换均困难的问题。当加热单元202的内孔过大时,则会出现加热单元202与热咀本体201接触不够紧密,使得热量传导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咀组件、热流道系统及拆装工具。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咀组件,包括热咀本体及环绕所述热咀本体设置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具有一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加热单元的延伸方向及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单元,且所述加热单元远离所述热咀本体的一侧设有容纳加热丝的走线槽。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槽沿所述加热单元的延伸方向延伸。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至少部分所述走线槽对称分布于所述开槽的两侧。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走线槽呈连续分布,且所述走线槽的起始端及末端均靠近所加热单元的端部。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起始端及所述末端连通所述开槽。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咀本体呈圆柱状,所述加热单元呈中空筒状,且所述加热单元的内径不大于所述热咀本体的外径。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咀组件,包括热咀本体及环绕所述热咀本体设置的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的任一横截面均呈“C”型,且所述加热单元远离所述热咀本体的一侧设有容纳加热丝的走线槽。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热流道系统,包括分流板及至少一如上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热咀组件,所述热咀组件与所述分流板相连。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之一,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组装/拆卸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热咀组件的拆装工具,所述拆装工具包括相连的操作部及抵持部,所述抵持部与所述开槽相互配合,当作用所述操作部时,所述抵持部带动所述加热单元向外扩张而实现所述加热单元与所述热咀本体的组装/拆卸。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抵持部至少包括第一抵持端及第二抵持端,当所述第一抵持端与所述开槽相互配合时,所述加热单元保持初始状态,当所述第二抵持端与所述开槽相互配合时,所述加热单元向外扩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单元具有开槽,安装、拆卸方便,且可保证加热单元与热咀本体紧密接触以提高热量传导率,另外,利用走线槽容纳加热丝,可以降低工艺难度,且加热效果较佳。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热咀组件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注塑系统原理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模具系统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热流道系统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热流道系统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热咀组件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热咀组件爆炸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热咀组件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加热单元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拆装工具与加热单元配合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拆装工具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在本申请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申请的主题的基本结构。另外,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如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注塑系统100原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以阀式注塑系统为例,注塑系统100包括料斗10、料筒20及模具系统30。料斗10用于胶料50的注入。料筒20用于将胶料50混合并输送至模具系统30中。模具系统30借助接收到的胶料50进行注塑过程。这里,结合图3,模具系统30包括热流道系统40及模具型腔70。热流道系统40靠近料筒20的一端具有胶料入口401。如此,料筒20中的胶料50通过胶料入口401进入热流道系统40中。结合图4及图5,热流道系统40包括分流板41及若干热咀组件42,若干热咀组件42与分流板41相互导通。分流板41的一端与胶料入口401连通,以接收胶料50。胶料50于分流板41内分流并流入各个热咀组件42内。热咀组件42与模具型腔70相互导通,胶料50后续会进入产品成型用模具型腔7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至图8,热咀组件42包括热咀本体421、环绕热咀本体421设置的加热单元422。热咀本体421呈圆柱状,热咀本体421内部具有供胶料50流通的流道(未标示)。加热单元422呈中空筒状,加热单元422用于给热咀本体421加热而使得胶料50保持熔融状态,从而保证胶料50输送过程通畅。加热单元422的内径不大于热咀本体421的外径,较佳的,加热单元422的内径略小于热咀本体421的外径。加热单元422具有一开槽4221,开槽4221沿加热单元422的延伸方向及厚度方向贯穿加热单元422,且加热单元422远离热咀本体421的一侧设有容纳加热丝(未标示)的走线槽4222。换句话说,加热单元422的任一横截面均呈“C”型,加热单元422呈半包围结构而包覆在热咀本体421的外侧。走线槽4222暴露在加热单元422的表面,加热丝可以直接缠绕于走线槽4222内。这里,加热单元422可由导热材料制成,例如加热单元422为铜套。需要说明的是,“延伸方向”是指加热单元422的轴向,“厚度方向”是指加热单元422的径向,“横截面”是指于径向上加热单元422的截面。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单元422具有开槽4221,配合加热单元422本身的收缩性,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咀组件,包括热咀本体及环绕所述热咀本体设置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具有一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加热单元的延伸方向及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单元,且所述加热单元远离所述热咀本体的一侧设有容纳加热丝的走线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咀组件,包括热咀本体及环绕所述热咀本体设置的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具有一开槽,所述开槽沿所述加热单元的延伸方向及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加热单元,且所述加热单元远离所述热咀本体的一侧设有容纳加热丝的走线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槽沿所述加热单元的延伸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咀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走线槽对称分布于所述开槽的两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槽呈连续分布,且所述走线槽的起始端及末端均靠近所加热单元的端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始端及所述末端连通所述开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咀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咀本体呈圆柱状,所述加热单元呈中空筒状,且所述加热单元的内径不大于所述热咀本体的外径。7.一种热咀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象烈
申请(专利权)人:柳道万和苏州热流道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