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池锦祥专利>正文

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7649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设置于编织带机的收线机构前,包括有:架体,该架体包含底座、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导杆、顶板,该导杆平行设置于底座上,该顶板设置于各导杆顶端,其上并设有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包含滑座和第一导引件,该滑座可移动地架设于导杆上,第一导引件设置于该滑座上;第二导引件,设置于该顶板并对应第二穿孔;两个感应器,分别设置于该架体顶端、底端,并电性连接收线机构的电力驱动单元,当上述滑座移动至感应器的感应范围时可启动电力驱动单元使收线机构收线。(*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编织带机,尤其涉及一种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技术背景现有的编织带机将纱线编织成绳或带的方式,大体上是先将数个环设于机 台顶侧的走马纱管上承置的纱线一端导引至机台上方的导线装置,这样,当各 该走马纱管在机台上交叉移动时,导线装置上的纱线可持续汇集而编织成绳或 带。为了妥善地收纳编织完成的绳或带,现有编织带机的机台作业流程后端通 常设置有收线机构,收线机构中并设有可供绳或带缠绕的收线轮,如中国台湾公告第507768号"编织机的卷收传动机构改良"及第519139号"编织带机的收 线轮固定架结构改良"所示,从而可利用与机台同步运作的收线轮巻收绳体。虽然利用与机台同步运作的收线轮巻收编织完成的绳或带为很好的收纳方 式,但是,为使得收线轮旋动时绳或带可顺畅地缠绕于收线轮表面,实际上操 作人员通常会将绳或带头端以一定束缚力先行巻绕于收线轮上,这样,当收线 轮上巻收的绳或带愈来愈多时,由于整体重量的提升,绳或带将会于收线轮表 面愈束愈紧,常导致绳或带受极大拉力而破损断裂,影响编织品的成品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缺点的编织带机的出线控 制装置,能保护绳体的纱线,从而维持编织的质量。因此,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 该控制装置设置在编织带机的收线机构前,包括有架体,该架体包含底座、 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导杆、顶板,该导杆平行设置 于底座上,该顶板设置于各导杆顶端,其上并设有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包含滑座和第一导引件,该滑座可移动地架设于导 杆上,第一导引件设置于该滑座上;第二导引件,设置于该顶板并对应第二穿孔;两个感应器,分别设置于该架体顶端、底端,并电性连接收线机构的电力 驱动单元,当上述滑座移动至感应器的感应范围时可启动电力驱动单元使收线 机构收线。本技术提供的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其具有可使编织绳体以张力 不变的状态卷绕在收线机构上,从而可解决现有编织带机随机台同时动作的收 线轮收线时易将编织成品中部分纱线拉断的缺点,同时提升设计上的弹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设置在收线机构前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显示活动组件接触感应器而促使收线机构 开始收线的动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出线控制装置IO,可设置于编织带机的收线机构ll前,由架体12、活动组件14、第二导引件16及两个感应器18、 19所构成。该架体12,是由底座22、三个导杆24、 26、 28及顶板30所组成。各导杆24、 26、 28断面都呈圆形,并且导杆24和导杆26平行设置于底座22顶侧,该顶板30固定设置于各该导杆24、 26、 28上,其上并设有第一穿孔32与第二穿孔34。该活动组件14,是由滑座36与第一导引件38所组成。该滑座36是套置 于导杆24、导杆26上,从而可在导杆24、导杆26上滑移,该第一导引件38 是一个滑轮,枢设于该滑座36顶端一侧。第二导引件16为一个滑轮,枢设于顶板30上并对应第二穿孔34。感应器18和感应器19是现有的微动开关,分别固设于导杆28顶端、底端, 并电性连接收线机构11的电力驱动单元,二者的触动端可以接触滑座36。因此,当滑座36位于接触该感应器19触动端的位置时,该感应器19可驱 动电力驱动单元而促使收线机构11收线,而当滑座36位于接触该感应器18的 位置时,电力驱动单元即停止作动,则该收线机构11即停止收线。本技术的出线控制装置10的动作方式如下操作时,先将编织完成的绳(或带)体50头端穿入第一穿孔32,再绕经第一 导引件38的底侧、第二穿孔34及第二导引件16的顶侧而固定在收线机构11 上。当编织带机未动作时,由于绳(或带)体50并未出线,则该活动组件14是 受绳(或带)体50张力作用而位于架体12上端,此时,该收线机构ll并未动作。 当编织带机开始动作而逐渐编织出绳(或带)体50时,该绳(或带沐50即会因长 度渐长、张力降低,而使该活动组件14受自身重量作用渐渐下降。如图6所示,当该活动组件14下降至使滑座36接触感应器19的触动端时, 收线机构11即开始收线动作,这样,该绳(或带)体50将渐被拉直,则活动组 件14将受到绳(或带)体50张力的影响而渐渐上升,当滑座36接触感应器18 的触动端时,该收线机构11即停止收线动作。由此,即可使该绳(或带)体50以一定张力的状态缠绕在收线机构11上, 从而可解决现有编织带机随机台同时动作的收线轮在收线时易将编织成品中部 分纱线拉断的缺点。其次,由于本技术的出线控制装置IO具备可使编织绳体以张力不变的 状态卷绕于收线机构ll上的效果,当其运用于现有编织带机的收线机构时,该 类收线机构即可省略与机台联动的传动机构的设计,从而更可获得提升设计的 弹性的效果。必须一提的是,本技术中的感应器并不限于上述微动开关,其只要可 使滑座在两个适当位置受到感测而产生如前所述的动作,即符合本技术的 需求(如采用红外线感测的感测装置),均属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 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设置于编织带机的收线机构前,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架体,该架体包含底座、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导杆、顶板,该导杆平行设置于底座上,该顶板设置于各导杆顶端,其上并设有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包含滑座和第一导引件,该滑座可移动地架设于导杆上,第一导引件设置于该滑座上;第二导引件,设置于该顶板并对应第二穿孔;两个感应器,分别设置于该架体顶端、底端,并电性连接收线机构的电力驱动单元,当上述滑座移动至感应器的感应范围时可启动电力驱动单元使收线机构收线。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 器设置于导杆顶端、底端。3、 如权利要求l项所述的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 应器是微动开关,其触动端是可接触滑座。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导引件、第二导引件是滑轮。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 具有三个导杆,所述滑座架设于两个导杆上,所述两个感应器分别设于另一导杆的顶端、底端。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设置于编织带机的收线机构前,包括有架体,该架体包含底座、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导杆、顶板,该导杆平行设置于底座上,该顶板设置于各导杆顶端,其上并设有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包含滑座和第一导引件,该滑座可移动地架设于导杆上,第一导引件设置于该滑座上;第二导引件,设置于该顶板并对应第二穿孔;两个感应器,分别设置于该架体顶端、底端,并电性连接收线机构的电力驱动单元,当上述滑座移动至感应器的感应范围时可启动电力驱动单元使收线机构收线。文档编号D04C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编织带机的出线控制装置,设置于编织带机的收线机构前,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架体,该架体包含底座、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导杆、顶板,该导杆平行设置于底座上,该顶板设置于各导杆顶端,其上并设有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包含滑座和第一导引件,该滑座可移动地架设于导杆上,第一导引件设置于该滑座上;第二导引件,设置于该顶板并对应第二穿孔;两个感应器,分别设置于该架体顶端、底端,并电性连接收线机构的电力驱动单元,当上述滑座移动至感应器的感应范围时可启动电力驱动单元使收线机构收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锦祥
申请(专利权)人:池锦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