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萧世贤专利>正文

针织横编织机的移针、接针后的回针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7041 阅读:4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针织横编织机的移针、接针后的回针方法,所述的针织横编织机的移针三角系统,包括上三角系统与下三角系统,所述的上三角系统包括人字三角、中心三角、起针三角、左成圈三角、右成圈三角、左拦针三角、右拦针三角、左右整针三角、移针三角与接针三角,其利用拦针三角作为移针、接针后的回针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增加移针、接针后的回针错开距离,避免纱线互拉产生不良的移针编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针织横编织机,特别涉及横编织机的移针三角系统。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现有的带有移针功能的针织横编织机,尤其采用中央前后对称 型移针三角系统的针织横编织机,其移针、接针后回针时,均以成圈三角或在 成圏三角的侧面加一副山(副三角)作为移针、接针后的回针结构。其带来的不足 是移针、接针后的回针错开距离很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错开,造成纱线互 拉因而容易产生不良的移针编织。此外,现有的带有移针功能的针织横编织机,尤其采用中央前后对称型移 针三角系统的针织横编织机,由于其接针三角设置在对称中心轴线上,并且是 固定中心式的,因此,为了配合此接针三角处于上述中心轴线位置的最高点, 移针三角均是设计成双峰式,才可能做出不限方向的移针编织。但采用双高峰式的移针三角作为移针编织,它的缺点就是会有两次的顶高 织针而拉紧织目,但其中的一次是不必要的顶高,它容易造成织物纱线的拉伤, 因此是不科学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横编织机的移针、 接针后的回针方法,增加移针、接针后的回针错开距离,避免纱线互拉产生不 良的移针编织。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单高峰式移针三角 系统,避免出现两次的顶高织针而拉紧织目,避免织物纱线的拉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所述的针织横编织机的移 针三角系统,包括上三角系统与下三角系统,所述的上三角系统包括人字三角、中心三角、起针三角、左成圈三角、右成圈三角、左拦针三角、右拦针三角、 左右整针三角、移针三角与接针三角,其特征在于利用拦针三角作为移针、接针后的回针结构。其中,较佳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附加以下技术特征所述的移针三角是单峰式移针三角,而所述的接针三角是左右摆动式接针 三角,其中所述的单峰式移针三角是左右对称结构,其在对称轴位置凸出形成一个最高峰;所述的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能够绕其枢轴摆动预定大小的角度, 并且所述的枢轴位于所述的单峰式移针三角的对称轴上。所述的下三角系统包括左右拦针脚三角、起针脚三角、左选针脚三角、右 选针脚三角以及左右整针脚三角。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在于1. 本专利技术能够增加移针、接针后的回针错开距离,避免纱线互拉产生不良的 移针编织。2. 由于其仅发生一次必要的顶高动作,可以减少织物纱线的拉伤的可能性, 又能做出不限方向的移针编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横编织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横编织机的机头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单高峰式移针三角系统的示意图; 图4、图5均是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l-人字三角;2-中心三角;3-起针三角;4-左成圈三角;5-右成圈三角;6-左拦针三角;7-右拦针三角;8-左右整针三角;9-左右拦针脚三 角;lO-起针脚三角;ll-左选针脚三角;12-右选针脚三角;13-左右整针脚三角; 14-单峰式移针三角;141-最高峰;15-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1-枢轴;20-织针; 21-针踵;22-后三角系统;23-前三角系统。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形状以及方法能够更好地被了解,以下通过数个实 施例并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论述。首先,如图1、图2所示,介绍本专利技术横编织机的立体结构以及横编织机的 机头结构。再结合图3所示,介绍本专利技术优选采用的单高峰式移针三角系统,其包括 上三角系统与下三角系统,所述的下三角系统包括左右拦针脚三角9、起针脚三角10、左选针脚三角11、右选针脚三角12、左右整针脚三角13,而所述的上 三角系统包括人字三角1、中心三角2、起针三角3、左成圈三角4、右成圈三 角5、左拦针三角6、右拦针三角7、左右整针三角8,上述这些都是现有结构, 而本专利技术结构上的特点在于所述的上三角系统还包括单峰式移针三角14与左 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所述的单峰式移针三角14是左右对称结构,其在对称轴位置凸出形成一个 最高峰141;所述的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能够绕其枢轴151摆动预定大小的角度,并 且所述的枢轴位于所述的单峰式移针三角14的对称轴上。需要强调的是,本专利技术重点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移针、接针后的回针方法, 其不再以移针同边的成圈三角4、 5作为移针边的回针,而是将与接针同边的成 圈三角4、 5拉高,再利用更侧边的拦针三角6、 7作为接针边的回针。其具体操作方法请参考如图4所示的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所述的单高 峰式移针三角系统相对织针20的针踵21从右往左运行,后三角系统22的单峰 式移针三角14凸出于三角组平面,使各针踵21形成移针动作,当针踵21被所 述的最高峰141推离到最高点时,可以将对应织针20上的纱线拉紧,然后单峰 式移针三角14继续移动,所述的针踵21也回到低位,纱线已被拉松。与此同 时,前三角系统23中,所述的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往相反于单高峰式移针 三角系统的移动方向偏斜,且所述的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的最高点推动所述 的针踵21完成接针动作。由于所述的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存在偏斜,所述 的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的最高点与单峰式移针三角14的对称轴之间具有一 段预定的距离,所以,后三角系统22与前三角系统23中,所对应的织针20的 移针动作与接针动作之间具有预定的时间间隙,从而使移针动作与接针动作得 以顺利完成。请继续阅读图4下半部的前三角系统23,由于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向右 偏斜,其顶端与右成圈三角5之间的距离缩短,若采用右成圈三角5作为移针、接针后的回针,其错开距离很少,将导致不良的移针编织。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 一种新的移针、接针后的回针方法,将与接针同边的成圈三角4、 5拉高,再利 用更侧边的拦针三角6、 7作为接针边的回针。从图4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此方 法可以使移针、接针后的回针有更大的错开距离,从而避免了回针时两边织针 纱线的互拉,能有更好的编织工艺。而利用上述创新的单高峰式移针三角系统可以顺利完成无限方向的移针动 作与接针动作,并且由于其仅发生一次必要的顶高动作,可以减少织物纱线的 拉伤的可能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可以理解,当所述的单高峰式移针三角系统相对织针 20的针踵21从左往右运行,则上述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往左偏斜,同样可 以完成移针动作与接针动作。如图5所示,是后三角系统22进行接针动作、前 三角系统23进行移针动作的动作示意图,由于所述的后三角系统22与前三角 系统2 3具有对称的结构,其工作原理以及工作的过程与图5所示内容一致,在 此不再赘述。上述实施例中,利用拦针三角6、 7作为接针边的回针方法是与单高峰式移 针三角系统结合使用,从而达到提高编织质量,减少编织缺陷的目的,但是, 并不表明本专利技术移针、接针后的回针方法必须与高峰式移针三角系统结合使用, 本专利技术也可以在一般的中央前后对称型移针三角系统中使用,同样可以起到增 加错开距离的作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直接控制所述的枢轴151的转动角度来控制所迷 的左右摆动式接针三角15的枢摆角度。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一个与所述的枢 轴151同步转动的齿轮(图中未示)的转动角度大小的方式来控制所述的左右 摆动式接针三角15的枢摆角度。甚至,还可以在枢轴151上径向连接一个角度 控制件(图中未示),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织横编织机的移针、接针后的回针方法,所述的针织横编织机的移针三角系统,包括上三角系统与下三角系统,所述的上三角系统包括人字三角、中心三角、起针三角、左成圈三角、右成圈三角、左拦针三角、右拦针三角、左右整针三角、移针三角与接针三角,其特征在于:利用拦针三角作为移针、接针后的回针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世贤
申请(专利权)人:萧世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