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973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涉及纺织技术,尤指一种安装于圆盘针织机上的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其结构中包括上轮盘、下轮盘,还包括在上轮盘、下轮盘之间竖直交叉安装纱线支撑杆。所述纱线支撑杆总体轮廓呈直角三角形状,其中的一条水平直角边或其上的两个端点顺着上轮盘或下轮盘的径向与上轮盘的下侧面或下轮盘的上侧面安装紧固;另一条竖直直角边或其上的两个端点与上轮盘的下侧面靠内缘及下轮盘的上侧面靠内缘安装紧固;水平直角边安装紧固在下轮盘上侧面的纱线支撑杆与水平直角边安装紧固在上轮盘上侧面的纱线支撑杆交叉相间设置。具有突出的优点:从根本上革新了摩擦送纱轮的结构,原有轮套因不耐摩擦、易变形所导致的种种不足得以克服,耐磨性能好,不需经常更换,纱线走线稳定。(*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纺织技术,尤指一种安装于圆编机上的一种交叉结 构的耐用送纱轮。
技术介绍
涉及送纱轮的送纱技术是纺织业界共同关注的技术之一。与本申请 有关的送纱轮安装在圆盘针织机上,用以输送纱线以利后续布料的制程。 现有技术的送纱轮的结构包括上下轮盘及其间设置的比轮盘直径小的轮 颈,上下轮盘与轮颈一般为整体成型的一体结构,上下轮盘及轮颈具有 轴孔上下穿过,还包括在轮颈的外周外套橡胶或塑料的轮套。纱线缠绕 在送纱轮的轮套的外周产生摩擦,正靠这种摩擦力的存在,得以输送纱 线,因此,这种送纱轮可称摩擦送纱轮。上述现有技术的送纱轮至少存在三点不足-其一、橡胶或塑料的轮套易产生擦痕与变形①橡胶或塑料的轮套 不耐摩擦,容易产生擦痕,特别在开、停机时摩擦更大,使轮套表面变 得不光滑而造成不良送纱现象,影响织品的质量;②橡胶或塑料的轮套 在送纱中会与纱线中所加入的化学助剂长时间接触而引起变形;③橡胶 或塑料的轮套因长期处在温度较高的环境易于在端缘起皱变形。其二、因此,轮套需要经常更换,经常停机,耗材耗时,严重影响 设备的正常运转,影响产品质量,影响工作效率。其三、由于送纱轮的颈部及外套的轮套具有一定的上下距离,对纱 线的限位与定位稳定性造成一定困难,因此,纱线容易在轮套上上下滑 动,导致走线的稳定性欠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是因送纱轮设计中存在轮套这一结构所造成 的。业内有志之士提出过不少改进方案,试图有所进步,但成效不大, 因为在其改进方案中, 一直没有跳出设置轮套结构的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从改进送纱轮的结构入 手,不再设置轮套,提供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长期耐用,不需 更换部件,走线稳定性好。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构造本技术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其结构中包括上轮盘、 下轮盘,上、下轮盘的圆心部位具有轴孔,上、下轮盘平行设置,轴孔 上、下对位;还包括在上轮盘、下轮盘之间竖直交叉安装纱线支撑杆。所述纱线支撑杆总体轮廓呈直角三角形状,其中的一条水平直角边 或其上的两个端点顺着上轮盘或下轮盘的径向与上轮盘的下侧面或下轮 盘的上侧面安装紧固;另一条竖直直角边或其上的两个端点与上轮盘的 下侧面靠内缘及下轮盘的上侧面靠内缘安装紧固;各纱线支撑杆的型体、 结构、尺寸相同;包括全部纱线支撑杆的一半数量的纱线支撑杆的水平 直角边或其上的两个端点安装紧固在下轮盘的上侧面,并以下轮盘的圆 心为对称中心等间距放射状排列成环形;另一半数量的纱线支撑杆的水 平直角边或其上的两个端点安装紧固在上轮盘的下恻面,并以上轮盘的圆心为对称中心等间距放射状排列成环形;水平直角边安装紧固在下轮 盘上侧面的纱线支撑杆与水平直角边安装紧固在上轮盘下侧面的纱线支 撑杆交叉相间设置。所谓纱线支撑杆的总体轮廓呈直角三角形,意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 几何体,除了斜边之外,水平直角边、竖直直角边或者真实存在,或者 是虚拟的,或者借用其它的形体。从上述纱线支撑杆的结构不难看出,本技术送纱轮支撑、定位、 缠绕纱线的实际上是支撑杆的斜边。由于水平直角边安装紧固在下轮盘 上侧面的纱线支撑杆的斜边朝下伸出下轮盘的外缘,水平直角边安装紧 固在上轮盘下侧面的纱线支撑杆的斜边朝上伸出上轮盘的外缘,加之交 叉相间设置,因此,相邻斜边立体交叉,存在一个立体的视觉交叉点, 纱线被支撑、定位、缠绕于立体的视觉交叉点。虽然这个立体的视觉交 叉点不像平面交叉点那样真实的存在,但是可以这样设定,以便阐述。 对于整个支撑杆结构,支撑、定位、缠绕的立体视觉交叉点构成一个正 多边形的非圆结构,纱线被支撑、定位、缠绕于这个正多边形(如下述 实施例图9所示)。值得注意的是将这个正多边形的边展幵,实际上是 一条折线(如下述实施例图IO所示),而且在三维空间转折,纱线在纱 线支撑杆上每转一个角度,就增加一个点的摩擦力,因而转动中整体上 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大增加,以至使纱线与送纱轮间有足够的摩擦力来防 止两者间的滑动,进而达到以稳定的速度及张力将纱线输送到圆盘针织 机内织成高品质的布 品。所述上、下轮盘上具有纱线支撑杆安装结构。按照下述实施例,所述上、下轮盘上的纱线支撑杆安装结构为设置 在上轮盘下侧面、下轮盘上侧面的纱线支撑杆安装孔。所述纱线支撑杆具有与上、下轮盘上的纱线支撑杆安装结构相匹配 的纱线支撑杆安装结构。按照下述实施例,所述纱线支撑杆具有的纱线支撑杆安装结构为与 上、下轮盘上的纱线支撑杆安装孔相匹配的安装脚柱,所述安装脚柱与 纱线支撑杆整体成型。所述下轮盘上侧面围绕轴孔具有一向上凸伸的环状凸台,该凸台的上缘设置与上轮盘定位安装的定位孔与定位柱;所述下轮盘下侧面围绕 轴孔具有与其上侧面的凸台对应的环状凹圈,在凹圈中加垫具有轴孔的 垫片。所述上轮盘下侧面围绕轴孔具有一向下凸伸的环状凸台,该凸台的 下缘设置与下轮盘定位安装的定位孔与定位柱;所述上轮盘上侧面围绕 轴孔具有与其下侧面的凸台对应的环状凹圈,在凹圈中加垫具有轴孔的 垫片。本技术的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或者一个为一组单独安 装,或者两个上下安装为一组,或者三个上下安装为一组。本技术的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的纱线支撑杆为用陶瓷、 高硬度金属材料制作的结构。本技术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其一、送纱轮的主要 功能在于以稳定的速度及张力将纱线输送到圆盘针织机的编制机构,才 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布匹,本技术的送纱轮,从根本上革新了摩擦送纱轮的结构,其特点以纱线支撑杆替代原有轮体的颈部及其外套的轮套, 在纱线输送过程中其纱线缠绕在此新式送纱轮的纱线支撑杆上时,形成 一个立体的正多边形,转动时产生大的摩擦力,以稳定的速度及张力将 纱线输送到圆盘针织机的编制机构,原有轮套因不耐摩擦、易变形所导 致的种种不足得以克服;其二、由于纱线支撑杆采用陶瓷、高硬度金属 材料制作,耐摩性能好,不需经常更换,利于设备长时间稳定运转,促 进高质高效生产;其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易于与现有圆编机配套 安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2为本技术结构分解示意图3为本技术成组上下组合之结构分解示意图4为本技术成组上下组合示意图5为未送纱时纱线缠绕的状态示意图(俯视图);图6为送纱时纱线缠绕的状态示意图(俯视图);图7为纱线缠绕于纱线支撑杆及其轨迹示意图(俯视图);图8为纱线缠绕于纱线支撑杆及其轨迹示意图(图7的主视图);图9为纱线缠绕于纱线支撑杆轨迹示意图(俯视图);图10为纱线缠绕于纱线支撑杆轨迹示意图(图9的主视图)。图中1、上轮盘,2、下轮盘,3、纱线支撑杆,31、水平直角边, 32、竖直直角边,33、斜边,34、安装脚柱,4、轴孔,5、凸台,51、 定位孔,52、定位柱,6、纱线支撑杆安装孔,7、凹圈,8、垫片,9、纱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构造本技术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其结构中包括上轮盘(1)、下轮盘(2),上、下轮盘(1、 2)的圆心部位具有轴 孔(4),上、下轮盘(1、 2)平行设置,轴孔(4)上、下对位;还包括 在上轮盘(1)、下轮盘(2)之间竖直交叉安装纱线支撑杆(3)。所述纱线支撑杆(3)总体轮廓呈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其结构中包括上轮盘(1)、下轮盘(2),上、下轮盘(1、2)的圆心部位具有轴孔(4),上、下轮盘(1、2)平行设置,轴孔(4)上、下对位;其特征在:还包括在上轮盘(1)、下轮盘(2)之间竖直交叉安装纱线支撑杆(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添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今富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