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提花梳栉的经编针织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087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带钩针的经编针织机,钩针与钩针之间有预定的针距,至少有一个提花梳栉,梳栉的折针通过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可在首尾针位置之间来回移动,首尾针的位置是由纬向固定的起针预定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是,首尾针之间的距离是两倍针距;有附加的起针(15,16;115,116),附加起针可通过起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有选择的发挥作用,并在发挥作用时使折针(7)保持在中间位置。(*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带钩针的经编针织机。钩针与钩针之间有预定的针距。针织机带有一个以上的提花梳栉,其折针通过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可在首针和尾针之间来回移动。首尾针的位置由纬向固定的起针预先确定。已有的同种类型经编针织机的每一折针可从原针间空隙移至相邻的针间空隙中,即可移动一个钩针针距。折针可以经选择装在左边或右边的起针装置,从而确定首尾针的位置。折针的移动通过接上通丝即可操作的挤压部件(DE40 28 390A1),通过压电式曲度转换装置(DE42 26 899C1)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这种可调控的单针移动配合提花梳栉的移动可使针织机织出多种图案。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经编针织机,它可以织出更多的花纹图案。根据本专利技术,以上任务的解决方案是,首尾针之间的距离是针距的2倍。另外还有附加的起针,它们通过起针转向装置的执行环节发挥作用,并在发挥作用时保持折针处在中间位置。在这种经编针织机的结构中,每个折针均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即首尾针位置和中间位置,并且,有一个与其位置相对应的相邻的针间空隙。这样,即使提花梳栉移至提花盘、提花传动装置或类似部件的一侧,针织机也能织出多种新图案。如需移动单针可采取以往的方式。因为带动折针从首针移至尾针,或从尾针移至首针的力同时带动折针接近其运动轨迹上附加的起针,该起针决定了中间位置。值得推荐的是,起针换向装置的执行环节能与在折针运动平面相交叉的平面上移动。这样使附加起针的换向操作从机械上来看变得十分简单。在一个优选的实例中,附加的起针呈叉形分布在折针周围,并装在双臂杠杆的末端。执行环节的返回轴颈可以有选择地导入杠杆另一端的活动轨道中。在另一个优选的实例中,针织机的一个链条高节可由执行环节控制前后移动。该结构内的前半部分在首针与相邻的第一个附加起针之间有一运动通道,结构内的后半部分在尾针与第二个附加的起针之间也有一运动通道。并且在这两通道之间有一过渡通道,其长度因附加起针是一定的。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是第一组压电式曲度转换装置,其一端纬向固定,另一端上装有一个折针。按比例来看,这样的曲度转换装置只占很少的空间,因此更利于安装起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组曲度转换装置的左右偏向角度可以调节。因此,可用相同的力将曲度转换装置挤压首尾针,用稍大的力量挤压附加的起针。还有一个有利的结构是,起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是第二组压电式曲度转换装置,其一端纬向固定,另一端作用于附加的起针。此类执行环节安装时也可节省空间。第二组曲度转换装置空着的一端还能支撑前面提到过的返回轴颈或链条高节。固定的纬向起针限制第二组曲度转换装置的往复动程。这些纬向起针避免由曲度转换装置发出的力转移至折针上。这样,既减少用料,又降低磨损。第二组曲度转换装置可调节前后偏向角度。这使换向运作明确清楚。第二组曲度转换装置安装在折针的支架和第一组曲度转换装置之间。此组曲度转换装置可利用平滑面贴近支架安装,所占空间很小。因为每一折针有三种不同的位置,三个钩针针距可满足安装条状曲度转换装置对宽度的需要。另外,固定在折针上的垫块有两种,并支撑预定数量的第一、二组曲度转换装置。垫块使第一、二组曲度转换装置能在经编针织机之外安装,然后可通过钢丝绳束使曲度转换装置与起针换向结构的其他部分连接。此垫块可支撑16个第一组和16个第二组曲度转换装置,并特别适合由数控装置控制操作。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提花梳栉,针织机即可织出理想的图案。因为所有的针间空隙内都有由提花机控制的折针。相邻的中间位置之间的距离相当于针距的四倍。这样,即使只有一半的提花针工作也可以。这时就需要四个提花梳栉,才能完全达到所要求的精确度。下面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附图说明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制造的经编针织机的提花梳栉的横截面;图2图1所示的提花梳栉的前视图;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以另一方式制造的经编针织机的提花梳栉的横截面;图4在首针位置上的折针的局部图;图5在尾针位置上的折针的局部图;图6经编针织机另一形式提花梳栉的横截面;图7图6所示部件的立体细图;图8根据本专利技术制造的经编针织机的折针部位;图9垫块及其所属曲度转换装置的俯视图。图1、图2所示的是带支架2的提花梳栉1。第一个曲度转换单元3上有一个成角度的垫块4。垫块4通过连接体5与支架2连接。此垫块支撑16个第一组压电式曲度转换装置6,每一装置空的一端装有一个拆针7。第二个曲度转换装置单元8上也装有一成角度的垫块9。垫块9通过螺丝10固定在支架2上。此垫块支架16个第二组压电式曲度转换装置11,装置空的一端装有一个返回轴颈12。钢丝绳束13和14的作用是,把垫块4和9安装在支架2上之后使曲度转换装置单元3和8与其相属的调控装置相连。在支架2上有左起针13和右起针14。在相属的曲度转换装置6的影响下,折针7可安装到这两起针上,如图2三支折针中间一支所示。附加的起针15、16装在一双臂杠杆17的下端。杠杆以固定的连接点18为轴心可摆动。杠杆上端19排在返回轴颈12的区域里。在图1中表示的第二组曲度转换装置11的位置上返回轴颈12不影响杠杆17。因此在操作曲度转换装置6时,杠杆17由相属的折针7松松带起,如图2中间位置的杠杆17所示。当返回轴颈12在操作曲度转换装置11时移至杠杆19的移动轨道中,那么杠杆17停止运动。现在附加的起针15和16发挥作用,以保持折针7处在中间位置。如折针由右边的起针位置14向左边的起针位置13移动,附加的起针15发挥作用,此起针是固定针的(如图2中右边的折针7)。如折针7由左边的起针位置13向右边的起针位置14移动,附加的起针16发挥作用(如图2中左边的折针7)。图3至图5所示的是另一组装方式,表示相同部件和功能相同的部件的数字比图1、图2上的数字多100。重要的是,第二组曲度转换装置111每一装置一端均装有链条高节120,此链条高节可由曲度转换装置111控制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图4)或向后移动一个位置(图5)移动。此链条高节在结构的前半部分有一运动通道121,由一个固定的起针114和一附加的起针115确定其宽度。另外还有一运动通道122,其由另一个固定的起针113和一附加的起针116确定宽度。两运动通道之间有一过渡通道123。一共有三种可能的操作方式1.当链条高节120处在前面的位置上时,折针7可靠在起针113位置或者操作相属的曲度转换装置6将折针置于与中间位置相应的附加起针116上。2.当链条高节120处在后面的位置上时,折针7可靠在起针114位置或者在与中间位置相应的附加起针115位置。3当折针7在首尾起针之间移动时,应同时操作相属的曲度转换装置6和111。这样,折针7就能穿过过渡通道123。图6和图7表示的与图3至图5所示的针织机的构造方式相适应。支架102上有横架板124,还有导槽125和由纬向起针126、127构成的侧平面。第二个曲度转换装置111的一端装有的侧悬臂128延伸入导槽。由纬向起针126、127确定了链条高节120的前后纬向运动。在链条高节120中,曲度转换装置111无作用力在折针7上,这保证机器使用寿命较长。图8表示的是三个提花梳栉101,其结构如图3至图5所示,在这三个梳栉中,折针7的排列如下若所有的折针7处在中间位置,每一针间空隙与一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带钩针的经编针织机,钩针与钩针之间有预定的针距,至少有一个提花梳栉,梳栉的折针通过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可在首尾针位置之间来回移动,首尾针的位置是由纬向固定的起针预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首尾针之间的距离是两倍针距;有附加的起针(15,16;115,116),附加起针可通过起针换向结构的执行环节有选择的发挥作用,并在发挥作用时使折针(7)保持在中间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菲斯彻尔K米斯塔
申请(专利权)人:卡尔迈尔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