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YK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663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中,在形成一个由多个纵行(W1,W2)构成的拉链元件连接部(11)的组织的各针织纱线中,布置跨过相邻纵行(W1到W5)从而至少与所述拉链元件连接部(11)纵行(W1,W2)上的另外针织纱线缠结的一根或者多根针织纱线(T1,T2,L1,L2,ST1,ST2)的干热收缩率设定成比构成所述经编针织带(10)的针织纱(C1到C13,T4到T12,L4到L10,ST4到ST10)的干热收缩率低。优选地,由单纤维细度0.5到4分特的细丝纤维构成的复丝纱线被用于所有的针织纱线。采用这种结构,拉链元件可以被精确地缝纫,从而不会产生由于热定型而变硬的柔软经编针织带可以获得,并具有出色的悬垂性,这种针织带在拉链元件安装好后能实现滑扣光滑的关闭/打开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更具体地说是涉及这样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其能够使得拉链元件往拉链带上的缝合容易而精确,并且具有极好的柔性和质地。
技术介绍
近来,拉链经常用于各种衣物上,尤其是具有很好柔性或悬垂性的衣物,或者薄的衣物上。在这样的衣物领域,自然需要拉链具有很好的柔性或悬垂性,或者具有薄的结构。然而,拉链在满足上述要求时也同时也需要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从其结构以及固定稳定性来看,针织物特别适合于用作具有柔性和悬垂性或者薄结构的拉链带,能够控制拉伸性的经编针织结构是最适宜的。传统上来说,具有这样一种经编针织结构的拉链带已经是公知的了,例如在日本技术申请公开51-44405、日本技术申请公开54-35769、日本专利申请公开55-37241、以及日本专利申请公开5-91908中公开的情形。在这些公开文献中公开的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相应地具有特定目的,它们的经编针织结构和纱线控制以各种方式设计以便实现各自的目的。例如,根据前述日本技术申请公开51-44405公开的内容,由于在传统的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中,形成在所述带上的纵行具有相同的硬度,所以当所述带缝合到衣物或类似物上时,上述纵行就限制或阻挡了缝纫针的光滑刺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与缝纫针刺入部相邻的纵行中,多根针织构成纱线比其它纵行中构成纱线要细,从而邻接着缝纫针刺入部的纵行对缝纫针刺入的适应性被提高。根据日本技术申请公开54-35769公开的内容,与拉链带最侧边部纵行相邻的纵行比侧边部中的纵行更蓬松,这个蓬松纵行两侧的纵行槽比其它针织部中的纵行宽。同时,其它针织部的结构具有一致的经编针织结构,所述蓬松纵行与形成在拉链元件腿部中的凹槽结合,从而防止了拉链元件从此处的偏转。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55-37241中公开的内容,由一根非变形纱,用包含编链和重经组织的针织结构形成纵行,两种具有不同缩度的变形纱被作为衬纬纱织入,从而获得一种拉伸不很大而具有极好质地的经编针织带。根据日本专利申请公开5-91908公开的内容,在拉链元件连接部,所有针织纱线都使用非变形纱,在拉链带主体部,编链针织纱使用非变形纱,经平针织纱和衬纬纱使用变形纱,从而在拉链元件连接部和拉链带主体部获得不同的带厚度。同时,位于边界处的两个纵行形成相同的尺寸,而在纵行之间,由变形纱和非变形纱混合形成一个纵行槽。从而,意图获得这样一种经编针织带,该经编针织带在完成一隐藏类型的拉链时,在具体的位置能获得精确的弯折,并能够使得在往衣物上缝纫时容易识别缝纫位置。对于传统的具有经编针织结构的拉链,通常,用连接纱线彼此连接在一起的多个拉链带用一个大尺寸的针织机同时针织,在针织完成之后,剪断连接线。通过缝纫的方式将拉链元件沿着通过上述方式制得的单个拉链带的侧边连接。然而,近年来,为了适应小批量生产的多种拉链带,只能最多是用小型针织机针织单个拉链带或者一对左右拉链带,此外别无它法。然而,用小型针织机制造拉链带会产生问题。通常通过这种方式针织的拉链带的经编针织结构包含有多种针织结构,例如,编链针织,经平针织,经缎针织,衬纬针织等等。如果用这样一种针织结构针织形成一个整体的拉链带,那么拉链带的两侧边(耳部)受到纬向针织纱的强烈挤压,从而位于所述侧边上拉链连接部中的纵行与纵行之间的槽能够辨别出来。即使要将拉链元件连接到拉链带上,由于形成缝合线的所述纵行槽并不明显,所以缝合位置会偏离,并且不能获得足够的拉链元件连接强度。为了提高生产率,需要将针织拉链带热定型在缝纫机上。这种热定型在一定张力下进行,由于收缩和热固化,会失去其柔软的质地,最后完成的产品变硬。因而,这种拉链带并不适合用于妇女或者儿童服装等用的柔软织物,此外,当这种拉链带缝合到织物上时,会产生弯翘或者延伸,这些都应当被解决。所以,在产品完成之后,滑扣对拉链元件的滑动阻力增加,尤其是在打开拉链和关闭拉链时的滑动阻力会有很大的差别,从而滑扣打开/关闭操作中的光滑性失去了。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其由单个的装置制造,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当其缝合到衣物上时具有针对衣物的极好的随动性,其能获得拉链元件的精确缝纫,尽管经过了热定型还是具有柔软性,并且有很好的悬垂性能,当拉链元件已经连接到衣物上之后,能实现滑扣光滑的打开/关闭。专利技术描述上述目的可以通过这样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实现,该经编针织带具有窄宽度,并具有多个纵行在长度方向上平行延伸,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一多个纵行构成的拉链元件连接部的组织的各针织纱线中,在横列方向上设置跨过至少一个纵行从而与所述拉链元件连接部纵行上的另外针织纱线缠结的针织纱线的干热收缩率设定成比构成所述经编针织带的针织纱的干热收缩率低。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在拉链带宽度方向上具有一位于侧边缘上的拉链元件连接部,而其它部分充当一拉链带主体,这与通常机织方式的拉链带是一样的。然而,如上所述,拉链元件连接部和拉链带主体的针织结构是相同的,除非有特殊的原因需要不同。通常,纵行通过使用编链纱或经平针织纱或者两者都用来形成,而相应的纵行通过衬纬纱连接起来。代替这些针织纱,在有些情形中,重经组织编织纱或者经缎针织纱在纵行形成的同时也用于将所述纵行连接起来。根据本专利技术,形成各纵行组织并沿着纬向倾斜地延伸跨过一个横列的经平针织纱和经缎针织纱以及用作衬纬针织纱的其它针织纱的干热收缩率比构成所述经编针织带的其它针织纱线的干热收缩率小,上述这些经平针织纱和经缎针织纱属于所述拉链元件连接部中布置的构成各纵行的针织纱,而所述衬纬纱在各个横列之间以锯齿形的方式在多个纵行之间来回延伸。由于这种结构,当对针织带进行干热定型时,拉链带主体在宽度方向上大大地收缩使得各纵行之间的间隔变窄。然而,在拉链元件连接部中,位于各纵行之间的间隔几乎没有被针织纱压缩,因为与所述纵行组织缠结同时在纬向方向延伸的针织纱的干热收缩率较低。结果,位于这些纵行之间的间隔不会变窄很多。因此,当拉链元件通过缝纫连接到所制得的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上的拉链元件连接部时,缝纫纱很容易精确地缝纫在拉链元件的缝纫位置。因而,在拉链完成之后,左右纵条中的拉链元件牢固地彼此耦合,从而确保了其结合强度。此外,由于左右元件排形成精确的直线,所以滑扣的滑动阻力较小,从而实现光滑的打开/关闭操作。另外,优选地,布置跨过一个或者多个相邻纵行从而与所述拉链元件连接部中纵行缠结的针织纱线的干热收缩率为4%到10%,而构成经编针织带组织的其它针织纱线的干热收缩率为10%到20%。这里,针织纱线干热收缩率为10%到20%表示的是通常使用的针织纱的收缩率大小,很容易理解,设置跨过一个或者多个相邻纵行并与所述拉链元件连接部中纵行缠结的针织纱的干热收缩率为4%到10%是多小。如果所述干热收缩率小于4%,那么在拉链元件连接部中的衬纬纱以及经缎针织纱的收缩非常小,从而位于各纵行之间的槽的宽度可能变大。结果,缝纫纱在将拉链元件往拉链带上缝纫时的缝纫位置可能会偏移,在产品完成之后拉链元件可能在拉链带上移动,从而可能产生拉链元件的漏失。如果干热收缩率超过10%,则收缩很大使得位于各纵行之间的槽的宽度变得很小,从而,缝纫针不能精确地刺入到所述槽中。优选地,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拉链的经编针织带,具有窄宽度,并具有多个纵行(W1到W13)在长度方向上平行延伸,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一个由多个纵行(W1,W2)构成的拉链元件连接部(11)的组织的各针织纱线中,布置跨过相邻纵行(W1到W5)从而至少与所述拉链元件连接部(11)纵行(W1,W2)上的另外针织纱线缠结的一根或者多根针织纱线(T1,T2,L1,L2,ST1,ST2)的干热收缩率设定成比构成所述经编针织带(10)的针织纱(C1到C13,T4到T12,L4到L10,ST4到ST10)的干热收缩率低。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田义雄
申请(专利权)人:YK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