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2479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2:17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件、一导光板、一发光二极体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导光板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与一底面。发光二极体光源配置于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与导光板之间。第二反射片包括一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的第一反射部、一与第一反射部平行设置且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的第二反射部以及多个位于第一与第二反射部之间的可形变反射图案。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与显示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与具有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今的背光模块中,发光二极体光源固定在背板上,而反射片与导光板放置在背板上,且发光二极体光源对应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由于导光板与发光二极体光源之间的间距容易因热胀冷缩的关系而产生变化,因而导致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低于设定值。再者,背光模块是由许多构件堆叠组成,其中各构件皆有最小制作厚度的限制,使得整体背光模块的厚度已受限制。此外,若为了要解决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以及出光均匀度低于设定值的问题而采用增加构件的方式,则会使得背光模块的成本增加,进而不具竞争力。“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在热涨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与发光二极体光源之间的间距,以维持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本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第一承载件、一导光板、一发光二极体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导光板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入光面的一出光面与一底面。发光二极体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与导光板之间。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一第二反射部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第一反射部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平行设置,且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且可形变反射图案在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本技术的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块以及一显示面板。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承载件、一导光板、一发光二极体光源、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导光板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入光面的一出光面与一底面。发光二极体光源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第一反射片配置于第一承载件与导光板之间。第二反射片包括一第一反射部、一第二反射部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第一反射部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第二反射部与第一反射部平行设置,且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且可形变反射图案在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显示面板配置于背光模块上。基于上述,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技术的背光模块的设计中,第二反射片的第一反射部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上,而第二反射片的第二反射部定位于第一承载件上,且第二反射片的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且连接至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可形变反射图案在第一反射部与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藉此,可透过可形变反射图案所具有的可变形与可回复的能力,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仍可维持导光板与发光二极体光源之间的间距,以维持本技术的背光模块的出光辉度与出光均匀度,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光学品质。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绘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B绘示为图1A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2A绘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B绘示为图2A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3A至图3H绘示为本技术的多种第二反射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图1A绘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1B绘示为图1A的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的局部俯视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一背光模块100a以及一显示面板200,其中显示面板200配置于背光模块100a上。此处,显示面板20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但并不以此为限。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包括一第一承载件110、一导光板120、一发光二极体光源130、一第一反射片140以及一第二反射片150a。导光板120配置于第一承载件110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122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入光面122的一出光面124与一底面126。发光二极体光源130配置于导光板120的入光面122旁。第一反射片140配置于第一承载件110与导光板120之间。第二反射片150a包括一第一反射部152a、一第二反射部154a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第一反射部152a定位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上。第二反射部154a与第一反射部152a平行设置,且定位于第一承载件110上。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位于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其中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且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在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A。更进一来说,本实施例的第一承载件110具体化为一背板。当然,于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件110亦可为一背盖,于此并不加以限制。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体光源130包括一电路板132以及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134。电路板132具有一正面132a及一反面132b。发光二极体晶片134配置于电路板132的正面132a上,并与电路板132电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还包括一第一双面黏着层160a以及一第二双面黏着层170a。第一双面黏着层160a位于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的电路板132的正面132a之间,以将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一反射部152a固定于发光二极体光源130的电路板132的正面132a上。第二双面黏着层170a位于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与第一承载件110之间,以将第二反射片150a的第二反射部154a固定于第一承载件110的一承载面112上。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反射片150a的每一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具体化为二维图案,例如是ㄑ字形,其中第二反射片150a的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呈等间距排列于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且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在第一反射部152a与第二反射部154a之间定义出镂空区域A。藉此,可透过可形变反射图案156a所具有的可变形(即可拉伸)与可回复的能力,在热胀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件、导光板、发光二极体光源、第一反射片以及第二反射片,所述导光板配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旁;所述第一反射片配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二反射片包括第一反射部、第二反射部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所述第一反射部定位于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上;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一反射部平行设置,且定位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上;所述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各个可形变反射图案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部,且所述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在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件、导光板、发光二极体光源、第一反射片以及第二反射片,所述导光板配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面以及彼此相对且连接至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与底面;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配置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入光面旁;所述第一反射片配置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二反射片包括第一反射部、第二反射部以及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所述第一反射部定位于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上;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一反射部平行设置,且定位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上;所述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位于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部之间,其中各个可形变反射图案的相对两边缘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部,且所述多个可形变反射图案在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第二反射部之间定义出多个镂空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为背板或背盖。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所述电路板具有正面及反面;所述多个发光二极体晶片配置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正面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双面黏着层以及第二双面黏着层,所述第一双面黏着层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的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正面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所述第一反射部固定于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的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正面上;所述第二双面黏着层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第一承载件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所述第二反射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件的承载面上。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双面黏着层以及第二双面黏着层,所述第一双面黏着层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所述第一反射部与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的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反面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所述第一反射部固定于所述发光二极体光源的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反面上;所述第二双面黏着层位于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所述第二反射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祺戴淑婉
申请(专利权)人: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