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2479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板、背光模组、胶框、显示面板以及迈拉膜,其中,背光模组设置在背板中,胶框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周侧,显示面板设置在胶框的上方,胶框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显示面板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容置在限位槽中,以限制显示面板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在水平方向上与背板相碰撞,防止显示面板与背板出现短路现象,保证显示装置的正常使用,此外,迈拉膜由背板的背面包覆至显示面板的正面,当显示装置的宽度及可视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保证迈拉膜与显示面板较大面积的黏贴,可以有效避免迈拉膜出现翘起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显示器的体积需求日趋轻薄,现有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虽然有其优点,然而其体积大,并且耗电,因此,液晶显示器、电浆显示器及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平面显示器已渐渐成为主流,其中,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操作电压低、无辐射线、重量轻及体积小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液晶显示器结构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发光,需要利用背光模组来提供光源,背光模组容置在背板的内腔中,背板的内腔中还设置有胶框,液晶显示面板设置在胶框上且位于背光模组的上方。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窄边框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在胶框1′朝向液晶显示面板2′的一侧开设有承载穴3′,液晶显示面板2′容置在承载穴3′中,胶框1′和液晶显示面板2′的上方贴附迈拉膜9′固定,从而实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定位,但是此种结构的胶框1′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在显示装置4′宽度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足够可视区的面积,由于迈拉膜9′的一部分还需要与胶框1′相粘接,所以迈拉膜9′与液晶显示面板2′黏贴的宽度过窄,容易导致迈拉膜9′出现翘起的现象。在显示装置宽度一定且可视区的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迈拉膜翘起现象的出现,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窄边框的显示装置5′,该窄边框的显示装置5′中的胶框6′上不设置承载穴,胶框6′的顶面为水平表面,液晶显示面板7′放置在水平表面上,窄边框的显示装置5′在宽度一定且可视区的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可以避免迈拉膜出现翘起,但是此种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7′侧壁中的ITO(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容易与背板8′相接触,产生短路现象,影响窄边框的显示装置5′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在显示装置宽度一定且可视区的面积足够的情况下,能在防止迈拉膜出现翘起现象的同时,避免显示面板出现短路现象。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背板中;胶框,设置在所述背板中,且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周侧;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胶框的上方,所述胶框的顶部和所述显示面板的底部中的一个开设有限位槽,另一个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容置在所述限位槽中,以限制所述显示面板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以及迈拉膜,由所述背板的背面包覆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正面。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限位块,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限位块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限位块,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限位块通过光学胶相粘接。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的相对两侧均向下凸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胶框包括:第一胶框主体;以及第一限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一胶框主体的相对两侧的顶面,且位于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一胶框主体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共同构成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块容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侧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侧面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侧向下凸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胶框包括:第二胶框主体;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凸设于所述第二胶框主体的至少一侧的顶面,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三限位部共同形成容置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第二限位槽,且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抵接。进一步地,所述胶框由橡胶制成。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的侧面与所述背板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为3mm~8mm。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沿周向向下凹设有黏贴部,所述迈拉膜黏贴在所述黏贴部,且所述迈拉膜的顶面不高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顶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板、背光模组、胶框、显示面板以及迈拉膜,其中,背光模组设置在背板中,胶框设置在背光模组的周侧,显示面板设置在胶框的上方,胶框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显示面板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容置在限位槽中,以限制显示面板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避免显示面板在水平方向上与背板相碰撞,防止显示面板与背板出现短路现象,保证显示装置的正常使用,此外,迈拉膜由背板的背面向显示面板的正面包覆,当显示装置的宽度一定且可视区面积足够的情况下,保证迈拉膜与显示面板较大面积的黏贴,可以有效避免迈拉膜出现翘起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窄边框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二提供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胶框;2′液晶显示面板;3′-承载穴;4′-显示装置;9′-迈拉膜;5′-窄边框的显示装置;6′-胶框;7′-液晶显示面板;8′-背板;1-背板;2-背光模组;3-胶框;4-显示面板;6-迈拉膜;31-第一胶框主体;32-第一限位部;33-第一限位槽;51-第一限位块;34-第二胶框主体;35-第二限位部;36-第三限位部;37-第二限位槽;52-第二限位块;41-黏贴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一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窄边框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板1、背光模组2、胶框3、显示面板4以及迈拉膜6,其中,背光模组2和胶框3均设置在背板1中,胶框3位于背光模组2的周侧,显示面板4设置在胶框3的上方,胶框3的顶部开设有限位槽,显示面板4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容置在限位槽中,以限制显示面板4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可以避免显示面板4在水平方向上与背板1相碰撞,防止显示面板4与背板1出现短路现象,保证显示装置的正常使用,此外,迈拉膜6由背板1的背面包覆至显示面板4的正面,当显示装置的宽度及可视区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保证迈拉膜6与显示面板4较大面积的黏贴,可以有效避免迈拉膜6出现翘起现象。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4在宽度一定且可视区的面积足够的情况下,能在防止迈拉膜出现翘起现象的同时,避免显示面板出现短路现象。当然,还可以是胶框3的顶部设置有限位块,显示面板4的底部开设有限位槽,限位块容置在限位槽中,也能够实现限制显示面板4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也能够避免显示面板4在水平方向上与背板1发生碰撞,避免显示面板4出现短路现象,保证显示装置的正常使用。具体而言,当在显示面板4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时,显示面板4与限位块一体成型,限位块可以通过切削工艺制作而成。此外,显示面板4与限位块可以是两个部分,通过光学胶相粘接。图3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胶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4的相对两侧均向下凸设有第一限位块51,胶框3设置在显示面板4的两侧,如图4所示,胶框3包括第一胶框主体31、第一限位部32和第一限位槽33,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1);背光模组(2),设置在所述背板(1)中;以及胶框(3),设置在所述背板(1)中,且位于所述背光模组(2)的周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4),设置在所述胶框(3)的上方,所述胶框(3)的顶部和所述显示面板(4)的底部中的一个开设有限位槽,另一个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容置在所述限位槽中,以限制所述显示面板(4)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以及迈拉膜(6),由所述背板(1)的背面包覆至所述显示面板(4)的正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1);背光模组(2),设置在所述背板(1)中;以及胶框(3),设置在所述背板(1)中,且位于所述背光模组(2)的周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4),设置在所述胶框(3)的上方,所述胶框(3)的顶部和所述显示面板(4)的底部中的一个开设有限位槽,另一个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容置在所述限位槽中,以限制所述显示面板(4)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以及迈拉膜(6),由所述背板(1)的背面包覆至所述显示面板(4)的正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4)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限位块,所述显示面板(4)与所述限位块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4)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限位块,所述显示面板(4)与所述限位块通过光学胶相粘接。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4)的相对两侧均向下凸设有第一限位块(51),所述胶框(3)包括:第一胶框主体(31);以及第一限位部(32),凸设于所述第一胶框主体(31)的相对两侧的顶面,且位于靠近所述背光模组(2)的一侧,所述第一胶框主体(3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32)共同构成第一限位槽(33),所述第一限位块(51)容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亮王文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