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3107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它包括一个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包括一个装于转杯支架上的抽吸腔,一个位于抽吸腔中的纺杯,一个分梳辊以及与之平行紧挨的喂棉罗拉,该喂棉罗拉上连装有蜗轮,在分梳辊与转杯口之间设有输纤通道,所述分梳辊、喂棉罗拉和输纤通道均安装于摆动罩壳上,该摆动罩壳可绕蜗杆的轴心线摆动,所述输纤通道为无工作接口整体结构,工作时摆动罩壳紧密贴靠于抽吸腔的腔口上。所述输纤通道从其入口至出口为连续变窄的锥形通道。该纺纱器的输纤通道不具有工作接口,其内壁平整通畅,有利于纤维的输送,同时纺纱器的蜗轮、蜗杆副采用不脱开结构,减少结合损坏,传动更加平稳。(*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杯纺纱机,尤其涉及具有分梳辊、输纤通道和设置于抽吸腔中的转杯的抽气式纺纱器。
技术介绍
抽气式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由于连有主动抽吸气装置,且纺纱器转杯被设置于抽吸腔中,使之气流变得更为合理,排杂更加有效。因而该类纺纱器具有纱线质量稳定性好,转杯高速化潜力大,且适纺范围宽,断头率低的特点,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目前这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均采用分段输纤通道和两个回转摆动中心的结构型式。这种结构一方面由于被分开的两段输纤通道具有不同的摆动中心,而使与分梳辊紧挨的通道入口至阻捻盘上的通道出口之间的输纤通道变成一分为二的具有活动工作接头的通道,两段输纤通道活动接口处只得采用密封件加以密封,因而不能形成连续平整的输纤通道内壁,在输纤通道内极易引起负压气体的紊乱,使输纤通道内的纤维难以形成完全规则地轴向流动,造成纤维的对折、弯曲和缠绕。更由于纺纱器生头、接头操作的需要,而要经常性地打开其罩壳,输纤通道及密封件所产生的磨损与移位则难以避免,特别当其密封件遭受损坏时,输纤通道将产生漏风,这不仅直接影响输纤效率和纺纱断头率,而且对纺纱稳定性和纺纱质量也产生十分有害的影响,甚至导致纺纱器无法正常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纺纱器罩壳的打开是绕着罩壳摆轴而摆动,输纤通道前段也随罩壳摆动;而靠近分梳辊一段的输纤通道则绕喂棉罗拉的轴线摆动。这种两个回转摆动中心的结构,其直接后果首先是结构复杂;同时又存在纺纱器打开时,与喂棉罗拉相连接的蜗轮蜗杆也必须随之被迫脱离啮合而分开;纺纱器合上时则容易造成蜗轮蜗杆的结合损伤,降低其啮合精度,影响喂棉罗拉的传动平稳性。专利技术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一回转摆动中心且输纤通道无工作接口的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包括一个装于转杯支架上的抽吸腔,一个位于抽吸腔中的纺杯,一个分梳辊以及与之平行紧挨的喂棉罗拉,该喂棉罗拉上装有蜗轮,在分梳辊与转杯之间设有输纤通道,所述分梳辊、喂棉罗拉和输纤通道均安装于摆动罩壳上,该摆动罩壳可绕蜗杆的轴心线摆动,所述输纤通道为无工作接口的整体结构,工作时摆动罩壳紧密贴靠于抽吸腔的腔口位置。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是所述蜗杆固定安装于蜗杆轴上,该蜗杆始终与所述蜗轮相啮合。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是所述输纤通道从其入口至其出口为连续变窄的锥形通道。本技术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是在摆动罩壳的与抽吸腔相对应的结合面上装有密封圈,工作时该摆动罩壳通过该密封圈与抽吸腔相互密封紧贴。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输纤通道、分梳辊、喂棉罗拉均安装于摆动罩壳上,极为方便地实现了通道的整体结构,输纤通道不再需要添加密封件的工作接口,其通道内壁平整通畅,既无漏风之忧,又完全避免了通道内负压气流的紊乱,不仅有利于纤维的输送和气流的顺畅,而且有效减少了不规则纤维的产生;同时输纤通道采用连续变窄的锥形结构,更利于输送纤维的拉直,减少纤维的弯曲。又由于摆动罩壳采用可绕蜗杆轴心线摆动的单一回转中心结构,摆动罩壳打开时,驱动喂棉罗拉的蜗轮蜗杆不再需要脱开,从而避免了蜗轮蜗杆的结合脱伤,提高了其运动精度和传动平稳性。该结构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操作方便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转杯纺纱机纺纱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结构纺纱器的摆动罩壳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结构中的A-A剖面视图;图4是图1所示结构中的喂棉罗拉结合件图。图中1-转杯支架;2-转杯轴承;3-转杯轴;4-转杯龙带;5-转杯龙带张紧轮;6-转杯;7-抽吸腔;8-密封圈;9-摆动罩壳;10-阻捻盘;11-引纱管;12-输纤通道;13-分梳辊;14-喂棉罗拉;15-蜗杆轴;16-蜗杆;17-蜗轮;18-分梳辊龙带。具体实施方式图1所示是本技术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在转杯支架1上安装有一个抽吸腔7,该抽吸腔7与吸风系统相连通,以便在纺纱器工作时形成工作负压。在抽吸腔7的腔内设置有一个转杯6,该转杯6固定安装于转杯轴3的端部,转杯轴3支承于转杯轴承2上,转杯轴3的另一端装有轴向轴承;转杯龙带4通过转杯轴3高速驱动转杯6旋转,转杯龙带4的另一侧设置有转杯龙带张紧轮5。如图3所示,在转杯支架1上通过球轴承支承有蜗杆轴15,蜗杆轴15上固定地锁紧有蜗杆16;摆动罩壳9通过滑动轴套也支承转杯支架1上,该滑动轴套与蜗杆轴15具有同一回转轴心线;当然,该摆动罩壳9也可以是通过轴承直接支承于蜗杆轴15上。当打开摆动罩壳9时,摆动罩壳9绕蜗杆轴15的轴心线回转而摆动。上述的轴承既可是滚动轴承,也可以是滑动轴承。在摆动罩壳9上安装有可高速旋转的分梳辊13、喂棉罗拉14和装于喂棉罗拉14上的蜗轮17、输纤通道12、阻捻盘10以及引纱管11。分梳辊13在分梳辊龙带18的带动下回转,分梳辊13分梳面切向平行地紧挨有喂棉罗拉14和喂给板(图中未画出)。支承于摆动罩壳9上的喂棉罗拉14,其一端装有与蜗杆16始终处于啮合状态的蜗轮17(如图4所示)。在分梳辊13与转杯6之间设有一输纤通道12,该输纤通道12因整体安装于摆动罩壳9上,而方便地采用了无接口的整体通道结构;通道入口位于分梳辊13的分梳面切向位置,通道出口位于转杯6杯腔内的阻捻盘10上;输纤通道12从入口至其出口为连续变窄的锥形通道,这种整体形的锥形通道,避免了“漏风”和输送气流的紊乱,有利于气流从通道入口至其出口的通畅加速,使纤维在这种加速气流的输送下,能有效地减少弯曲、打圈、缠绕等不规则纤维的形成。图2是本技术转杯纺纱机纺纱器的打开状态图。当生头、接头操作或清洁的需要而打开纺纱器摆动罩壳9时,摆动罩壳9仅绕蜗杆轴15的轴心线摆动而掀开一定的角度,装于摆动罩壳9上的蜗轮也随之绕蜗杆轴15的轴心线转过一定角度,而不与蜗杆16脱开。安装于摆动罩壳9上的分梳辊13也随摆动罩壳9摆动而与分梳辊龙带18脱离。安装在摆动罩壳9上的阻捻盘10、引纱管11以及密封圈8均随之摆动。工作时,摆动罩壳9贴合到转杯支架1上,其上的密封圈8紧贴在抽吸腔7的腔口位置,在与抽吸腔7相连通的吸风系统的作用下,抽吸腔7的腔体内形成抽吸负压,转杯6在转杯龙带4的驱动下在抽吸腔内高速回转。蜗杆轴15通过蜗轮、蜗杆传动副带动喂棉罗拉14转动,棉条经喂给喇叭口集成为扁平截面形状后,进入喂给罗拉和喂给板形成的握持区,而均匀地向分梳辊13输送棉条。分梳辊13在分梳辊龙带18的带动下,作分梳回转,分梳辊13把棉条分梳成单纤维状态,单纤维经输纤通道10到达转杯6的滑移面上,进而滑向转杯6的凝聚槽内,纤维在转杯凝聚槽内重新聚合成连续的须条,并加上一定的捻度,而成为纱线从引纱管11引出。权利要求1.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包括一个装于转杯支架(1)上的抽吸腔(7),一个位于抽吸腔(7)中的纺杯(6),一个分梳辊(13)以及与之平行紧挨的喂棉罗拉(14),该喂棉罗拉(14)上装有蜗轮(17),在分梳辊(13)与转杯(6)之间设有输纤通道(1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梳辊(13)、喂棉罗拉(14)和输纤通道(12)均安装于摆动罩壳(9)上,该摆动罩壳(9)可绕蜗杆(16)的轴心线摆动;所述输纤通道(12)为无工作接口的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杯纺纱机的纺纱器,包括一个装于转杯支架(1)上的抽吸腔(7),一个位于抽吸腔(7)中的纺杯(6),一个分梳辊(13)以及与之平行紧挨的喂棉罗拉(14),该喂棉罗拉(14)上装有蜗轮(17),在分梳辊(13)与转杯(6)之间设有输纤通道(12),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梳辊(13)、喂棉罗拉(14)和输纤通道(12)均安装于摆动罩壳(9)上,该摆动罩壳(9)可绕蜗杆(16)的轴心线摆动;所述输纤通道(12)为无工作接口的整体结构,工作时摆动罩壳(9)紧密贴靠于抽吸腔(7)的腔口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鹏王平卜仁铨杨立辉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