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纱锭子或捻丝锭子上的筒管联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2227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纺纱锭子或捻丝锭子上的筒管联接器,其中筒管在锭子上部的同步带动是通过一种含有凹坑和突起的形状连接实现的。所述凹坑设计成布置在锭子上部的纵向槽,所述突起设计成筒管上的嵌入纵向槽中的凸瘤。所述凸瘤在锭子运转时向着锭子顶端方向靠到一个使纵向槽收缩的止挡上。最好在锭子上部上装一个含有纵向槽的管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纺纱锭子或捻丝锭子上的筒管联接器,其中筒管在锭子上部的同步带动是通过一种含有凹坑和突起的形状连接实现的。
技术介绍
已知筒管通过弹性件对中并同时同步带动。还已知,筒管的对中和同步带动通过联接构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在两种方案中,可以产生筒管联接器的或者传力连接或者形状连接,必要时也可以同时传力连接和形状连接。但其缺点是,这种筒管联接器必须一些附加构件,这些附加构件在锭子运转时可能会丢失,除此之外结构还特别复杂。开头所述的形状连接的筒管联接器例如可由DE41 31 498 A1公知。在这种筒管联接器中,在锭子上部的外周上伸出一些帽状的扣,这些扣可以在离心力作用下靠到筒管的一个纵向槽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在筒管和锭子之间具有形状连接的开头所述类型的筒管联接器,其中取消了处于弹性力和离心力作用下的径向可动零件。该任务是这样实现的凹坑设计成布置在锭子上部的纵向槽,突起设计成筒管上的嵌入纵向槽中的凸瘤,所述凸瘤在锭子运转时向着锭子顶端方向靠到一个使纵向槽收缩的止挡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筒管联接器,其中如现有技术那样保证了一种形状连接的同步带动。与现有技术相反,在锭子上部没有因弹性力或者离心力而径向可动的零件。因此在锭子上部旋转时沿锭子周向实现良好的同步带动筒管。此外,通过使纵向槽收缩的止挡保证了筒管不会因卷绕纱线在运转中所产生的纱线拉力而向锭子顶端方向向高移动。这里很显然,槽缝宽度明显大于凸瘤的直径。最后还有一个优点,即,所有在筒管联接器上存在的复杂形状仅设在锭子上部,而筒管只有可简单制造的一个凸瘤或多个凸瘤。有利的是,所述止挡由一个限定纵向槽的壁构成。这不仅导致制造特别简单,而且也保证了纵向槽的连续侧面限定。由此,不管锭子转向如何,最好是纵向槽在两个锭子转向各有一个止挡。这还导致了筒管联接器的一种对称制造。因为筒管联接器也应适用于自动落纱,尤其是自动将筒管插放到锭子上部,所以必须注意的是,在插放筒管以及落筒时都不能出现自行制动。此外有利的是,在从锭子上部落筒时,本身静止的锭子会沿周向稍微有些转动。这在目前的锭子传动装置中都是这样,但本专利技术不涉及这一点。在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方案中,构成止挡的壁设计成凸瘤的倾斜滑动面以便将筒管从锭子上部取下。由此利用锭子在周向的可动性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避免自行制动,从而不会发生从锭子上部自动落筒时被卡住的现象。另一方面,当然滑动面不必倾斜,因为根据本专利技术该滑动面在运转时应作为阻抗抵抗纱线拉力。但由于取下筒管的落纱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比纱线拉力大,因而通过简单的试验就可确定滑动面的斜度。已证明相对锭子运转平面大约60°是有利的。此外有利的是,滑动面具有铸造倒圆。例如可以是一个半径约2毫米的凸部。在从锭子上部取下筒管时,筒管的凸瘤就可以经过该倒圆向锭子顶端移动。为了在从锭子上部取下筒管时凸瘤更容易地滑动,最好是凸瘤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总之,这里凸瘤可以设计成圆柱形的销或者也可以是半球形。在另一个设计方案中,设置向止挡方向逐渐变细的纵向槽。这导致了在将筒管插放到锭子上时凸瘤要经过一段非常长的引入斜面,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避免了自行制动。业已证明侧壁之间的角度在15°到18°之间是有利的。为了使筒管插放到锭子上部更容易,最好是设置多个纵向槽作为凸瘤,当然要考虑尽可能不引起不平衡问题。有利的是,纵向槽的数目是凸瘤数目的整数倍。例如六个纵向槽和三个凸瘤是有利的。此外最好两个相邻纵向槽的侧壁向锭子顶端相互成楔形延伸。这样在每两个始于锭子顶端的纵向槽之间产生一个刀片状顶端,从而在插放筒管时凸瘤无论如何也不会碰到一个壁上,而是位于纵向槽中。有利的是,纵向槽底面不弯曲而是多边形,例如设计成六边形。这导致制造特别简单。作为替代方案,底面可以是凹拱形。由此筒管的凸瘤在锭子旋转时即使存在误差间隙情况下也可以靠到锭子上部以对中筒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一个包含纵向槽的锭帽,该锭帽安放到锭子上部。由此不仅实现了制造成本经济,而且锭子也因此可以适配于各种规格和直径的筒管。不是必要的但有利的是纵向槽在其背离锭子顶端的端部分别设置一个端壁。通常筒管在其下部背离锭子顶端的端部上支承在锭子上部的一个止挡上。但也可以作为变型方案的是,筒管经过凸瘤支承在端壁上,从而可以轴向固定。根据本专利技术,从上述实施形式得出,在所述筒管联接器中所用的筒管和纺纱锭子或捻丝锭子也应一起受到保护。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和特征由下述实施例描述可以得出。附图说明图示为图1是带有插放好的筒管的锭子上部的部分剖切纵视图,尺寸基本接近实际;图2以放大示意图示出了不带筒管的图1所示锭子上部在筒管联接器部位的局部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剖面III-III的锭子上部横截面,带有插放的筒管;图4是图2所示的局部视图的进一步放大图;图5是锭子上部的局部视图,带有一个用作筒管联接器的局部剖切的具体锭子管头;图6是图5所示的锭子管头的外视图;图7是沿图6中剖面VII-VII的包含锭子管头的锭子上部横截面,带有插放的筒管。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示出了纺纱锭子或捻丝锭子2的锭子上部1的纵视图。锭子上部1在其下部过渡到一个锥形的支承面3,在该支承面上以公知方式连接了未示出的驱动锭盘和锭子轴。在锭子上部1的上部范围设置一个筒管联接器4,下面将详述。在锭子上部1上插放一个筒管5,该筒管以纵截面示出。其下面支承在锥形支承面3上或者靠到一个止挡并由此在其下部对中。筒管5在锭子2运转过程中由旋转的锭子上部1沿其旋转方向同步带动。在将筒管5插放到锭子上部1时,通常是将筒管5向下暴露最后50毫米。这在手动和自动落纱时都可实现。作为另一种选择,筒管5可以在锭子上部1上引导移动。下面借助图2,3和4的放大视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筒管联接器4。筒管联接器4没有径向可动零件,是一种形状连接,通过锭子上部1上的凹坑6和筒管5上的突起7作用。该筒管5在图2和4中仅以虚线示出。锭子转向用A表示。总共设置六个凹坑6,其设计成纵向槽8。而作为突起7总共有三个凸瘤9。在运转时凸瘤9嵌入到纵向槽8中并通过形状连接沿纵向A同步带动。在背离锭子顶端的端部内,逐渐变细的纵向槽8以根切形式扩大,从而在两个转动方向上各形成一个使纵向槽8收缩的止挡11和13。很显然,纵向槽8在其最窄处必须宽于凸瘤9的直径,从而筒管5可以很容易地插放到锭子上部1上并再从上面取下来。如图所示,止挡11和13分别通过一个限定纵向槽8的壁12构成,从而筒管联接器4的布置对称。这导致制造特别简单。为了使筒管5不仅容易插放到锭子上部1上,而且又能轻松地从上面取下来,止挡11和13分别设计成倾斜的滑动面14用于凸瘤9。这里斜度例如可以是相对锭子2运转平面成60°。此外有利的是,这些滑动面14在止挡11或的端部具有一个铸造凸起倒圆15,半径例如2毫米。相应的凸瘤9,其中最好在筒管5上有三个,为此应具有匹配的圆形横截面。图4中示出了在取下筒管5时一个凸瘤9如何经虚线所示中间位置9’向上移动。如图所示,纵向槽8向止挡11,13方向逐渐变细。由此产生一段避免自行制动的非常长的斜面,其中侧壁之间的角度例如可以是16.4°。为了使筒管5插放更容易并实现良好的同心准确度,纵向槽8的数目应是凸瘤9数目的整数倍。例如六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纺纱锭子或捻丝锭子上的筒管联接器,其中筒管在锭子上部的同步带动是通过一种含有凹坑和突起的形状连接实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坑(6)设计成布置在锭子上部(1)的纵向槽(8;25),所述突起(7)设计成筒管(5)上的嵌入纵向槽(8;25)中的凸瘤(9),所述凸瘤在锭子(2)运转时向着锭子顶端(10)方向靠到一个使纵向槽(8;25)收缩的止挡(11,13;27)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施塔莱克G谢夫勒
申请(专利权)人:诺维布拉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