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陆宗埜专利>正文

一种环锭纺集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1857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环锭纺集束装,包含上压辊、输出罗拉、负压管、环形网圈、张力辊、输出辊和轻压辊,其中一个环形网圈套装在输出罗拉上,由输出罗拉、输出辊、张力辊,一起确定环形网圈的空间位置,并与输出轴以相同的速度同步运动;环形网圈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形成形状不同、有规则分布的网孔结构,有普通型、传动型、波浪型和大孔型等。一个薄壁负压管,呈“*”型,安装在输出轴和输出罗拉之间,紧贴着环形网圈下方,在面向输出罗拉的一面,制成和输出罗拉形状相吻的圆柱面形状,顶面与环形网圈相贴是一个平面,使顶面的集束窄缝的前端尽量靠近输出罗拉和上压辊的钳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细纱机,特别是一种用于纺织环锭细纱机的气流集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纺织细纱机上应用的环锭细纱机的罗拉牵伸装置,如图1所示,絮条101经过主牵伸区B后,从输出罗拉102出来时宽度较大,进入加捻区C时形成“纺纱三角“,造成成品纱毛羽多,强度低,给后道工序造成困难。集聚纺(紧密纺)装置,采用气流集束作用,有效地消除了加捻区的“纺纱三角”,成品毛羽减少80%,强度提高20%,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集聚纱装置有负压管103、网圈104、张力辊105和传动压辊107组成。网圈104套在负压管103上,它的被传动路线是输出罗拉102摩擦带动主上压辊109,再通过齿形带108(或齿轮)带动传动压辊107,后者靠压力产生的摩擦力带动网圈104。这种结构和传动方式存在很多缺点1,理论上输出罗拉102、主上压辊109、传动压辊107和网圈104应该有完全一致的表面线速度。但是传动路线长,其中有两处属于“点摩擦”传动,难免有打滑,造成网圈104的速度损失。补救办法是略微提高网圈104的理论线速度,以保证网圈104实际运行速度不会低于输出罗拉102的表面线速度。这样絮条在输出罗拉102和网圈104之间存在一定的附加牵伸,有破坏成品的条干均匀度的可能。2,网圈104和负压管103之间完全是滑动摩擦,对负压管103的表面光洁度要求很高,且要求耐磨;同时,负压管103又承受传动压辊107为了摩擦传动网圈104必须的很大的压力,要求有很好的刚度和精度,成为加工困难的关键部件之一。3,上压辊109和传动压辊107都是合成橡胶制成,磨损大,必须经常磨削。现在它又担负传动功能,对直径的一致性要求很高,增加了细纱机维护工作的难度。4,网圈104系合成纤维材料,表面比电阻大,会产生静电。网孔容易被灰尘堵塞,影响成品质量,不得不经常停机拆卸清洗,影响机器效率,增加劳动强度。这些缺点已经严重威胁到这种方式集聚纺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集束结构的新颖环锭纺集束装置,其核心是一个环形网圈直接套在输出罗拉上,随输出罗拉转动,以相同的线速度运动。环形网圈具有不同孔型的织物组织结构,适应不同纤维的牵伸,有利于排除灰尘和杂物;一个负压管两侧的形状与输出罗拉和输出辊相吻合的圆柱形,有效地消除了加捻区的纺纱三角,提高了纺纱质量和经济效益。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集束结构的环锭纺集束装置,由上压辊、输出罗拉、负压管、环形网圈、张力辊、输出辊和轻压辊组成,其特点是其核心技术是一个直接套在输出罗拉上的由金属丝(或高强度合成纤维单丝)织成的环形网圈;随着输出罗拉的转动,以相同的线速度运动。由输出辊、张力辊和输出罗拉一起确定环形网圈的空间位置,并使环形网圈保持必须的张力。由输出辊和输出罗拉决定它的“工作位置”在牵伸区絮条直线的延长线上。在输出辊和输出罗拉之间,紧贴着环形网圈安置一个薄壁金属材料制成的中空的负压管;它面向输出罗拉的一个边的形状和输出罗拉曲线形状相吻合的圆柱形,使其前端可以尽量靠近输出罗拉和上压辊的钳口;这样,在负压管的顶面的集束窄缝(见图3A向所示)的前端可以尽量靠近絮条输出钳口。集束气流(空气)透过环形网圈进入负压管,将絮条吸附在环形网圈上一起前进,絮条的宽度缩小到和成品纱相当,基本上消除了加捻区的“纺纱三角”。本专利技术有如下优点1,高强度的环形网圈直接套在输出罗拉上,有很大的包角,传动可靠。环形网圈直接参与牵伸工作,其线速度就是牵伸输出速度,不存在附加牵伸。2,负压管不承受机械压力,很少摩擦,因而制造简单,使用寿命长。其形状可以使集束窄缝最大限度靠近输出钳口,对絮条控制更可靠。3、轻压辊仅起阻止加捻区捻度上传作用,没有牵伸或传动功能,不必有很大的压力,因此输出辊不需要有很大的直径。结合上述2条优点,使整个装置轻巧。4,用金属制造的环形网圈不会产生静电。5、环形网圈的不同孔型,形成不同结构的表面性能,适应不同纤维的牵伸。同时有规律分布的大小网孔,会在稳定的宏观气流中,产生局部微观气流的差异,有利于排除灰尘和杂物。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集束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环锭纺集束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负压管结构装置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环形网圈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图。附图中标号说明已有技术101-粗纱絮条 102-输出罗拉;103-负压管; 104-网圈;105-张力辊; 106-细纱;107-传动压辊; 108-传动带;109-上压辊 A-集束窄缝;B-牵伸区; C-加捻区;本专利技术1-上压辊; 2-输出罗拉;3-负压辊; 4-环形网圈;5-张力辊; 6-输出辊;7-轻压辊; A-集束窄缝;B-牵伸区; C-加捻区;D-集束气流; E-粗纱絮条;F-细纱; G-钳口。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2~4所示,本专利技术由上压辊1、输出罗拉2、负压管3、环形网圈4、张力辊5、输出辊6、轻压辊7组成,其中,在输出罗拉2和输出辊6之间套装有一环形网圈4,在环形网圈下方装有张力辊5,使环形网圈4有一定张力,随着输出罗拉2的转运,环形网圈4以相同的线速度同步运动;在输出辊6和输出罗拉2之间、紧贴环形网圈4安装有负压管3(见图2、3所示)负压管3是薄壁金属结构,呈“口”型,在面向输出罗拉2的一面,做成和输出罗拉形状相吻合的圆柱面,顶面是一个平面,目的是使顶面上的集束窄缝A的前端尽量靠近输出罗拉2和上压辊1的钳口G。集束窄缝A其形状与飞机翼相似,在被加工的纤维絮条E经过的通道上,在絮条前进方向上宽度逐渐减小,或可以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由于负压作用,气流从集束窄缝A进入负压管3,从钳口G出来的絮条就被吸附在环形网圈4表面,跟随后者同步前进。气流的集聚作用,使絮条宽度逐步缩小。因为集束窄缝A和输出罗拉钳口G很接近,对纤维的控制更为有效。负压管3由于不受机械压力和摩擦,不要求有很大的强度和刚度,降低了制造要求。环形网圈4是经纬交织的管状织物,(见图4所示),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织物组织结构,可以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有规则分布的网孔结构,适应不同功能。举例如下甲普通型。经纬纱排列均匀,组织结构稳定,气流均匀,适用于一般棉纱集束纺。乙传动型用粗细不同的经纱,按要求的间距排列,配合输出罗拉的沟槽设计,起齿形带作用,传动可靠,适用于对均匀度要求比较高的高支纱。丙波浪型纱线呈有规律的波浪形,形成渐变大小孔型,在宏观稳定气流中,气流有横向的微观扰动,有利于微粒尘埃的排除,减少网孔堵塞,适用于比较容易堵塞的环境,有利于排除杂物。丁大孔型经纬纱两两组合排列,在相同的空隙率的情况下,孔型开度几乎增加一倍,适用于粗型纺织纤维。权利要求1.一种环锭纺集束装置,包含上压辊、输出罗拉、负压管、环形网圈、张力辊、输出辊和轻压辊,其特征在于一个环形网圈套置在输出罗拉上,由输出罗拉、输出辊、张力辊、一起确定环形网圈的空间位置,并与输出罗拉以相同速度同步运动;一个薄壁的负压管,安装在输出辊和输出罗拉之间、紧贴着环形网圈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锭纺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网圈,由金属丝或高强度合成纤维单丝织成管状多孔织物。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锭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锭纺集束装置,包含上压辊、输出罗拉、负压管、环形网圈、张力辊、输出辊和轻压辊,其特征在于:一个环形网圈套置在输出罗拉上,由输出罗拉、输出辊、张力辊、一起确定环形网圈的空间位置,并与输出罗拉以相同速度同步运动;一个薄壁的 负压管,安装在输出辊和输出罗拉之间、紧贴着环形网圈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宗埜周彝仁
申请(专利权)人:陆宗埜周彝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