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36722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采用原料PTA对苯二甲酸和EG乙二醇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的BH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物料导入聚合釜,在常压缩聚反应阶段加入调制好的抗静电剂EG浆液,保持一定时间后开始进行减压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的抗静电聚酯熔体以水冷的方式冷却后切粒机制成抗静电聚酯切片:将抗静电聚酯切片同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混合后,纺制成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涤纶短纤维。特点是在聚合过程中添加无机抗静电剂共混,合成的聚酯抗静电性能与可纺性性能良好,再与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共混纺丝,工艺过程成熟并且易于控制,纺制的涤纶短纤维具有永久的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功能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短纤维的制造,特别涉及一种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从现有的文献与报道中,发现具有单一远红外功能的涤纶纤维已经有了工业化产品,多用于保暖衣物、保健品等。但是单一功能的远红外涤纶纤维织物存在静电现象,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国内外尚没有复合多功能远红外抗静电涤纶短纤维产品的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制造同时具有远红外-抗静电两种功能的涤纶短纤维,以满足纺织行业对特殊功能性服装面料的市场需求。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是一种在聚酯聚合过程中按一定比例添加无机抗静电剂进行共混合成具有抗静电功能的聚酯切片,再将该种切片与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共混纺制成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的涤纶短纤维的方法。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原料PTA(对苯二甲酸)和EG(乙二醇)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将经过酯化反应生成的BH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物料导入聚合釜,在常压缩聚反应阶段向物料中加入预先按一定工艺条件调制好的抗静电剂EG浆液,保持一定时间后开始进行减压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的抗静电聚酯熔体以水冷的方式冷却后通过切粒机制成抗静电聚酯切片。将抗静电聚酯切片同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按一定工艺配比纺制成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涤纶短纤维(具体工艺流程见附图)。功能性添加剂添加方法和用量为(1)无机抗静电粉添加量为3Wt%(对PET重量比);(2)将无机抗静电粉用EG(乙二醇)调制成20Wt%的浆液;(3)在酯化反应结束后常压缩聚反应阶段将酯化后的BHET单体用氮气压入聚和釜,完毕后将无机抗静电粉的EG(乙二醇)浆液投入聚合釜内。(4)在抗静电聚酯切片中混入7Wt%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进行共混纺丝。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采用在聚合过程中抗静电剂与BHET单体共混聚合以及抗静电切片与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共混纺丝的工艺路线合成了同时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多功能的涤纶短纤维,保证了多种添加剂在PET中分散均匀,其织物同时具有远红外和抗静电功能,并且长期使用功能持久。满足了纺织行业对特种功能性服装面料的市场需求。2、制造的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多功能纤维织物长期使用功能持久。附图说明图1是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最佳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应用在天津石化公司化纤厂8000吨/年差别化聚酯聚合装置与3000吨/年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纺丝装置中,采用的生产方法是(1)无机抗静电粉添加量为3Wt%(对PET重量比);(2)将无机抗静电粉用EG(乙二醇)调制成20Wt%的浆液;(3)在酯化反应结束后常压缩聚阶段将酯化物BHET单体用氮气压入聚和釜,完毕将无机抗静电粉的EG(乙二醇)浆液投入聚和釜内;(4)在抗静电聚酯切片中混入7Wt%的远红外母粒进行共混纺丝。通过特殊工艺制成远红外-抗静电涤纶短纤维,是一种生产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多功能纤维的新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是1、为了保证生产过程顺利,确定了采用添加无机类抗静电剂进行共混生产单一的抗静电聚酯切片,反应控制平稳且添加剂分散均匀。抗静电切片再与远红外母粒共混纺丝。2、为了保证良好的复合功能,经过多次实验确定添加剂的添加量,远红外陶瓷粉为4Wt%(对PET重量比);抗静电剂为3Wt%(对PET重量比)。3、在酯化反应结束后将酯化物料用氮气导入聚合釜,完毕将抗静电剂加入聚合釜。4、因为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的性质与普通聚酯的性质差别很大,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工艺条件。聚合反应升温速率、聚合最终温度;纺丝的共混工艺、干燥工艺、纺丝温度、纺丝速度、空调工艺;后加工牵伸倍率、牵伸温度等主要纺丝工艺均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权利要求1.一种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原料PTA对苯二甲酸和EG乙二醇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将经过酯化反应生成的BH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物料导入聚合釜,在常压缩聚反应阶段向物料中加入调制好的功能性添加剂抗静电剂EG浆液,保持一定时间后开始进行减压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的抗静电聚酯熔体以水冷的方式冷却后通过切粒机制成抗静电聚酯切片;将抗静电聚酯切片同功能性添加剂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混合后,纺制成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涤纶短纤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剂的添加量为抗静电剂对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重量比为3Wt%。(1)无机抗静电粉添加量为对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重量比为3Wt%,;(2)将无机抗静电粉用EG乙二醇调制成20Wt%的浆液;(3)在酯化反应结束后常压缩聚反应阶段将酯化后的BH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用氮气压入聚和釜,完毕后将无机抗静电粉的EG乙二醇浆液投入聚合釜内;远红外陶瓷粉对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重量比为4Wt%;(4)在抗静电聚酯切片中混入7Wt%的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进行共混纺丝。全文摘要一种远红 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采用原料PTA对苯二甲酸和EG乙二醇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的BH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物料导入聚合釜,在常压缩聚反应阶段加入调制好的抗静电剂EG浆液,保持一定时间后开始进行减压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的抗静电聚酯熔体以水冷的方式冷却后切粒机制成抗静电聚酯切片将抗静电聚酯切片同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混合后,纺制成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涤纶短纤维。特点是在聚合过程中添加无机抗静电剂共混,合成的聚酯抗静电性能与可纺性性能良好,再与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共混纺丝,工艺过程成熟并且易于控制,纺制的涤纶短纤维具有永久的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文档编号D01D5/24GK1763276SQ20041007237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1日专利技术者王建中, 张勇, 肖刚, 周天 申请人: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化纤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远红外-抗静电聚酯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原料PTA对苯二甲酸和EG乙二醇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将经过酯化反应生成的BH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单体物料导入聚合釜,在常压缩聚反应阶段向物料中加入调制好的功能性添加剂:抗静电剂EG浆液,保持一定时间后开始进行减压缩聚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生成的抗静电聚酯熔体以水冷的方式冷却后通过切粒机制成抗静电聚酯切片;将抗静电聚酯切片同功能性添加剂:纳米远红外陶瓷粉母粒混合后,纺制成具有远红外-抗静电复合功能涤纶短纤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中张勇肖刚周天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化纤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