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338351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1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包括承载约束部件和加载部件,承载约束部件包括基础平台以及安装于基础平台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第一立柱上装有与试验件的第一安装点连接的第一连接板,第二立柱上装有与试验件的第二安装点连接的第二连接板,加载部件包括至少两件固定于基础平台上的承载立柱,两承载立柱之间固定有承载板,承载板连接有加载油缸,加载油缸通过与其相连的加载头与试验件的前端连接,加载油缸上装有测力传感器。该试验装置将发动机主承力结构的几个重要承载部件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相互作为其他零部件的“边界条件模拟件”,使得应力分布与发动机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试验
,特别涉及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主承力结构包含机匣和传递推力给飞机的吊装系统等,包含多个发动机重要承力部件。机匣主要承担发动机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载荷,保证发动机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而吊装系统负责将发动机产生的推力传递给飞机,提供飞机飞行的动力来源。而当出现叶片飞出等异常情况时,主承力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保证发动机的安全。具体来说,在出现叶片飞失时,此时在转子上将产生极大的不平衡载荷(等于叶片旋转产生的离心力,通常可能会达到几十吨的量级),并传递给主承力结构,使得主承力结构经受巨大的挑战,严重时引起发动机的严重受损,甚至影响到飞机的安全。传统零部件试验通常在单个部件上进行,需要进行边界条件模拟,而通常边界条件的模拟由于没有采用发动机原零件连接,会存在边界条件模拟不完全的问题,影响静力试验零部件的应力分布,进而可能造成试验结果的不准确。另外,单独进行各零部件的试验,需要进行各个零部件试验装置的设计、生产和试验,将耗时费力,更增加了试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种缺陷,本技术提供了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包括:承载约束部件,其包括基础平台以及安装于所述基础平台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装有与试验件的第一安装点连接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立柱上装有与试验件的第二安装点连接的第二连接板;加载部件,其包括至少两件固定于所述基础平台上的承载立柱,所述两承载立柱之间固定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连接有加载油缸,所述加载油缸通过与其相连的加载头与所述试验件的前端连接,所述加载油缸上装有测力传感器。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基础平台顶面。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柱位于所述试验件中部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板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顶面。优选的,所述第二立柱位于所述试验件尾部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板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二立柱顶面。优选的,所述承载立柱位于所述试验件前端的一侧。优选的,所述承载立柱的数量为两件且沿试验件轴向排布。优选的,所述承载板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承载立柱的背向所述试验件的一侧。优选的,所述承载立柱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基础平台上。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传统零部件试验通常在单个部件上进行,需要进行边界条件模拟,而通常边界条件的模拟由于没有采用发动机原零件连接,会存在边界条件模拟不完全的问题,影响静力试验零部件的应力分布,进而可能造成试验结果的不准确。本试验将发动机主承力结构的几个重要承载部件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相互作为其他零部件的“边界条件模拟件”,使得应力分布与发动机一致;2、发动机验证阶段,通常单独进行零部件试验,单独进行各个零部件试验装置的设计、生产和试验,本技术通过将几个重要零部件作为整体进行试验,减少了对各个单独零部件的试验装置设计,显著提高试验效率;3、试验装置设计了较为通用的试验平台,经少量的改造即可作为其他发动机结构的试验装置,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附图说明以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和说明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附图标记:10基础平台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13第一连接板14第二连接板21承载立柱22承载板23加载油缸24加载头30测力传感器90试验件91第一安装点92第二安装点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它们的重要程度及顺序等。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包括承载约束部件和加载部件。将承载约束部件和加载部件组装在一起同时进行结构静力试验,解决了发动机研制前期主承力结构在叶片飞出后产生不平衡载荷的承载能力试验验证问题。承载约束部件包括基础平台10以及安装于基础平台10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的距离按试验要求设置。第一立柱11上装有与试验件90的第一安装点91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3,第二立柱12上装有与试验件90的第二安装点92连接的第二连接板14。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为通用立柱,使用通用立柱和连接板便于扩展试验装置的应用范围。本实施例中,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基础平台10顶面。第一立柱11位于试验件90中部的下方,第一连接板13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一立柱11顶面。第二立柱12位于试验件90尾部的下方,第二连接板14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二立柱12顶面。加载部件包括至少两件固定于基础平台10上的承载立柱21,承载立柱21的位置按试验要求设置。两承载立柱21之间固定有承载板22,承载板22连接有加载油缸23,加载油缸23通过与其相连的加载头24与试验件90的前端连接,加载油缸23上装有测力传感器30。本实施例中,承载立柱21位于试验件90前端的一侧。承载立柱21的数量为两件且沿试验件90轴向排布。承载板22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承载立柱21的背向试验件90的一侧。承载立柱21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基础平台10上。加载部件采用两件承载立柱和承载板联合承载形式,便于承受较大的水平方向载荷,此承载方式还可以扩展,将多个立柱连接起来,以承受更大的载荷。传统零部件试验通常在单个部件上进行,需要进行边界条件模拟,而通常边界条件的模拟由于没有采用发动机原零件连接,会存在边界条件模拟不完全的问题,影响静力试验零部件的应力分布,进而可能造成试验结果的不准确。本试验将发动机主承力结构的几个重要承载部件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相互作为其他零部件的“边界条件模拟件”,使得应力分布与发动机一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

【技术保护点】
1.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约束部件,其包括基础平台(10)以及安装于所述基础平台(10)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一立柱(11)上装有与试验件(90)的第一安装点(91)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3),所述第二立柱(12)上装有与试验件(90)的第二安装点(92)连接的第二连接板(14);加载部件,其包括至少两件固定于所述基础平台(10)上的承载立柱(21),所述两承载立柱(21)之间固定有承载板(22),所述承载板(22)连接有加载油缸(23),所述加载油缸(23)通过与其相连的加载头(24)与所述试验件(90)的前端连接,所述加载油缸(23)上装有测力传感器(30)。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约束部件,其包括基础平台(10)以及安装于所述基础平台(10)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所述第一立柱(11)上装有与试验件(90)的第一安装点(91)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3),所述第二立柱(12)上装有与试验件(90)的第二安装点(92)连接的第二连接板(14);加载部件,其包括至少两件固定于所述基础平台(10)上的承载立柱(21),所述两承载立柱(21)之间固定有承载板(22),所述承载板(22)连接有加载油缸(23),所述加载油缸(23)通过与其相连的加载头(24)与所述试验件(90)的前端连接,所述加载油缸(23)上装有测力传感器(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11)和所述第二立柱(12)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基础平台(10)顶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主承力结构试验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军李东宁刘向田刘伟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