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甲醛型变性麻类纤维交联技术,属对天然的纤维状原料进行的化学处理技术范畴。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是在麻类变性的基础上,采用化学交联法,使纤维素花链分子通过羟基或羟烷基进行化学交联,挤干焙烘,从而提高纤维的弹性的目的。该技术对苎麻、胡麻、大麻、洋麻、罗布麻、黄麻等均宜进行交联处理,经处理的麻类变性纤维,急弹性、缓弹性方面基本达到普通羊毛水平,从而提高了麻类纤维使用价值。(*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甲醛型变性麻类纤维交联技术,属对天然的纤维状原料进行的化学处理技术范畴。目前对于纤维素纤维织物包括人造纤维、棉纤维以及萱麻纤维的织物进行树脂处理(化学交联)是公知技术。对于纤维素如人造纤维进行化学交联的工作,也有人研究过,但多因纤维的强力与耐磨损失太大而告终。对于麻类纤维的纺织品,如萱麻、亚麻织物进行树脂交联处理是众所周知的,但对麻类纤维(在原麻脱胶后、纺织加工前)进行交联处理则无先例,特别是对麻类纤维进行变性后的交联处理,则是前所未有。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对麻类纤维进行树脂交联处理,使纤维的分子性能,特别是总弹性(包括急弹性、缓弹性)方面有显著的增加,基本上达到了普通羊毛的水平。无甲醛型变性麻类纤维交联技术是在麻类纤维(包括萱麻、亚麻、胡麻、大麻、洋麻、罗布麻、黄麻等)变性的基础上,采用化学交联法,使纤维素花链分子通过羟基或羟烷基进行化学交联,从而达到提高纤维弹性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交联技术采用无甲醛交联剂如乙二醛、二羟基乙烯脲、聚缩醛、β二羟基乙基矾、丙二醇、二缩水水甘油醚、硝基烷烃等均可用作交联剂,使用时可任选一种。无甲醛型变性麻类纤维交联技术工艺为1、配置交联剂溶液采用无甲醛交联剂乙二醛、二羟基乙烯脲、聚缩醛、β二羟基乙基矾、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硝基烷烃等中的任意一种交联剂配制交联剂溶液,交联剂使用量为溶液总量的3~15%,在溶液中加入催化剂,催化剂可采用金属盐催化剂如氯化镁MgCl2·6H2O,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碱式氯化铝Al2(OH)5Cl·2H2O,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等金属盐催化剂任选一种。或采用混合催化剂如氯化镁/柠檬酸MgCl2/柠檬酸混合物,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0.5~2.5%,氯化镁/硼氟化钠MgCl2/NaBF,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0.5~2.5%,氯化铵/磷酸混合物,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10%/0.5~5%等混合催化剂亦可任选一种。交联剂溶液中还加入渗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οπ~10),加入量为溶液总量的0.1~1%。交联剂溶液的其余成份为水,将以上几种化学材料按配比称量后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2、将经化学变性的麻类变性纤维浸入配置好的交联剂溶液中,在常温、常压下浸泡浸透为止。变性麻类纤维与交联剂产生接技交联反应,使纤维素花链分子通过羟基或羟烷基进行化学交联。反应式 3、将经交联剂浸泡过的麻类变性纤维从溶液中取出挤干,放入烘箱中熔烘,熔烘温度为100~200℃,熔烘的时间为2~15分钟。经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处理过的变性麻类纤维,完全改变了麻类纤维的力学性能,不但使麻类纤维具有柔软性、挠曲性、耐疲劳性、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纤维的回弹性,从而使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臻于理想纤维的境地。因为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者有一定的缺陷,而本纤维在各种物理和机械性能方面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为纺织加工所能接受。此外经本专利技术技术处理过的变性麻类纤维还具有较好的吸湿与抗静电性,制成的织物比涤纶、晴纶或其他化学纤维织物舒适、透气、少沾污,因此其织物更合乎穿着卫生条件。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对萱麻、胡麻、大麻、洋麻、罗布麻、黄麻等均可进行树脂交联处理,经处理的麻类变性纤维,急弹性、缓弹性方面有显著的增加基本上达到普通羊毛水平。可代替当前市场上十分短缺而价格高昂的羊毛原料,以缓解羊毛原料的紧张局面,并优化麻类纤维的基础上,提高麻类纤维的使用价值。实施例1、萱麻纤维先制成羟乙基变性苎麻,在常温常压下浸入配置好的交联剂溶液中浸泡。交联剂溶液选用乙二醛为交联剂,用量为溶液总量的5%,溶液中加入催化剂碱或氯化铝,加入量为溶液总量的2%,加入渗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加入量为溶液总量的1%,交联剂溶液其余成份为水。将经交联剂焙液浸泡透的经乙基变性苎麻纤维从溶液中取出挤干后在烘箱中焙烘3分钟,焙烧温度为160℃,可得无甲醛型苎麻变性接技交联纤维,经物理机械性能检测,总弹性为55.8%,急弹性与缓弹性分别为44.4%与11.4%,手感柔软。2、苎麻纤维经碱变性后,再浸入交联剂溶液中浸泡,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交联剂溶液采用乙二醛为交联剂,用量为溶液总量的5%,溶液中加入混合催化剂氯化镁/柠檬酸,加入量为溶液总量的2.5%/2.5%,加入渗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交联剂溶液其余成份为水。将经交联剂溶液浸泡透的碱变性苎麻纤维从交联剂溶液中取出挤干,放在烘箱中焙烘,温度为160℃,焙烘时间3分钟,可得无甲醛型苎麻变性接技交联纤维,经物理机械性能检测,总弹性为48.8%,急弹性与缓弹性分别为42.6%与6.2%。本专利技术是在麻类化学变性基础上的交联反应,目前国内外所用的麻类变性方法如碱变性(碱尿素变性)、羟烷基变性、苯乙烯接技变性等基础上的交联处理。权利要求1.一种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其特征在于(1)配置交联剂溶液采用无甲醛交联剂乙二醛、二羟基乙烯脲、聚缩醛、β二羟基乙基矾、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硝基烷烃中的任意一种交联剂,配制成交联剂溶液,交联剂使用量为溶液总量的3~15%,在溶液中加入催化剂,催化剂可采用金属盐催化剂或混合催化剂,交联剂溶液中还加入渗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加入量为溶液总量的0.1~1%,交联剂溶液的其余成份为水,将以上几种化学材料按配比称量后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2)将经化学变性的麻类变性纤维浸入配好的交联剂溶液中,在常温、常压下浸泡浸透为止。变性麻类纤维与交联剂产生接技交联反应,使纤维素花链分子通过羟基或羟烷基进行化学交联,(3)将经交联剂浸泡过的麻类变性纤维从溶液中取出挤干,放入烘箱中焙烘,焙烘温度为100~200℃,熔烘时间为2~15分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其特征在于配制交联剂溶液采用金属盐催化剂时可采用氯化镁,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或碱或氯化铝,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其特征在于配制交联剂溶液采用混合催化剂时可采用氯化镁/柠檬酸,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0.5~2.5%,或氯化镁/硼氟化钠,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5%/0.5~2.5%,或氯化铵/磷酸,使用量为溶液总量1~10%/0.5~5%。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甲醛型变性麻类纤维交联技术,属对天然的纤维状原料进行的化学处理技术范畴。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是在麻类变性的基础上,采用化学交联法,使纤维素花链分子通过羟基或羟烷基进行化学交联,挤干焙烘,从而提高纤维的弹性的目的。该技术对苎麻、胡麻、大麻、洋麻、罗布麻、黄麻等均宜进行交联处理,经处理的麻类变性纤维,急弹性、缓弹性方面基本达到普通羊毛水平,从而提高了麻类纤维使用价值。文档编号D01C1/00GK1065106SQ9110695公开日1992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1991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1991年3月16日专利技术者史勖毅 申请人:史勖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甲醛型麻类变性纤维交联技术,其特征在于:(1)配置交联剂溶液:采用无甲醛交联剂乙二醛、二羟基乙烯脲、聚缩醛、β二羟基乙基矾、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硝基烷烃中的任意一种交联剂,配制成交联剂溶液,交联剂使用量为溶液总量的3~15%,在溶液中加入催化剂,催化剂可采用金属盐催化剂或混合催化剂,交联剂溶液中还加入渗透剂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加入量为溶液总量的0.1~1%,交联剂溶液的其余成份为水,将以上几种化学材料按配比称量后放在容器中搅拌均匀,(2)将经化学变性的麻类变性纤维浸入配好的交联剂溶液中,在常温、常压下浸泡浸透为止。变性麻类纤维与交联剂产生接技交联反应,使纤维素花链分子通过羟基或羟烷基进行化学交联,(3)将经交联剂浸泡过的麻类变性纤维从溶液中取出挤干,放入烘箱中焙烘,焙烘温度为100~200℃,熔烘时间为2~15分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毅,
申请(专利权)人:史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