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蓄电池使用寿命短和制作不成功的问题。本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包括内部具有电池腔的壳体以及设置于电池腔内的数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均具有供电解液注入的内腔且所述单体电池的内腔相互独立,所述壳体内位于上述电池腔上方还具有数个与单体电池的内腔一一对应连通的分气室,所述壳体内还具有共压腔,所有所述分气室分别通过排气孔与所述共压腔相连通。本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具有能成功制作且能正常使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极性铅酸蓄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蓄电池
,涉及一种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分气室共压力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
技术介绍
双极性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包括正极端板、若干个双极性极板、负极端板、隔板、电解液、电池槽以及电池盖等。其中,双极性极板是由双极性基板的两面分别涂上正极膏和负极膏形成的,通过该双极性极板的设计,使得铅膏利用率提高,比能量高。例如,申请人设计了一种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1710179695.8;其公布号为:CN106876804A),该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包括具有上开口的壳体和连接于壳体上方具有空腔的顶盖,壳体内设有平行排列的双极板且通过双极板将壳体内腔分隔成若干扁平状的矩形隔室,在隔室内设有扁平的电池单体,壳体的上开口上设有盖板,盖板的下侧面与双极板密封连接且盖板的上侧面与顶盖密封连接,顶盖的空腔分隔成数量与隔室数量相同且相互独立的气室,若干气室与若干隔室一一对应并通过开设在盖板上的通孔相连通,每个气室均连接有单向阀。该铅酸蓄电池将每个隔室分别连通至相互独立的气室中,使得每个隔室均具有一条独立的排气通路,避免出现电解液互窜而导致的微短路、自放电等现象,保证了电池正常使用,提高了蓄电池的性能。但是,上述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每个隔室中的电池单体分别通过一个气室以及与该气室连接的单向阀实现排气,即各个隔室中的电池单体完全被分隔开,使得各个电池单体的内腔中注满电解液并充电后容易出现内压不一致的情况,而不一致的内压将破坏电池的结构导致电池性能下降,最终影响使用寿命。为此,人们还设计了一种单体电池内压自动平衡并共用安全阀的双极性蓄电池(其申请号为:03133542.X;其公告号为:CN1220289C),该双极性蓄电池由中间单体电池、侧边单体电池、安全阀、隔膜等结构组成,中间单体电池由边框、双极性基板、正极板和负极板组成,双极性基板固定在边框内,正极板固定在双极性基板一侧,负极板固定在双极性基板的另一侧,双极性基板上部开设有通孔,该通孔将中间单体电池、侧边单体电池的内腔全部连通,并在侧边单体电池外侧的压板上开设通孔并设置安全阀,使得蓄电池内的素有单体电池的内腔通过数个通孔均连通至蓄电池侧部的安全阀处,共用一个安全阀,使得蓄电池内部各个单体电池的内压能保持一致,保证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但是,蓄电池在内化成的过程中,需要在组装后的蓄电池内注满电解液并充电,上述双极性蓄电池中各个单体电池的内腔之间通过通孔完全连通,则在进行内化成时,容易造成内部短路而严重影响蓄电池内化成,最终导致蓄电池制作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双极性铅酸蓄电池,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铅酸蓄电池能成功制作的前提下保证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包括内部具有电池腔的壳体以及设置于电池腔内的数个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均具有供电解液注入的内腔且所述单体电池的内腔相互独立,所述壳体内位于上述电池腔上方还具有数个与单体电池的内腔一一对应连通的分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具有共压腔,所有所述分气室分别通过排气孔与所述共压腔相连通。本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各个单体电池的内腔能依次通过分气室、排气孔连通至同一个共压腔内,即数个单体电池的内腔实现连通,避免了因各个单体电池的内压不一致而造成蓄电池内结构被破坏的情况,保证了蓄电池的正常使用。同时,本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的各个单体电池的内腔均相互独立,在内化成的过程中,往各个单体电池内腔中注满电解液也能保持各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不会互窜而造成短路,即便在充电过程中,因极板产生膨胀收缩而发生电解液上行的现象,各个单体电池内的电解液仍被分隔在各个分气室中,不会发生短路的情况,保证了电池的正常使用,并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即本双极性铅酸蓄电池达到了分气室共压力的技术目的。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共压腔位于所述分气室的上方,所述排气孔分别连通至所述共压腔的底部。单体电池内产生的气体在自然上行,将共压腔设置于各个分气室的上方,可保证气体顺利地输送至共压腔内实现各个单体电池的共压力,避免了因各个单体电池的内压不一致而造成蓄电池内结构被破坏的情况,保证了蓄电池的正常使用。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分气室的排气孔处均连接有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气孔伞帽。气孔伞帽用于使单体电池与单体电池之间的绝缘性能更好,避免因各个单体电池均连通至共压腔处而导致单体电池之间自放电电流过大的情况,保证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气孔伞帽包括呈筒状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的上端向外翻折形成环状的伞状部,所述壳体位于上述排气孔上端处具有向上凸出呈筒状的排气部,所述连接部插接或者套接在所述排气部上。通过环形的伞状部可很好的实现两个相邻排气孔之间的电屏蔽,避免蓄电池的自放电现象,且不影响排气孔处的正常排气。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单体电池包括呈环形的密封胶圈以及依次设置正极板、隔板和负极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相对于隔板的另一侧分别具有基板,所述密封胶圈连接在两个基板的外沿之间且三者之间形成密封,所述单体电池的内腔位于所述密封胶圈内,所述密封胶圈上还开设有用于将内腔与所述分气室相连通的通孔。保证各个单体电池之间的相互独立,能更好地避免化成时产生短路。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单体电池还包括设置于两个基板之间的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防爬墙隔膜。在每个单体电池内设置绝缘材料制成的防爬墙隔膜可有效阻止蓄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出现的微短路现象,保证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防爬墙隔膜呈方环状,所述的基板以及隔板均呈方形,所述防爬墙隔膜外侧的长度不小于基板的长度,防爬墙隔膜外侧的宽度不小于基板的宽度,所述防爬墙隔膜内侧长度小于隔板的长度,防爬墙隔膜内侧的宽度小于隔板的宽度。使得每只单体电池在反应过程中,都要通过隔板进行离子交换。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防爬墙隔膜中部具有数根筋条。通过筋条的设置可保证防爬墙隔膜自身不易变形。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壳体包括自下而上连接的电池壳、气室盖板、气室中盖以及共压腔封盖,所述电池腔位于上述电池壳内,所述气室盖板和气室中盖之间形成数个上述分气室,所述气室中盖与所述共压腔封盖之间形成上述共压腔。将壳体上部分成三层结构连接,使得蓄电池在生产时,先装上气室盖板和气室中盖,注满电解液,进入电池化成,化成完后,抽酸,加气孔伞帽,再装上共压腔封盖以及能将共压腔与壳体外侧相连通的安全阀,电池完成。在上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中,所述气室盖板包括底板以及竖直固定于底板上侧的数个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交错设置且隔离板之间分隔出上述分气室,所述气室中盖的下侧与数个所述隔离板上端相抵靠并形成密封,所述排气孔开设于所述气室中盖上。通过竖直设立的隔板分隔出数个分气室,使每个分气室都有对应的单体电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具有以下优点:1、蓄电池通过共压腔的设置使得蓄电池内的数个单体电池的内压保持一致,很好地保证了蓄电池内各个单体电池之间的结构以及反应均衡性,保证了蓄电池的正常使用。2、防爬墙隔膜的设置有效阻止了单体电池内正、负极板离子交换时,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包括内部具有电池腔(11a)的壳体(1)以及设置于电池腔(11a)内的数个单体电池(2),所述单体电池(2)均具有供电解液注入的内腔(21)且所述单体电池(2)的内腔(21)相互独立,所述壳体(1)内位于上述电池腔(11a)上方还具有数个与单体电池(2)的内腔(21)一一对应连通的分气室(12a),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具有共压腔(14a),所有所述分气室(12a)分别通过排气孔(13a)与所述共压腔(14a)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包括内部具有电池腔(11a)的壳体(1)以及设置于电池腔(11a)内的数个单体电池(2),所述单体电池(2)均具有供电解液注入的内腔(21)且所述单体电池(2)的内腔(21)相互独立,所述壳体(1)内位于上述电池腔(11a)上方还具有数个与单体电池(2)的内腔(21)一一对应连通的分气室(12a),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还具有共压腔(14a),所有所述分气室(12a)分别通过排气孔(13a)与所述共压腔(14a)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压腔(14a)位于所述分气室(12a)的上方,所述排气孔(13a)分别连通至所述共压腔(14a)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室(12a)的排气孔(13a)处均连接有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气孔伞帽(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孔伞帽(6)包括呈筒状的连接部(61),该连接部(61)的上端向外翻折形成环状的伞状部(62),所述壳体(1)位于上述排气孔(13a)上端处具有向上凸出呈筒状的排气部(13b),所述连接部(61)插接或者套接在所述排气部(13b)上。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极性铅酸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2)包括呈环形的密封胶圈(4)以及依次设置正极板(22)、隔板(23)和负极板(24),所述正极板(22)和负极板(24)相对于隔板(23)的另一侧分别具有基板,所述密封胶圈(4)连接在两个基板的外沿之间且三者之间形成密封,所述单体电池(2)的内腔(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子进,
申请(专利权)人:林子进,陈双应,陈欢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