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7898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9 1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该铅酸蓄电池具有:极板组;电池槽;正极连接片;负极连接片;正极柱;负极柱;盖;以及电解液。被形成于盖的负极衬套和负极柱构成负极端子。负极端子中的负极柱的外周面与负极衬套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的最大值是0.5mm以上、2.5mm以下。在负极衬套的下部设置有肋部,肋部的突出高度的最小值为1.5mm以上、4.0mm以下。而且,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的最下部的距离为15m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发动机启动用的铅酸蓄电池
技术介绍
发动机启动用的铅酸蓄电池具有:多个极板组;电池槽;正极连接片;负极连接片;正极柱;负极柱;盖;以及电解液。极板组分别具有多个正极,多个负极,以及多个分别介于正极以及负极之间的分隔件。正极连接片与多个正极连接,负极连接片与多个负极连接。电池槽具有多个插入极板组的仓室。正极柱与一端的仓室的正极连接片连接,负极柱与另一端的仓室的负极连接片连接。盖将电池槽的开口部封口,并且具有使正极柱插入的正极衬套以及使负极柱插入的负极衬套。电解液浸渍多个极板组。而且通过将正极柱插入正极衬套而成为一体来形成正极端子,通过将负极柱插入负极衬套而成为一体来形成负极端子。在负极端子(正极端子)中的负极柱(正极柱)的外周面与负极衬套(正极衬套)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插入顺利的缝隙。若随意设置该缝隙,则附着电解液而负极端子容易被腐蚀。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内容,将负极端子(正极端子)中的负极柱(正极柱)的外表面与负极衬套(正极衬套)的内表面之间的缝隙设为1mm以上。通过这样限制缝隙,使缝隙难以附着电解液而能够防止腐蚀。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0-1682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比较靠近并且实施了长寿命化的努力的铅酸蓄电池中,避免在寿命末期电解液从负极端子的周边泄露这一不良。本专利技术的铅酸蓄电池具有:极板组;电池槽;正极连接片;负极连接片;正极柱;负极柱;盖;以及电解液。极板组具有:多个正极;多个负极;以及分别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多个分隔件。电池槽具有开口部,并且具有收纳极板组的仓室。正极连接片与多个正极连接,负极连接片与多个负极连接。正极柱与正极连接片连接,负极柱与负极连接片连接。盖将电池槽的开口部封口,并且具有插入有正极柱的正极衬套,和插入有负极柱的负极衬套。电解液浸渍极板组。正极柱和正极衬套构成正极端子,负极柱和负极衬套构成负极端子。负极端子中的负极柱的外周面与负极衬套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的最大值为0.5mm以上、2.5mm以下。在负极衬套的下部设置有肋部,肋部的突出高度的最小值为1.5mm以上、4.0mm以下。而且,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的最下部的距离为15mm以下。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是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比较接近并且实施了长寿命化的努力的铅酸蓄电池,也能够避免在寿命末期电解液从盖的负极端子的周边泄露这一不良。附图说明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铅酸蓄电池的局部透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铅酸蓄电池的盖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A所示的铅酸蓄电池中的主要部分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1A所示的铅酸蓄电池中的极板组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简单地对以往的发动机启动用铅酸蓄电池的问题点进行说明。以欧州为中心,为了覆盖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而盖的大部分隆起的铅酸蓄电池作为发动机启动用而普及。在该隆起部分的内部中电解液的蒸气、水雾向仓室的内部环流。另一方面,以日本为中心,正极端子、负极端子突出的发动机启动用的铅酸蓄电池普及。为了在欧州类型的铅酸蓄电池得到与这样的日本类型的铅酸蓄电池匹敌的体积效率,需要使在极板组的上表面与盖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无用空间变小。若这样,则浸渍极板组的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正极衬套)自然靠近。这里,体积效率是指将铅酸蓄电池的电容量除以由盖和电池槽构成的壳体的体积的值,铅酸蓄电池的电容量可以理解为极板组的体积。在上述结构中,产生电解液从盖、负极端子的周边泄露这一不良情况。该不良情况,在将负极收容于袋状的分隔件并长寿命化的式样中的使用末期中显著地产生。另外该不良即使对负极端子实施专利文献1那样的工作也不会改善。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若将负极端子中的负极柱的外周面与负极衬套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设为1mm以上的话,则电解液难于附着于该缝隙从而能够防止腐蚀。该结构如果是在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的最下部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以上的结构的话,因为防止电解液的攀升(推测来自毛细管现象)所以能够期待防止腐蚀的效果。然而,在如上述那样提高体积效率的结构中,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的最下部的距离例如成为15mm以下。在该结构中,由于车载时的摇晃等负极衬套的最下部频繁地与电解液接触。最终在负极衬套与负极柱的缝隙中滞留有电解液。另一方面,存在于负极柱的表面的铅(Pb)被大气中的氧气氧化而成为氧化铅(PbO)。若该PbO与电解液(稀硫酸)反应的话,则生成硫酸铅(PbSO4)和水。滞留在负极衬套与负极柱的缝隙的电解液的量越少,在上述的反应之后pH值越显著地上升,在负极柱和负极衬套内周的表面所析出的PbSO4容易溶出。由于该PbSO4的溶出导致新暴漏于电解液的负极柱和负极衬套内周的Pb反应而变化为PbSO4。这样重复PbSO4的析出与溶解。而且最终的相当量的PbSO4在负极柱和负极衬套内周的表面析出。因为PbSO4的单位摩尔数的体积是Pb的约2.6倍(PbO的约1.3倍),所以最终负极柱和负极衬套内周显著地膨胀。由此,不仅是将负极柱与负极衬套的缝隙填上,还对负极衬套施加相当量的应力。由于该应力在负极衬套与盖的卡合部产生缝隙,电解液经过该缝隙泄露。这样,在电解液的液面与负极衬套的最下部接近的结构中,不能够期待专利文献1所示的效果。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铅酸蓄电池的局部透视图,图1B是该铅酸蓄电池的盖5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A中的线α与线β之间的部分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1A所示的铅酸蓄电池中的极板组1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铅酸蓄电池具有:多个极板组1;电池槽3;正极连接片2a;负极连接片2b;正极柱4a;负极柱4b;盖5;以及电解液(未图示)。极板组1分别具有:多个正极1a;多个负极1b;以及分别收容负极1b的袋状的多个分隔件1c。正极连接片2a与多个正极1a连接,并将多个正极1a捆扎。负极连接片2b与多个负极1b连接,并将多个负极1b捆扎。电池槽3具有多个供极板组1插入的仓室3a。正极柱4a与一端的仓室3a的正极连接片2a连接,负极柱4b与另一端的仓室3a的负极连接片2b连接。即,对于该铅酸蓄电池而言,极板组1、正极连接片2a、负极连接片2b分别以相同的数量具有多个。通过多个极板组1中邻接的两个都是经由正极连接片2a和负极连接片2b串联连接,多个极板组1被串联连接。多个正极连接片2a中的未与负极连接片2b连接的正极连接片2a与正极柱4a连接,多个负极连接片2b中的未与正极连接片2a连接的负极连接片2b与负极柱4b连接。盖5将电池槽3的开口部封口,并且具有使正极柱4a插入的正极衬套5a,和使负极柱4b插入的负极衬套5b。盖5具有隆起部5d。隆起部5d被设置于除设置有正极端子6a、负极端子6b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即,在盖5中,为了覆盖正极端子6a以及负极端子6b的周围而大部分隆起。电解液浸渍多个极板组1。而且通过将正极柱4a插入正极衬套5a而成为一体来形成正极端子6a,通过将负极柱4b插入负极衬套5b而成为一体来形成负极端子6b。如图2所示,在该铅酸蓄电池中,电解液的液面7与负极衬套5b的最下部的距离A为15mm以下。另外,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铅酸蓄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铅酸蓄电池,其具备:极板组,其具有多个正极、多个负极、以及多个分别介于上述多个正极的各个与上述多个负极的各个之间的分隔件;电池槽,其具有开口部,并具有收纳上述极板组的仓室;正极连接片,其与上述多个正极连接;负极连接片,其与上述多个负极连接;正极柱,其与上述正极连接片连接;负极柱,其与上述负极连接片连接;盖,其将上述电池槽的上述开口部封口,并且具有插入有上述正极柱的正极衬套,和插入有上述负极柱的负极衬套;以及电解液,其浸渍了上述极板组,上述正极柱和上述正极衬套构成正极端子,并且上述负极柱和上述负极衬套构成负极端子,在上述负极衬套的下部设置有肋部,上述负极端子中的上述负极柱的外周面与上述负极衬套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的最大值为0.5mm以上、2.5mm以下,上述肋部的突出高度的最小值为1.5mm以上、4.0mm以下,上述电解液的液面与上述负极衬套的最下部的距离为15m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9.09 JP 2014-182968;2014.09.12 JP 2014-185901.一种铅酸蓄电池,其具备:极板组,其具有多个正极、多个负极、以及多个分别介于上述多个正极的各个与上述多个负极的各个之间的分隔件;电池槽,其具有开口部,并具有收纳上述极板组的仓室;正极连接片,其与上述多个正极连接;负极连接片,其与上述多个负极连接;正极柱,其与上述正极连接片连接;负极柱,其与上述负极连接片连接;盖,其将上述电池槽的上述开口部封口,并且具有插入有上述正极柱的正极衬套,和插入有上述负极柱的负极衬套;以及电解液,其浸渍了上述极板组,上述正极柱和上述正极衬套构成正极端子,并且上述负极柱和上述负极衬套构成负极端子,在上述负极衬套的下部设置有肋部,上述负极端子中的上述负极柱的外周面与上述负极衬套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的最大值为0.5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长谷川干人大木信典小岛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