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55657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包括支座上摆和下支座板,支座上摆包括上顶板及固定设置在其下方的横桥向柱面,柱面分为中间的定位柱面及其两端与其同轴的转动柱面,定位柱面直径小于转动柱面直径从而形成一个台阶面,定位柱面嵌入十字形定位块的横桥向定位槽中,定位块纵桥向两端部通过定位凸台限位,转动柱面伸出两侧形成悬臂轴,悬臂轴表面用上柱面板和下柱面板包住后用龙门架固定在下支座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类似于轴和柱面接触的方式传递竖向荷载和受拉产生的拉拔力荷载,受力面大;支座上摆的悬臂轴与上柱面板、下柱面板之间的配合可以适应梁体转角、弯矩以及荷载的面接触传递;下支座板与盖梁的锚固方式简单。

A tension axle type monorail suppor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ension shaft type monorail support, including the upper and lower support plate of the bearing, which includes the upper top plate and the transverse bridge to the cylinder which is fixed under it. The cylinder is divided into the middle position column and its two ends and its coaxial rotary cylinder. The diameter of the positioning column is less than the diameter of the rotating cylinder. A step surface is formed, and the positioning cylinder is embedded in the cross bridge to the positioning slot. The vertical bridge of the positioning block is positioned by the positioning convex limit to the two ends, and the cylindrical surface is extended on both sides to form a cantilever shaft, and the cantilever shaft is fixed on the lower support plate by the upper column panel and the lower column panel, and the Longmen frame is fixed on the lower support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way of transmitting vertical load and drawing force,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shaft and the cylinder. The force face is larg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cantilever shaft and the upper column panel and the lower column panel can adapt to the transfer of the angle of the beam, the bending moment and the surface contact of the load, and the anchorage side of the lower support plate and the cover beam. The style is simp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梁支座,特别是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属于轨道交通

技术介绍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其中跨座式单轨是将来可能大量应用的一种形式,目前国内跨座式单轨应用得还很少,只有重庆在2000年左右引进日本技术建立了几条跨座式单轨线路,现有的跨座式单轨梁支座采用的铰轴铸钢支座,它需要承受竖梁体传递的竖向压力、横向水平、横向弯矩、平面弯矩,还需要满足固定和活动两种模式,并且为了调整轨道线性,还需要支座在安装固定前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调整。所以跨座式单轨铰轴铸钢支座的结构比一般支座都要复杂,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1.活动支座的铰轴和活动条形孔的接触面是线接触,下部锚栓调高部分也是环形线接触承受压力,所以铰轴和铰座都要采用很高强度和硬度的材料,在列车通过时的疲劳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接触应力疲劳点蚀;2.铰轴铸钢支座的下摆为了抵抗梁体传递的水平力弯矩,采用了四根锚栓和支座下方的盖梁进行连接,为了满足线型调整的需要,锚栓外围还设置了一个锚栓筒,锚栓的底部和顶部还采用了球形垫片来适应调整线性时锚筋的偏转,但由于存在摩擦力的作用,所以调整线性后锚筋除了承受拉力还受到了一定弯矩,所以锚栓在实际工作状态中存在弯拉组合作用的状态,非常不利于锚栓的疲劳寿命,所以锚栓采用了双倍强度设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锚栓疲劳破坏的情况,在更换锚栓的时候非常困难。现代支座由于各种新材料的应用,传力路径已经由线接触改变为更为合理的面接触了,而受弯拉合力的锚栓也不是最优的方案,所以本专利技术主要以改变传力接触方式和避免弯拉合力的锚固方式为创新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包括支座上摆和下支座板,所述支座上摆包括上顶板及固定设置在其下方的横桥向柱面,所述柱面分为中间的定位柱面及其两端与其同轴的转动柱面,所述定位柱面直径小于转动柱面直径从而形成一个台阶面,定位柱面嵌入下支座板上一个十字形定位块的横桥向定位槽中,定位块纵桥向两端部通过C型定位凸台限位,所述定位块的纵桥向两端与C型定位凸台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转动柱面伸出上顶板横桥向两侧形成悬臂轴,悬臂轴表面用上柱面板和下柱面板包住后用龙门架固定在下支座板上。作为优选,所述柱面与上顶板之间通过轴向肋和径向肋实现固定连接。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块的纵桥向两端与C型定位凸台之间的间隙内设置纵向调整块、横向调整块以及调整楔块,用于调整支座上摆的横桥向和纵桥向位置,实现单轨梁的线型调整。因此,轨道线型调整的功能在下支座板和支座上摆之间来实现,避免了原有铸钢支座下摆需要摆动锚栓来调整轨道线型的复杂操作,让锚栓受力更明确。作为优选,所述上顶板顶部设置抗剪凸台,与单轨梁底部通过锚栓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传递单轨梁的弯矩和水平力。支座上摆可以采用整体浇筑或组合焊接方式制造。作为优选,所述柱面与上顶板之间的轴向肋中部开设一个预留锚孔,可以作为预应力锚具的锚固点。作为优选,所述定位块的结构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固定式定位块,这种定位块的定位槽为圆弧面,与定位柱面配合,在限制支座上摆顺桥向移动的同时,不影响支座上摆的竖向转动;第二种,为活动式定位块,这种定位块的定位槽由中间的滑动平面段和两侧的两半圆弧面组成,可以为单轨梁提供顺桥向伸缩空间,且不影响支座上摆的竖向转动。作为优选,所述下柱面板安装在下支座板上的凹槽内且可以在凹槽内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滑移,所述上柱面板被龙门架压住且两端通过龙门架上的限位板进行限位。上柱面板和下柱面板可以分开制造,也可以为一体式制造,由下支座板上的凹槽和龙门架上的限位板来对其在横桥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与现有的铰轴铸钢支座最大的不同在于,采用了类似于轴和柱面接触的方式传递竖向荷载和受拉产生的拉拔力荷载,从而改变了转动轴的接触方式,由线接触变成了面接触,受力面不再需要高强度、高硬度的材料,比如采用钢材和较软铜合金的接触就可以形成较好的面接触,同时还可以降低支座转动的摩擦力,从而满足要求。2、支座上摆与下柱面板之间的圆柱面配合可以转动,从而可以适应梁体转角;支座上摆侧面伸出的悬臂轴与龙门架配合可以承受梁体传递的弯矩;龙门架与支座上摆的悬臂轴之间设上柱面板,实现荷载的面接触传递。3、支座的线型调整可以在下支座板与支座上摆之间完成,不再需要与盖梁锚固的下支座板移动,提高下支座板抗疲劳安全性的同时,还大大简化了下支座板与盖梁的锚固方式,从而有效降低建设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单轨梁的使用状态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爆炸图。图4、5是图3中标记为1的支座上摆的立体图。图6是图3中标记为2的龙门架的立体图。图7、8是图3中标记为7的定位块的两种结构图。图中标记:A为单轨梁,B为盖梁;1为支座上摆,2为龙门架,3为上柱面板,4为下柱面板,5为下支座板,6为纵向调整块,7为定位块,8为调整楔块,9为横向调整块,10为C型定位凸台;1-1为上顶板,1-2为轴向肋,1-3为径向肋,1-4为悬臂轴,1-5为预留锚孔,1-6为定位柱面,1-7为转动柱面,1-8为抗剪凸台;2-1为限位板;7-1为定位凸台,7-2为定位槽,7-3为滑动平面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2、3所示,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包括支座上摆1和下支座板5。所述支座上摆1如图4、5所示,包括上顶板1-1及固定设置在其下方的横桥向柱面,所述柱面分为中间的定位柱面1-6及其两端与其同轴的转动柱面1-7,所述定位柱面1-6直径小于转动柱面1-7直径从而形成一个台阶面。所述柱面与上顶板1-1之间通过轴向肋1-2和径向肋1-3实现固定连接。所述上顶板1-1顶部设置抗剪凸台1-8。所述柱面与上顶板1-1之间的轴向肋1-2中部开设一个预留锚孔1-5。所述转动柱面1-7伸出上顶板1-1横桥向两侧形成悬臂轴1-4。所述定位柱面1-6嵌入下支座板5上一个十字形定位块7的横桥向定位槽7-2中,定位块7纵桥向两端部通过C型定位凸台10限位,所述定位块7的纵桥向两端与C型定位凸台10之间留有间隙,悬臂轴1-4表面用上柱面板3和下柱面板4包住后用龙门架2固定在下支座板5上。支座上摆1与单轨梁A底部锚固,下支座板5与盖梁B锚固,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块7的纵桥向两端与C型定位凸台10之间的间隙内设置纵向调整块6、横向调整块9以及调整楔块8。所述下柱面板4安装在下支座板5上的凹槽内,所述上柱面板3被龙门架2压住且两端通过龙门架2上的限位板2-1进行限位,龙门架2的结构如图6所示。所述定位块7的定位槽7-2为圆弧面,如图7所示。实施例2: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包括支座上摆1和下支座板5。所述支座上摆1如图4、5所示,包括上顶板1-1及固定设置在其下方的横桥向柱面,所述柱面分为中间的定位柱面1-6及其两端与其同轴的转动柱面1-7,所述定位柱面1-6直径小于转动柱面1-7直径从而形成一个台阶面。所述柱面与上顶板1-1之间通过轴向肋1-2和径向肋1-3实现固定连接。所述上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包括支座上摆(1)和下支座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上摆(1)包括上顶板(1‑1)及固定设置在其下方的横桥向柱面,所述柱面分为中间的定位柱面(1‑6)及其两端与其同轴的转动柱面(1‑7),所述定位柱面(1‑6)直径小于转动柱面(1‑7)直径从而形成一个台阶面,定位柱面(1‑6)嵌入下支座板(5)上一个十字形定位块(7)的横桥向定位槽(7‑2)中,定位块(7)纵桥向两端部通过C型定位凸台(10)限位,所述定位块(7)的纵桥向两端与C型定位凸台(10)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转动柱面(1‑7)伸出上顶板(1‑1)横桥向两侧形成悬臂轴(1‑4),悬臂轴(1‑4)表面用上柱面板(3)和下柱面板(4)包住后用龙门架(2)固定在下支座板(5)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包括支座上摆(1)和下支座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上摆(1)包括上顶板(1-1)及固定设置在其下方的横桥向柱面,所述柱面分为中间的定位柱面(1-6)及其两端与其同轴的转动柱面(1-7),所述定位柱面(1-6)直径小于转动柱面(1-7)直径从而形成一个台阶面,定位柱面(1-6)嵌入下支座板(5)上一个十字形定位块(7)的横桥向定位槽(7-2)中,定位块(7)纵桥向两端部通过C型定位凸台(10)限位,所述定位块(7)的纵桥向两端与C型定位凸台(10)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转动柱面(1-7)伸出上顶板(1-1)横桥向两侧形成悬臂轴(1-4),悬臂轴(1-4)表面用上柱面板(3)和下柱面板(4)包住后用龙门架(2)固定在下支座板(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压轴式单轨梁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面与上顶板(1-1)之间通过轴向肋(1-2)和径向肋(1-3)实现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廷琦夏玉龙刘海亮刘成杜传知王利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