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3074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包括管壳,在管壳内安装用于通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管道和用于通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管道,前述第二换热管道环绕第一换热管道形成包围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换热管道互相交错,热补偿性好,同时便于检修和清洗,结构简单,造价便宜。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属于换热器领域。
技术介绍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行业涉及暖通、压力容器、中水处理设备,化工,石油等近30多种产业,相互形成产业链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换热器产业市场规模在5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船舶、集中供暖、制冷空调、机械、食品、制药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仍然是换热器产业最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为150亿元;电力冶金领域换热器市场规模在80亿元左右;船舶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在40亿元以上;机械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集中供暖行业换热器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食品工业也有近30亿元的市场。另外,航天飞行器、半导体器件、核电常规岛核岛、风力发电机组、太阳能光伏发电、多晶硅生产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换热器,这些市场约有130亿元的规模。国内换热器行业在节能增效、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基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船舶、机械、食品、制药等行业对换热器稳定的需求增长,我国换热器行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换热器产业将保持年均10-1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换热器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现在最常见的换热器是U型管式换热器,如申请号为201320613402.X,专利技术名称为“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及制冷循环装置”,本技术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内管,第一流体在其内部通过;外管,直径比内管大且覆盖内管,第二流体通过其与内管之间的空间;传热面积扩大管,被设置在空间中,成为与内管的外壁接触的部分的内侧接触部的管周方向上的长度比成为与外管的内壁接触的部分的外侧接触部的管周方向上的长度长,另外,具有在管横截面上横截空间的外侧接触部和内侧接触部之间的翅片部以小于90°的角度从倾斜方向与内管的外壁及外管的内壁接触的凸凹形状,对外侧接触部和内侧接触部进行钎焊,本技术的目的是得到能够效率好地提高传热性能的双层管式换热器及制冷循环装置;申请号为00814815.5,专利技术名称为“在管式换热器中的布置方式”,该管式换热器具有多个由管壳所包围的传热管。该传热管在其每个末端处被固定在管板上,这样即形成了一个流动信道。通过弯头将流动信道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第一流动系统。通过承插管将两个相邻的管壳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第二流动系统。该布置方式包括一个弹簧组,该弹簧组位于传热管的至少一个末端上。弹簧组将一个力F轴向地施加在传热管上。因为该力F使传热管保持相互隔开并使传热管和管壳的内壁保持隔开,所以不需要使用挡板对传热管进行支撑。因此就可以利用管式换热器进行再生传热,即第一和第二流动系统都可包含产物。但是上述的管式换热器管内清洗不便,管束中间部分的管子难以更换,由于管束较少,管束中心部分存在间隙,使得壳体流体易于短路而影响壳程换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其内换热管道互相交错,热补偿性好,同时便于检修和清洗,结构简单,造价便宜。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包括管壳,在管壳内安装用于通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管道和用于通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管道,前述第二换热管道环绕第一换热管道形成包围圈;所述的第一换热管道包括多个第一U型管道,多个第一U型管道头尾顺次相连,形成S型的第一换热管道,且前述第一U型管道的横向管道与管壳的横向方向平行布设;所述的第二换热管道包括多个第二U型管道,多个第二U型管道头尾顺次相连,形成S型的第二换热管道,第二换热管道的S型围绕第一换热管道缠绕,且前述第二U型管道的横向管道与管壳的竖向方向平行布设;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在管壳的一侧开设第一进气口,其另一侧开设第一出气口,第一换热管道的入口与第一进气口连通,其出口与第一出气口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多个第一U型管道头尾通过第一连接管道顺次相连,前述的第一连接管道为带弧度的可拆卸弯曲管道,使得第一U型管道头尾平滑连接相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在管壳的一侧开设第二进气口,其另一侧开设第二出气口,第二换热管道的入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其出口与第二出气口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多个第二U型管道头尾通过第二连接管道顺次相连,前述的第二连接管道为带弧度的可拆卸弯曲管道,使得第二U型管道头尾平滑连接相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前述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顺次设置在管壳同一侧,第一出气口与第二出气口顺次设置在管壳另一侧。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内换热管道互相交错,不会因管壳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热应力,从而热补偿性好;本技术管程为双管程,流程较长,流速较高,传热性能较好,承压能力强;本技术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出便于检修和清洗,且结构简单,造价便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第二换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第一换热管道,2为第二换热管道,3为第一U型管道,4为第二U型管道,5为第一连接管道,6为第二U型管道,7为管壳。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包括以下技术特征:第一换热管道1,第二换热管2道,第一U型管道3,第二U型管道4,第一连接管道5,第二U型管道6,管壳7。本技术的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包括管壳,在管壳内安装用于通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管道和用于通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管道,前述第二换热管道环绕第一换热管道形成包围圈;管道互相交错,不会因管壳之间的温差而产生热应力,从而提高热补偿性。所述的第一换热管道包括多个第一U型管道,多个第一U型管道头尾顺次相连,形成S型的第一换热管道,且前述第一U型管道的横向管道与管壳的横向方向平行布设;所述的第二换热管道包括多个第二U型管道,多个第二U型管道头尾顺次相连,形成S型的第二换热管道,第二换热管道的S型围绕第一换热管道缠绕,且前述第二U型管道的横向管道与管壳的竖向方向平行布设;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在管壳的一侧开设第一进气口,其另一侧开设第一出气口,第一换热管道的入口与第一进气口连通,其出口与第一出气口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多个第一U型管道头尾通过第一连接管道顺次相连,前述的第一连接管道为带弧度的可拆卸弯曲管道,使得第一U型管道头尾平滑连接相通;第一连接管道的设置,便于清洗管道时,直接拆除第一连接管道即可对第一U型管道进行清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在管壳的一侧开设第二进气口,其另一侧开设第二出气口,第二换热管道的入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其出口与第二出气口连通;作为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壳,在管壳内安装用于通过第一流体的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壳,在管壳内安装用于通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换热管道和用于通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换热管道,前述第二换热管道环绕第一换热管道形成包围圈;所述的第一换热管道包括多个第一U型管道,多个第一U型管道头尾顺次相连,形成S型的第一换热管道,且前述第一U型管道的横向管道与管壳的横向方向平行布设;所述的第二换热管道包括多个第二U型管道,多个第二U型管道头尾顺次相连,形成S型的第二换热管道,第二换热管道的S型围绕第一换热管道缠绕,且前述第二U型管道的横向管道与管壳的竖向方向平行布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管壳的一侧开设第一进气口,其另一侧开设第一出气口,第一换热管道的入口与第一进气口连通,其出口与第一出气口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桂玉王正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金永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