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KYB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流体压控制回路和流体压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7714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9:16
与第1泵(40)、第2泵(50)连接的流体压控制回路包括用于容许或阻断第1泵(40)、第2泵(50)之间的连通的切换阀(21)以及分别用于对由第1泵(40)、第2泵(50)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这两者与切换阀(21)分别配置在不同的阀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流体压控制回路和流体压控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多个回路系统的流体压控制回路和流体压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如日本JP2013-079552A所示那样,一对可变容量式泵分别与用于控制致动器的控制阀连接并且在所述可变容量式泵与控制阀之间设有卸荷阀的液压控制回路(负载感测回路)从以前开始就是公知的。
技术实现思路
在利用阀组构成以往的液压控制回路时,若在一个阀组设置各种阀,则会导致阀组大型化。若这种阀组大型化,则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将阀组放置于生产线(日文:ライン)或自生产线取下的操作变得困难,阀组的处理较难,操作性较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各阀组均不会大型化的流体压控制回路和流体压控制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技术方案,流体压控制回路与第1泵、第2泵连接,包括用于容许或阻断第1泵、第2泵之间的连通的切换阀以及分别用于对由第1泵、第2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1卸荷阀、第2卸荷阀,切换阀和第1卸荷阀、第2卸荷阀分别配置在不同的阀段(日文:バルブセクション)。并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具有多个阀组的流体压控制装置包括:第1阀组,其形成有分别与第1泵连接的第1泵口、与第2泵连接的第2泵口;第2阀组,其组装有用于对由第1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1卸荷阀、用于对由第2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2卸荷阀;以及切换阀,其用于容许或阻断第1泵、第2泵之间的连通,切换阀组装于第1阀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控制装置的回路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控制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比较例的流体压控制装置的回路图。图4是比较例的流体压控制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流体压控制装置100的流体压控制回路的图。图2是流体压控制装置100的俯视图。在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中,使用油、其他水溶性替代液等作为工作流体。如图1和图2所示,流体压控制装置100包括第1阀组B1~第5阀组B5。在第1阀组B1设有一对泵口,即第1泵口P1、第2泵口P2,并且在第1泵口P1、第2泵口P2分别连接有第1泵40、第2泵50,第1泵40、第2泵50是一对可变容量式泵。而且,在第1阀组B1组装有切换阀21。第1泵40和第2泵50根据切换阀21的切换位置相互连通或者连通被阻断。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中,第1阀组B1构成供切换阀21配置的阀段。在第1阀组B1的一侧(附图右侧)依次连接有第2阀组B2~第4阀组B4。而且,在第4阀组B4的外侧(与第3阀组B3相反的一侧)连接有出口组22,该出口组22形成有与储液箱T连通的储液箱口。另外,在第1阀组B1的另一侧(附图左侧)连接有第5阀组B5。另外,在第5阀组B5的外侧(与第1阀组B1相反的一侧)也连接有其他的阀组,但在图1中省略其图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中,第3阀组B3、第4阀组B4相当于第1控制阀组,第5阀组B5相当于第2控制阀组。如图1所示,在第3阀组B3、第4阀组B4分别组装有用于控制由第1泵40排出的工作流体驱动的致动器61、62的作为第1控制阀的控制阀23、24。其中,致动器61、62是往复式流体压缸、流体压马达等。在出口组22设有与第1泵口P1连通的第1溢流阀26。另外,在第1阀组B1设有根据切换阀21的切换位置而与第2泵口P2连通的第2溢流阀27。在利用切换阀21阻断第1泵40和第2泵50之间的连通的状态下,第1溢流阀26控制第1泵40的最高压,第2溢流阀27控制第2泵50的最高压。另外,在第5阀组B5组装有与第2泵口P2连通且用于控制致动器63的作为第2控制阀的控制阀25。另外,虽然未图示,设有其他的阀组,以使与第5阀组B5连接,在该阀组也设有未图示的用于控制致动器的控制阀。流体压控制装置100包括:第1回路系统S1,其设在第1阀组B1的一侧,用于将供给至第1泵口P1的工作流体经由控制阀23、24供给至致动器61、62;以及第2回路系统S2,其设在第1阀组B1的另一侧,用于将供给至第2泵口P2的工作流体经由控制阀25供给至致动器63。第1阀组B1设在第1回路系统S1和第2回路系统S2的中央。由此,能够将第1泵口P1、第2泵口P2及切换阀21与第1回路系统S1、第2回路系统S2之间的距离配置为大致等距离。换言之,第1阀组B1设在组装有控制阀23、24的第3阀组B3、第4阀组B4和组装有控制阀25的第5阀组B5之间。由此,能够减小从第1泵口P1、第2泵口P2及切换阀21到控制阀23、24及控制阀25的距离之差。即,在切换阀21处于连通状态时,能够使由第1泵40、第2泵50供给至第1回路系统S1、第2回路系统S2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由第1泵40、第2泵50供给至控制阀23、24及控制阀25的工作流体的压力损失)大致相等。设于第1阀组B1的切换阀21包括先导室21a、21b。一先导室21a与被导入有各回路系统中的致动器61、62、63的最高负荷压力的负荷压力导入通路28连通,另一先导室21b与先导通路29连通。向先导通路29导入与操作者的操作相对应的先导压力。在第2阀组B2组装有一对卸荷阀,即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第1卸荷阀A1与第1泵口P1连接,用于对排出到第1泵口P1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第2卸荷阀A2与第2泵口P2连接,用于对排出到第2泵口P2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第2阀组B2在本实施方式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中构成供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配置的阀段。第1卸荷阀A1在一先导室30被导入有第1泵口P1的压力,并在另一先导室31被导入有第1回路系统S1的最高负荷压力。另外,第2卸荷阀A2在一先导室32被导入有第2泵口P2的压力,并在另一先导室33被导入有第2回路系统S2的最高负荷压力。在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中,在切换阀21维持连通状态时,在先导室30、32作用有相同的压力。相对于此,在切换阀21维持阻断状态时,在先导室30作用有第1泵口P1的压力,在先导室32作用有第2泵口P2的压力。图中附图标记34是设于第2阀组B2的选择阀。选择阀34用于选择第1泵口P1的压力、第2泵口P2的压力中的较高的压力,并将该较高的压力向第1泵40、第2泵50的未图示的调节器引导。另外,附图标记35是设于第2阀组B2的选择阀。选择阀35用于将第1回路系统S1的负荷压力、第2回路系统S2的负荷压力中的较高的负荷压力向第1泵40、第2泵50的调节器引导。流体压控制装置100能够根据切换阀21的切换位置使由连接于第1泵口P1的第1泵40、连接于第2泵口P2的第2泵50排出的工作流体合流或者分开。具体而言,切换阀21能够根据操作者的操作在从先导通路29引导来的先导压力的作用下将第1泵口P1和第2泵口P2之间切换为连通状态和阻断状态。另外,对于组装于第2阀组B2的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在切换阀21处于连通状态时,利用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中的任一个卸荷阀即可。但是,在切换阀21处于阻断状态时,必须使第1卸荷阀A1和第2卸荷阀A2独立地发挥作用。因而,在图1所示的流体压控制装置100中,设有第1卸荷阀A1、第2卸荷阀A2这两者。在此,对图3和图4所示的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流体压控制回路和流体压控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流体压控制回路,其与第1泵、第2泵连接,其中,该流体压控制回路包括:用于容许或阻断所述第1泵、第2泵之间的连通的切换阀;以及用于对由所述第1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1卸荷阀、用于对由所述第2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2卸荷阀,所述第1卸荷阀、第2卸荷阀这两者与所述切换阀分别配置在不同的阀段。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16 JP 2015-2048331.一种流体压控制回路,其与第1泵、第2泵连接,其中,该流体压控制回路包括:用于容许或阻断所述第1泵、第2泵之间的连通的切换阀;以及用于对由所述第1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1卸荷阀、用于对由所述第2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2卸荷阀,所述第1卸荷阀、第2卸荷阀这两者与所述切换阀分别配置在不同的阀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压控制回路,其中,该流体压控制回路还包括与所述第1泵连接的第1泵口、与所述第2泵连接的第2泵口,所述第1泵口与用于控制所述第1泵的最高压的第1溢流阀连接,所述第2泵口与用于控制所述第2泵的最高压的第2溢流阀连接,在所述切换阀处于使所述第1泵、第2泵之间连通的连通状态时,所述第1泵、第2泵这两者与所述第1溢流阀连通,并且所述第1泵、第2泵这两者与所述第2溢流阀之间的连通被阻断。3.一种流体压控制装置,其具有多个阀组,其中,该流体压控制装置包括:第1阀组,其形成有与第1泵连接的第1泵口、与第2泵连接的第2泵口;第2阀组,其组装有用于对由所述第1泵排出的工作流体进行卸荷的第1卸荷阀、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浦明夫
申请(专利权)人:KYB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