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6591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包括可移动支撑架以及固定在可移动支撑架顶部的悬臂梁,所述悬臂梁的两侧通过吊环分别安装有倒链,倒链上具有用于连接并起吊模板的钢丝绳;所述可移动支撑架的底部安装有能够固定可移动支撑架当前位置的固定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在施工中,能够快速实现模板及操作系统的装配,适用于狭小工作面作业,减少了大型起重设备的应用,避免了大型起重设备对基坑边坡的威胁,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
本技术涉及道路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
技术介绍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地下预埋管线较多而道路宽度有限,同时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路基下方原状土层扰动,通常地下管沟的沟槽开挖较狭窄,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加大,地下电力管沟内各种线路负荷不断增加,现浇混凝土墙身替代砖砌体墙身电力管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混凝土墙身施工质量,大型钢模板应用率也大大提高。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基坑边坡安全,要求起重设备必须与基坑边沿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对起重设备的起重能力要求相应提高,同时施工成本也大幅度上升。在市政道路建设中,雨污水等输水管道都采用圆形通道,为保护电力、热力、油气地下管道所修建的管沟多采用矩形结构,这些矩形构造物基础均为水泥混凝土,而墙身采用砖砌体或现浇混凝土结构。随着现代城市对市容以及城市地上空间利用要求的不断提升,城市道路两侧密如蛛网的电力、通信等各类线路均要求埋入地下,这样原来功能单一的电力管沟内就要增加铺设通信、通讯等线路设施,势必会增加管沟墙体的负荷,为满足这些荷载要求,现行地下管沟则以水泥混凝土墙身为主。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各种管道较多,而道路宽度有限,同时为了尽量少的扰动原土体结构和减少回填量,预留地下管沟墙身外侧的作业空间狭窄,这样墙身模板安装困难。使用木模板时,由于作业空间狭小,支撑加固难度大,容易出现漏浆、胀模等质量缺陷;若施工钢模板,重量大,需要在边沟安全距离外使用大型吊装设备辅助施工,模板安拆进度慢、作业安全风险加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在有限的作业空间内缩短模板安拆时间,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包括可移动支撑架以及固定在可移动支撑架顶部的悬臂梁,所述悬臂梁的两侧通过吊环分别安装有倒链,倒链上具有用于连接并起吊模板的钢丝绳;所述可移动支撑架的底部安装有能够固定可移动支撑架当前位置的固定支架。所述可移动支撑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基础节、标准节和顶节,所述基础节、标准节和顶节均采用钢管焊接而成的三角形结构;基础节底部安装行走轮。所述的基础节与标准节的立杆高度为1m,顶节的立杆高度为0.5m;所述顶节的顶部焊接钢板作为悬臂梁的连接平台。所述的基础节、标准节和顶节之间通过接头钢管进行插入式连接。所述的悬臂梁采用20a工字钢,20a工字钢通过螺栓与顶节的顶部连接。悬臂梁两侧对应于混凝土墙身的位置焊接吊环,吊环采用U型吊环。所述可移动支撑架的底部与固定支架之间通过插销及套筒配合安装。所述的固定支架采用对称设置在可移动支撑架两侧的三角形结构支架,三角形结构支架的外侧固定连接能够实现顶紧固定的丝杠。本技术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清理工作面;2)测放模板的安装位置线;3)将可移动支撑架安放在管沟基础上,张开固定支架,确保可移动支撑架稳定;将装有钢丝绳的倒链挂在吊环上,钢丝绳与模板连接;4)模板固定完成后进行试吊验收;5)分施工流水段落完成模板安装并加固稳定,然后实施墙身的混凝土浇筑;6)待混凝土强度满足拆模条件后,拆除模板以及操作系统。所述可移动支撑架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基础节、标准节和顶节;所述的步骤3)首先将带有行走轮的基础节安放在管沟基础上,基础节的四角通过插销分别装好固定支架,张开固定支架,确保可移动支撑架稳定;然后在基础节的顶部安装标准节,根据墙身高度确定所需标准节的数量,标准节与基础节通过接头钢管进行插入式连接;最后在标准节顶部安装顶节,顶节与标准节之间通过接头钢管进行插入式连接,悬臂梁通过螺栓安装在顶节顶部的焊接钢板上;所述步骤6)拆除操作系统时,拆卸顺序与步骤3)相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施工完成的混凝土管沟基础平面上,利用可移动支撑架的行走功能,在管沟内将模板运送至混凝土墙身所需要的施工位置,再使用倒链协助模板安装人员调整模板高度,完成模板安装和加固工作。完成墙身混凝土浇筑且养护到位后,最后使用本技术协助模板工拆除模板并运往下一个工作面。本技术能够在有限的作业面内,使模板安装位置准确,缩短模板安拆时间,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操作系统的正视图;图2本技术操作系统的侧视图;图3本技术操作系统的顶节示意图;图4本技术操作系统的标准节示意图;图5本技术操作系统的顶节俯视图;图6本技术操作系统的俯视图;图7本技术施工方法的整体流程图;附图中:1-可移动支撑架;2-基础节;3-标准节;4-顶节;5-悬臂梁;6-吊环;7-钢板;8-倒链;9-钢丝绳;10-模板;11-固定支架;12-行走轮;13-丝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见图1-6,本技术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包括可移动支撑架1以及固定在可移动支撑架1顶部的悬臂梁5,可移动支撑架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基础节2、标准节3和顶节4,基础节2、标准节3和顶节4均采用钢管焊接而成的三角形结构,基础节2、标准节3和顶节4之间通过接头钢管进行插入式连接,基础节2底部安装行走轮12。悬臂梁5采用20a工字钢,20a工字钢通过螺栓与顶节4的顶部连接。悬臂梁5两侧对应于混凝土墙身的位置焊接吊环6,吊环6采用U型吊环,悬臂梁5的两侧通过吊环6分别安装倒链8,倒链8上具有用于连接并起吊模板10的钢丝绳9;可移动支撑架1的底部安装有能够固定可移动支撑架1当前位置的固定支架11,固定支架11采用对称设置在可移动支撑架1两侧的三角形结构支架,三角形结构支架的外侧固定连接能够实现顶紧固定的丝杠13。在可移动支撑架1的底部与固定支架11之间通过插销及套筒配合安装。顶节4的顶部焊接钢板7作为悬臂梁5的连接平台。接头钢管为焊接固定的较小型号短钢管,基础节2与标准节3之间的短钢管一半插入到基础节2的立杆顶部,一半预留出来与标准节3的立管下部进行插入式连接,标准节3与顶节4之间的短钢管一半插入到标准节3的立杆顶部,一半预留出来与另一标准节3或顶节4的立管下部进行插入式连接,标准节3的数量可以根据管沟墙身高度增加或减少,以满足需要为宜。参见图7,本技术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的施工方法具体如下:1.工程概况某市政道路,道路长度为401.321m,规划红线宽度为50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雨水、污水沟槽、电力管沟槽底部为较厚的夹砂层,透水性好。电力管沟基础、墙身为现浇混凝土结构,矩形截面,顶板为预制盖板,基础宽2200mm,墙身厚200mm,墙体高度1500mm,墙内侧距离1800mm,管道两侧留500mm工作面,工作面狭窄。原地面标高:390.3m,管沟深度2.7m,坡度0.3%;沟槽上部为湿陷性黄土,下部为砂土层。2.工程地质情况:工程所处地貌为沣河一级阶地,沿线场地地形开阔,地势比较平缓,总体呈南高北低形势。地质层由耕(表)土(Q4pd)、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积(Q4al)黄土状土、粉质粘土、砂土、细砂土、粉质砂土等组成。3.施工准备:本工程地下电力管沟为钢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支撑架(1)以及固定在可移动支撑架(1)顶部的悬臂梁(5),所述悬臂梁(5)的两侧通过吊环(6)分别安装有倒链(8),倒链(8)上具有用于连接并起吊模板(10)的钢丝绳(9);所述可移动支撑架(1)的底部安装有能够固定可移动支撑架(1)当前位置的固定支架(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支撑架(1)以及固定在可移动支撑架(1)顶部的悬臂梁(5),所述悬臂梁(5)的两侧通过吊环(6)分别安装有倒链(8),倒链(8)上具有用于连接并起吊模板(10)的钢丝绳(9);所述可移动支撑架(1)的底部安装有能够固定可移动支撑架(1)当前位置的固定支架(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支撑架(1)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基础节(2)、标准节(3)和顶节(4),所述基础节(2)、标准节(3)和顶节(4)均采用钢管焊接而成的三角形结构;基础节(2)底部安装行走轮(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可移动装配式模板安拆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节(2)与标准节(3)的立杆高度为1m,顶节(4)的立杆高度为0.5m;所述顶节(4)的顶部焊接钢板(7)作为悬臂梁(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东兵黄国涛张飞强刘翔王宝生任国钊王之强杨芳种涛刘振兴黄绍模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