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81388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6 17: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工艺,包括设于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排桩,排桩的顶部设有冠梁,冠梁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护马镫;在第一支护状态时,排桩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反压土体,基坑底部非反压土体区域设有结构底板,结构底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护马镫;在第二支护状态时,第一支护马镫与第二支护马镫之间连接有第一斜撑;在第三支护状态时,基坑底部整个区域设有结构底板,排桩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结构侧墙,结构侧墙上靠近中部位置设有第三支护马镫,结构底板上设靠近结构侧墙的位置设有第四支护马镫,第三支护马镫与第四支护马镫之间连接有第二斜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支护存在工作空间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基坑支护,具体涉及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工艺


技术介绍

1、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周边环境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市区基坑工程的施工,往往面临既有地铁等构筑物,导致作业空间受限,若采用常规支护方式,例如桩锚支护、复合土钉墙等支护形式,往往会突破工程施工红线,侵入临近构筑物结构。

2、为了保证临近构筑物的安全,内支撑这种支护形式的应用和研究飞速发展,内支撑支护形式具有支撑效果好、对临近构筑物影响小以及不突破施工红线等优势。但传统的内支撑支护形式一般为水平支撑或两道或多道斜撑共同支护的形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存在工作空间较少的问题,具体而言,传统支护形式的作业面内,支撑和格构柱纵横交错,往往给大型机械的施工造成一定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工艺,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支护存在工作空间小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3、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设于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排桩,所述排桩的顶部设有冠梁,所述冠梁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护马镫;

4、在第一支护状态时,所述排桩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反压土体,基坑底部非反压土体区域设有结构底板,所述结构底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护马镫;

5、在第二支护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护马镫与所述第二支护马镫之间连接有第一斜撑;

6、在第三支护状态时,基坑底部整个区域设有结构底板,所述排桩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结构侧墙,所述结构侧墙上靠近中部位置设有第三支护马镫,所述结构底板上设靠近所述结构侧墙的位置设有第四支护马镫,所述第三支护马镫与所述第四支护马镫之间连接有第二斜撑。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撑和所述第二斜撑均采用钢斜撑。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撑和所述第二斜撑为拼接式钢斜撑。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撑和所述第二斜撑的一端设有活络头。

10、进一步地,所述反压土体为基坑开挖时的预留土体,且呈顶小底大状分布。

11、进一步地,所述冠梁与所述第一支护马镫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12、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底板与所述第二支护马镫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13、进一步地,所述结构侧墙与所述第三支护马镫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14、进一步地,所述结构底板与所述第四支护马镫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15、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包括:

16、在临近既有构筑物侧施工排桩,在所述排桩的顶部施工冠梁,在所述冠梁朝向基坑的一侧施工第一支护马镫;

17、进行基坑开挖并在所述排桩朝向基坑的一侧预留反压土体,形成第一支护状态,在基坑底部非反压土体区域施工结构底板,在所述结构底板上施工第二支护马镫;

18、在所述第一支护马镫与所述第二支护马镫之间安装第一斜撑,去除预留的所述反压土体,形成第二支护状态;

19、在基坑底部去除所述反压土体的区域施工结构底板,在所述排桩朝向基坑的一侧施工结构侧墙,在所述结构侧墙上靠近中部位置施工第三支护马镫,在所述结构底板上设靠近所述结构侧墙的位置施工第四支护马镫,在所述第三支护马镫与所述第四支护马镫之间安装第二斜撑,拆除所述第一斜撑,形成第三支护状态。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首先采用第一支护状态进行支护,即利用反压土体实现对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无需其它复杂且会影响基坑施工作业的支护结构,可快速的在非反压土体区域进行正常的施工作业,施工结构底板,在结构底板上施工第二支护马镫,施工基坑内建筑主体结构。当非反压土体区域施工作业基本完成时,采用第二支护状态进行支护,即利用第一斜撑、冠梁上的第一支护马镫以及结构底板上的第二支护马镫共同配合实现对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将反压土体进行挖除,用第一斜撑替换掉第一支护状态时的反压土体,在该支撑状态下,基坑内没有支撑和格构柱纵横交错现象,便于在反压土体区域进行施工作业,在反压土体区域施工结构底板,在排桩朝向基坑的一侧施工结构侧墙,在结构侧墙上靠近中部位置施工第三支护马镫,在结构底板上设靠近结构侧墙的位置施工第四支护马镫。当反压土体区域施工作业基本完成时,采用第三支护状态进行支护,即利用第二斜撑、结构侧墙及结构侧墙上的第三支护马镫以及结构底板上的第四支护马镫共同配合支撑,替换掉第一斜撑后,基坑内没有支撑和格构柱纵横交错现象,便于进行第一斜撑所占用空间的施工作业。综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支护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支护存在工作空间小的问题。

22、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排桩(1),所述排桩(1)的顶部设有冠梁(2),所述冠梁(2)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护马镫(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7)和所述第二斜撑(10)均采用钢斜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7)和所述第二斜撑(10)为拼接式钢斜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7)和所述第二斜撑(10)的一端设有活络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压土体(4)为基坑开挖时的预留土体,且呈顶小底大状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冠梁(2)与所述第一支护马镫(3)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底板(5)与所述第二支护马镫(6)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侧墙(12)与所述第三支护马镫(8)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底板(5)与所述第四支护马镫(9)为钢筋混凝土浇筑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排桩(1),所述排桩(1)的顶部设有冠梁(2),所述冠梁(2)朝向基坑的一侧设有第一支护马镫(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7)和所述第二斜撑(10)均采用钢斜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7)和所述第二斜撑(10)为拼接式钢斜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撑(7)和所述第二斜撑(10)的一端设有活络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临近既有构筑物侧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压土体(4)为基坑开挖时的预留土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林冯生智鲁前程窦智航李伟杰赵文英庞肖飞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