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6590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包括移动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夹层墙体、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移动门位于整个墙体外侧,用于保护内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背靠夹层墙体,夹层墙体上设置防火门,避难舱内人员可通过防火门进入后层物资储备舱;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是由单个舱室拼装起来的,其中心部位设置若干个蜂巢状人员避难舱,其外围设置有氧气供应系统舱、空气净化系统舱、内部消防系统舱、配电系统舱,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中各个舱室通过舱内爬梯串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强度高、连接紧凑,双层蜂巢救生体系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做到快速安置人员,并起到临时避难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
本技术涉及救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
技术介绍
近几年地下结构在我国发展迅速,众多的地铁、地下综合体相继建成,而地下结构的防火问题却一直是地下结构难以克服的困难。当火灾发生时产生的烟、热不易排除,积聚的热量会使地下结构内的空气温度迅速升高,较早地出现全面燃烧现象。室内温度迅速升高,火灾房间空气的体积急剧膨胀,烟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迅速增高,加上地下结构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少,人们要脱离危险区域更加困难。这些情况对地下结构火灾发生时的救援带来了很大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可以使地下结构发生火灾时内部人员由躲避的空间,并且集中躲避对人员搜救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包括移动门(1)、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夹层墙体(3)、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防火门(6)、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舱内爬梯(11);所述移动门(1)位于整个墙体外侧,用于保护内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背靠夹层墙体(3),夹层墙体(3)上开门洞设置防火门(6),避难舱内人员可通过防火门(6)进入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是由单个舱室拼装起来的,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心部位设置若干个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外围设置有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各个舱室通过舱内爬梯(11)串通。进一步地,所述移动门(1)优先采用推拉开门方式,选取兼具抗爆性能、抗冲击性能的防火门。进一步地,所述夹层墙体(3)的结构优先设计为中间层为轻质抗裂混凝土,由中间层向外依次为:高聚物涂层、无机胶MOC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板、防火涂料。进一步地,所述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的结构与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的结构相同,用于作为救生物资的储备空间。进一步地,所述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均优先选择四层结构,由外至内依次为防火层、保温隔热外层、钢板、保温隔热内层。进一步地,所述防火层材料优先选用薄形钢结构石墨烯防火涂料,保温隔热层优先选用超细玻璃棉,钢板优先选用HY-80钢板。进一步地,所述舱内爬梯(11)优先选用表面涂有防火涂料的高强度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结构强度高、连接紧凑,双层蜂巢救生体系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做到快速安置人员,并起到临时避难的作用,配套的救生设备及储存的救生物资给火灾中的救援工作提供了充足时间,能够有效的减少地下结构发生火灾时的人员伤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的侧视图。图2为图1中1-1剖面示意图。图中,1为移动门、2为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3为夹层墙体、4为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5为蜂巢状人员避难舱、6为防火门、7为氧气供应系统舱、8为空气净化系统舱、9为内部消防系统舱、10为配电系统舱、11为舱内爬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地下防火救生墙作为地下救生附属建筑,不作为主要承重构件,推拉式移动门1位于整个墙体外侧,保护内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背靠夹层墙体3,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的结构与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的结构相同,主要作为救生物资的储备空间使用。如图2所示,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是由单个舱室拼装起来的,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内层设置7个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外围设置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10舱,其余舱室均为设备备用舱;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各个舱室通过舱内爬梯11串通,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对应的夹层墙体3上设置有防火门6,避难舱内人员可通过防火门6进入后面的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门(1)、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夹层墙体(3)、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防火门(6)、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舱内爬梯(11);所述移动门(1)位于整个墙体外侧,用于保护内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背靠夹层墙体(3),夹层墙体(3)上开门洞设置防火门(6),避难舱内人员可通过防火门(6)进入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是由单个舱室拼装起来的,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心部位设置若干个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外围设置有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各个舱室通过舱内爬梯(11)串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门(1)、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夹层墙体(3)、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防火门(6)、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舱内爬梯(11);所述移动门(1)位于整个墙体外侧,用于保护内部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背靠夹层墙体(3),夹层墙体(3)上开门洞设置防火门(6),避难舱内人员可通过防火门(6)进入蜂巢状物资储备舱群(4);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是由单个舱室拼装起来的,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心部位设置若干个蜂巢状人员避难舱(5),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外围设置有氧气供应系统舱(7)、空气净化系统舱(8)、内部消防系统舱(9)、配电系统舱(10),蜂巢状人员避难舱群(2)中各个舱室通过舱内爬梯(11)串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防火救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门(1)优先采用推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马向楠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