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及用于由车辆电池供电的电动车辆的防撞元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139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由车辆电池供电的电动车辆的防撞元件结构及一种电动车辆。防撞元件结构可位于车辆电池的角部附近,并且可将由车辆接收的能量引导远离车辆电池。防撞元件结构包括上部结构和“W”结构,该上部结构位于下部结构上方并且横向地偏离下部结构,该“W”结构介接在车辆电池与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包括耦接在一起以形成六边形孔隙的若干壳体。壳体以及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具体布置在发生碰撞时影响通过防撞元件结构的能量传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撞元件结构能够减少由车辆碰撞引起的对车辆电池的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车辆及用于由车辆电池供电的电动车辆的防撞元件结构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9月7日提交的标题为“电动车辆部件(ELECTRICVEHICLECOMPONENTS)”的美国临时申请No.62/384,298的优先权,该申请出于所有目的特此以引用方式全部并入本文。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防撞元件及电动车辆。
技术介绍
车辆制造商为车辆增加了许多新的结构特征,以提高安全性和/或改善性能。这些结构特征中的许多结构特征同样适用于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和非电动车辆,而其它结构特征则更为重视车辆电动机类型,诸如增加厚度以保护车辆的具体区域上的电动汽车电池的车辆底板。提高安全性或改善性能而不显著地牺牲其他方面的结构改进仍然是车辆制造商的重要目标。电动车辆正成为具有内燃机的传统车辆的越来越可行的替代方案。电动车辆可在其紧凑性、设计简单性以及取决于最初生成车辆中使用的电力的方式而潜在地更具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全球的石油储量日益枯竭,使用可再生能源代替汽油在向汽车提供动力的前景上有明显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公开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辆。电动车辆可包括用于对电动车辆供电的车辆电池。车辆电池可包括电池顶表面和电池侧表面。电池顶表面和电池侧表面可沿着车辆电池的电池角部形成一定角度。电动车辆可包括防撞元件结构。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具有第一上部壳体的上部结构,该第一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一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第一上部壳体与第一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组孔隙。上部结构可垂直地耦接在电池顶表面上方。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具有第二上部壳体的下部结构,该第二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二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第二上部壳体与第二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组孔隙。下部结构可横向地耦接至电池侧表面的侧面并且垂直地耦接在上部结构下方。第一组孔隙中的每一个孔隙和第二组孔隙中的每一个孔隙可为六边形。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横向地耦接至第一组孔隙的侧面的第一组盖,和横向地耦接至第二组孔隙的侧面的第二组盖。在某些实施例中,上部结构可为垂直对称的,使得第一上部壳体和第一下部壳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在某些实施例中,下部结构可为垂直对称的,使得第二上部壳体和第二下部壳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上部壳体、第一下部壳体、第二上部壳体和第二下部壳体中的每一个壳体可包括串联耦接的多个平坦表面。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上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可直接垂直地耦接在第一下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上方。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上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可直接垂直地耦接在第二下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上方。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W”结构。“W”结构可包括第一侧面,其大致是垂直的并且横向地耦接至上部结构的侧面。“W”结构可包括第二侧面,其大致是水平的并且垂直地耦接在上部结构下方并且垂直地耦接在电池顶表面上方。“W”结构可包括第三侧面,其大致是垂直的并且横向耦接至电池侧表面的侧面并且横向地耦接至下部结构的侧面。“W”结构可包括第四侧面,其大致是水平的并且垂直地耦接在下部结构下方。在某些实施例中,“W”结构的第三侧面与电池侧表面之间可存在至少5mm的间隙。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撞元件结构是由碳纤维制成。在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由车辆电池供电的电动车辆的防撞元件结构。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具有第一上部壳体的上部结构,该第一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一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第一上部壳体与第一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组孔隙。上部结构可垂直地耦接在电池顶表面上方。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具有第二上部壳体的下部结构,该第二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二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第二上部壳体与第二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组孔隙。下部结构可横向地耦接至电池侧表面的侧面并且垂直地耦接在上部结构下方。电池顶表面和电池侧表面可沿着车辆电池的电池角部形成一定角度。第一组孔隙中的每一个孔隙和第二组孔隙中的每一个孔隙可为六边形。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横向地耦接至第一组孔隙的侧面的第一组盖,和横向地耦接至第二组孔隙的侧面的第二组盖。在某些实施例中,上部结构可为垂直对称的,使得第一上部壳体和第一下部壳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在某些实施例中,下部结构可为垂直对称的,使得第二上部壳体和第二下部壳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上部壳体、第一下部壳体、第二上部壳体和第二下部壳体中的每一个壳体可包括串联耦接的多个平坦表面。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上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可直接垂直地耦接在第一下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上方。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上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可直接垂直地耦接在第二下部壳体的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上方。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撞元件结构可包括“W”结构。“W”结构可包括第一侧面,其大致是垂直的并且横向地耦接至上部结构的侧面。“W”结构可包括第二侧面,其大致是水平的并且垂直地耦接在上部结构下方并且垂直地耦接在电池顶表面上方。“W”结构可包括第三侧面,其大致是垂直的并且横向耦接至电池侧表面的侧面并且横向地耦接至下部结构的侧面。“W”结构可包括第四侧面,其大致是水平的并且垂直地耦接在下部结构下方。在某些实施例中,“W”结构的第三侧面与电池侧表面之间可存在至少5mm的间隙。在某些实施例中,防撞元件结构是由碳纤维制成。附图说明被包括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的附图被引入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说明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与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没有尝试比对本申请以及对其中可实践本申请的多种方式的基本理解所需更详细地示出本申请的结构细节。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通用运输设备。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电池和防撞元件结构的立体图。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撞元件结构的立体图。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防撞元件结构的立体图。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电池和防撞元件结构的立体图。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电池和防撞元件结构的前视图。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撞元件结构的电动车辆的模拟结果。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接收与车辆碰撞相关的冲击力的方法。在附图中,相似部件和/或特征可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可通过在附图标记后缀有字母以区分相似部件和/或特征来区分相同类型的各种部件。如果在说明书中仅使用第一附图标记标签,那么该描述适用于具有相同第一附图标记标签的相似部件和/或特征中的任何一个,而与字母后缀无关。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位于电动车辆中用于减轻车辆碰撞的影响的结构。具体地,该结构可位于车辆电池附近以减少对车辆电池的损坏。这种结构在本文可被称为防撞元件结构。防撞元件结构的安全优势包括但不限于:(1)增加车辆电池的保护和调节,以及(2)提高起因于车辆前部、侧面或倾斜冲击的能量/力至车身结构的传递和吸收效率,从而减轻施加于车辆电池的潜在冲击。在电动车辆中,因为电池的损坏可能导致车辆内出现爆炸和起火,对电池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电池在电动车辆内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车辆及用于由车辆电池供电的电动车辆的防撞元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电池,其用于向所述电动车辆供电,所述车辆电池包括电池顶表面和电池侧表面,所述电池顶表面和所述电池侧表面沿着所述车辆电池的电池角部形成一定角度;以及防撞元件结构,其包括:上部结构,其包括第一上部壳体,所述第一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一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所述第一上部壳体与所述第一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组孔隙,其中所述上部结构垂直地耦接在所述电池顶表面上方;以及下部结构,其包括第二上部壳体,所述第二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二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所述第二上部壳体与所述第二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组孔隙,其中所述下部结构横向地耦接至所述电池侧表面的侧面并且垂直地耦接在所述上部结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9.07 US 62/384,298;2017.08.30 US 15/690,8541.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电池,其用于向所述电动车辆供电,所述车辆电池包括电池顶表面和电池侧表面,所述电池顶表面和所述电池侧表面沿着所述车辆电池的电池角部形成一定角度;以及防撞元件结构,其包括:上部结构,其包括第一上部壳体,所述第一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一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所述第一上部壳体与所述第一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一组孔隙,其中所述上部结构垂直地耦接在所述电池顶表面上方;以及下部结构,其包括第二上部壳体,所述第二上部壳体垂直地耦接在第二下部壳体上方,使得在所述第二上部壳体与所述第二下部壳体之间形成第二组孔隙,其中所述下部结构横向地耦接至所述电池侧表面的侧面并且垂直地耦接在所述上部结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组孔隙中的每一个孔隙和所述第二组孔隙中的每一个孔隙为六边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防撞元件结构进一步包括横向地耦接至所述第一组孔隙的所述侧面的第一组盖,以及横向地耦接至所述第二组孔隙的所述侧面的第二组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部结构是垂直对称的,使得所述第一上部壳体和所述第一下部壳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且其中所述下部结构是垂直对称的,使得所述第二上部壳体和所述第二下部壳体的形状和尺寸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上部壳体、第一下部壳体、第二上部壳体和第二下部壳体中的每一个壳体包括串联耦接的多个平坦表面;所述第一上部壳体的所述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直接垂直地耦接在所述第一下部壳体的所述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上方;并且所述第二上部壳体的所述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直接垂直地耦接在所述第二下部壳体的所述多个平坦表面中的至少两个平坦表面上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防撞元件结构进一步包括“W”结构,所述“W”结构包括:第一侧面,其大致是垂直的并且横向地耦接至所述上部结构的侧面;第二侧面,其大致是水平的并且垂直地耦接在所述上部结构下方并且垂直地耦接在所述电池顶表面上方;第三侧面,其大致是垂直的并且横向耦接至所述电池侧表面的所述侧面并且横向地耦接至所述下部结构的侧面;以及第四侧面,其大致是水平的并且垂直地耦接在所述下部结构下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W”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延斯·迈尔迈克·维勒
申请(专利权)人:昶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