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上车身稳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79279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3:20
提供了一些系统和方法,用于使汽车的前上车身变得稳定。一些实施例在电动汽车或其他电动车辆的背景下操作。例如,汽车的前车身可包括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它们分别与右前悬架组件和左前悬架组件连接。前车身还可包括气室,其中气室可包括位于车辆仪表板后方的大面板。稳定组件可包括将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连接在一起的横轨,从而使得跨左前悬架组件和右前悬架组件的侧向振动和/或其他方向的振动变得稳定。稳定组件还可包括将两个前部轮舱与气室连接的气室连接轨,从而改善上部气室的刚度并改善正面撞击防撞性能。

Stability Structure of Front Up Body of Automobile

Some systems and methods are provided to stabilize the front bodywork of the car. Some embodiments operate in the context of an electric vehicle or other electric vehicle. For example, the front body of a car may include a right front wheel compartment and a left front wheel compartment, which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right front suspension component and the left front suspension component. The front body may also include a gas chamber, which may include a large panel located behind the vehicle dashboard. The stabilization component may include a cross rail connecting the right front cabin and the left front cabin, thereby stabilizing lateral and/or other vibration across the left front suspension component and the right front suspension component. The stabilization component can also include a connecting rail connecting the two front cabins to the air chamber, thereby improv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upper air chamber and improving the frontal impact and anti-collision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上车身稳定结构
实施例总体上涉及车身结构,更具体地说,是涉及用于电动汽车和/或其他车辆的前上车身稳定结构。专利技术背景相较于具有内燃机的传统汽车,电动车辆越来越多地成为传统汽车的可行替代品。基于汽车最初产生电力的使用方式,电动汽车在其紧凑空间、简约设计以及潜在环保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随着全球石油储量日益枯竭,在汽车领域使用可再生能源取代汽油具有明显的前景优势。汽车制造商不断提出新的汽车结构特征以改善汽车的安全性和/或性能。其中,提出的许多结构特征也同样适用于电动、混合动力和非电动车辆,而其他结构特征则更适用于特定类型的车辆。例如,对于前车身装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用于改善汽车性能、安全性和/或其他特性的某些结构也可能必须与发动机的空间、重量和其他特性相适应。对于电动车辆,可以不同方式设计相应的结构。例如,不用汽油发动机,就得安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和电动机。
技术实现思路
此外,实施例还提供用于稳定汽车前上车身的系统和方法。一些实施例在电动汽车或其他电动车辆的背景下操作。例如,汽车的前车身可以包括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所述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分别与右前悬架组件和左前悬架组件连接。前车身还可包括气室,而气室又可包括位于车辆仪表板后方的大面板。稳定组件可包括将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连接在一起的横轨,从而使得跨左前悬架组件和右前悬架组件的侧向振动和/或其他方向的振动变得稳定。稳定组件还可以包括气室连接轨以将两个前轮舱连接至气室,从而改善上部气室的刚度并改善正面撞击的防撞性能。其中一组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车身,该车身具有前车身、后车身以及位于前车身的后方和后车身前方的乘客室。所述车身包括:与右前悬架组件连接的右前轮舱;与左前悬架组件连接的左前轮舱;跨穿过前车身横向延伸、位于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后方以及位于乘客室前方的气室面板;以及稳定组件。其中稳定组件包括:与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连接的横轨,以在右前悬架组件和左前悬架组件之间传递载荷;与右前轮舱、左前轮舱和气室面板连接的气室连接轨,用于在气室面板、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之间传递负载。在另一组实施例中,展示了用于车身结构的稳定组件。这一稳定组件包括横轨和气室连接轨。其中横轨包括:第一个附接结构,其与车身结构的右前轮舱连接;第二个附接结构,其与车身结构的左前轮舱连接;第一个轨道构件,其在第一个附接结构和第二个附接结构之间延伸,以在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之间传递载荷。气室连接轨包括:第三个附接结构,其与右前轮舱连接;第四个附接结构,其与左前轮舱连接;第五个附接结构,其与车身结构的气室面板连接;第二个轨道构件,其经由第五个附接结构在第三个附接结构和第四个附接结构之间延伸,以在气室面板、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之间传递载荷。在另一组实施例中,展示了一种用于实现车身结构稳定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第一个连接位置处将横轨与车身结构的右前轮舱连接;在第二个连接位置处将横轨与车身结构的左前轮舱连接;大致在第三个连接位置处连接气室连接轨与车身结构的右前轮舱;在第四个连接位置处连接气室连接轨与车身结构的左前轮舱;并且将气室连接轨与车身结构的气室面板的上导轨连接,从而使横轨在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之间传递瞬态载荷,而气室连接轨则在气室面板、右前轮舱和左前轮舱之间传递瞬态载荷。附图简述通过参照下面的附图可以对各实施例的性质和优势有进一步的理解。在附图中,类似组件或特征的附图标记可能相同。此外,可通过在附图标记跟随折线和区分类似组件的第二个附图标记来区分同一类型的各个组件。若说明书中仅使用第一个附图标记,则该描述适用于具有第一个附图标记的相同的任何一个类似组件,不管第二个附图标记为何。图1是作为各实施例的背景的概括表示的车辆;图2为基于各实施例的示例性车身的结构细节;图3为基于各实施例的图示部分车体结构环境中图示稳定组件的一部分的结构细节;图4为图示前车身结构环境的前视图,用以展示本文所述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图5为基于各实施例的局部前车身结构环境,包括图示气室连接轨的近视图;图6为基于各实施例的另一部分前车身结构环境,用以说明某些负载经由图示稳定组件的传递情况;和图7为车身结构的图示稳定方法的流程图。专利技术详情为满足法定要求,在这里详细地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主题事项,但这种描述不一定意图对权利要求的范围构成限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事项也可通过其他方式予以体现,可包含不同要素或步骤,亦可与其他现有或未来技术相结合。除非明确说明各个步骤或要素安排的顺序,否则这种描述不应当被解释成暗示多个不同步骤或要素之间存在任何特定顺序或安排。图1为作为各实施例的背景的概括表示的车辆100。车辆100可包括任何适当类型的车辆,如轿车、公共汽车、火车、卡车或有轨电车;任何类型的船舶,如轮船、舰船、驳船、渡轮或任何类型的船只;任何类型的飞行器,如飞机、直升机或宇宙飞船;或任何其他运输设备。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00为电动汽车。而在其他实施例中,车辆100可以由除电之外的任何适当燃料供电,且/或车辆100可以由多种类型的燃料的混合(如电和汽油)提供动力。车辆100的实施例可以由人类驾驶员、自动驾驶系统(如无人驾驶系统)和/或人类驾驶员与自动辅助系统的组合来进行驾驶。车辆100的一些实施方式包括体积可容纳一名或多名乘客154的舱室150(在本文中也称为“乘客室”等)。如本文所述,从广义上来看,“乘客”154一词包括车辆100的任何乘员,包括驾驶员或非驾驶乘员。在包括驾驶员的车辆100的实施方式中,车辆100可包括舱室150中的一个或多个方向盘152和/或任何其他合适的控制接口。如图所示,可安排一名或多名乘客154以占据舱室150中的相应位置。例如,其中一名乘客154a可以是通过方向盘152控制车辆100移动或航行的驾驶员,而其他乘客154b-154d则作为车辆100的非驾驶乘员。为更为清楚地加以说明,图1还提供了方向环境。如图所示,在假定车辆正常向前移动的情况下,在本文中根据车辆100的俯视透视图示出了前方、后方、左侧和右侧的相对位置。同样地,参考车辆100中的前后位置限定纵向方向;并参照车辆100中的左右位置限定侧向方向。例如,在车辆100中侧向延伸的部件在本文中指的是在右侧和左侧之间延伸并跨过车辆100的一部分或跨过全部车辆的部件。一般说来,车辆100包括至少部分被车辆底盘覆盖的结构体,以及安装在车身和/或底盘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大量部件。车身通常包括各种内部结构,这些结构为车辆100提供强度、稳定性和其他这类特性,并为部件提供支撑,所述部件例如是发动机和/或电动机、电池和/或燃料箱、悬架、变速器、车轴、座椅,车门等。车辆底盘通常包括各种外部结构,这些外部结构为车辆100提供空气动力、美观性和其他这类特性。本文所述的系统和方法总体上都涉及对车辆结构体的改进。车身设计可能涉及各种考虑因素和目标之间的诸多权衡,包括重量、强度、稳定性、舒适性、安全性等。例如,减轻车身重量可以有助于提高加速能力(pickup)和燃料效率,但同时也会减少牵引力和降低安全性。同样,加固车身有助于在转弯过程中增加汽车的稳定性并为车辆部件和乘员提供保护;但同时也可能会增加车体重量、减少加速能力、增加振动等。此外,车辆100的整体形状和尺寸、车辆100内安装哪些类型的部件等,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包括前车身、后车身以及设置在所述前车身之后和所述后车身之前的乘客室,所述车身包括:与右前悬架组件连接的右前轮舱;与左前悬架组件连接的左前轮舱;跨所述前车身侧向地延伸、位于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后方并位于所述乘客室前方的气室面板;和稳定组件,包括:与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连接的横轨,用于在所述右前悬架组件和所述左前悬架组件之间传递载荷;与所述右前轮舱、所述左前轮舱和所述气室面板连接的气室连接轨,用于在所述气室面板、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之间传递载荷。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11 US 62/556,759;2018.09.10 US 16/125,9091.一种车身,包括前车身、后车身以及设置在所述前车身之后和所述后车身之前的乘客室,所述车身包括:与右前悬架组件连接的右前轮舱;与左前悬架组件连接的左前轮舱;跨所述前车身侧向地延伸、位于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后方并位于所述乘客室前方的气室面板;和稳定组件,包括:与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连接的横轨,用于在所述右前悬架组件和所述左前悬架组件之间传递载荷;与所述右前轮舱、所述左前轮舱和所述气室面板连接的气室连接轨,用于在所述气室面板、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之间传递载荷。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气室连接轨包括沿着所述气室面板和所述右前轮舱之间的第一矢量线性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所述气室面板和所述左前轮舱之间的第二矢量线性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和第二矢量由此形成角度;和所述横轨从右前轮舱线性延伸到所述左前轮舱,由此所述气室连接轨和所述横轨在所述气室面板、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之间形成大致三角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由整体结构构件形成。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气室连接轨还包括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并沿着气室面板的上脊线性延伸,由此所述气室连接轨和所述横轨在所述气室面板、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之间形成大致梯形结构。5.如权利要求1的车身,其中:所述气室连接轨包括在所述气室面板和所述右前轮舱之间沿第一条弯曲路径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所述气室面板与所述左前轮舱之间沿第二条弯曲路径延伸的第二部分;和所述横轨从所述右前轮舱线性延伸到所述左前轮舱,由此所述气室连接轨和所述横轨在所述气室面板、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之间形成大致D形结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气室连接轨包括:将所述气室连接轨与所述气室面板上部连接的第一个附接结构;将所述气室连接轨与所述气室面板上部连接的第二个附接结构,所述第一个附接结构和所述第二个附接结构设置在所述气室面板的中心线的任一侧,所述中心线位于所述右前轮舱和所述左前轮舱之间的侧向中心处;将所述气室连接轨与所述右前轮舱连接的第三个附接结构;和将所述气室连接轨与所述左前轮舱连接的第四个附接结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右前轮舱在所述右前轮舱的连接区域与所述右前悬架组件连接;所述左前轮舱在所述左前轮舱的连接区域与所述左前悬架组件连接;所述第三个附接结构在所述右前轮舱的连接区域将所述气室连接轨与所述右前轮舱连接;和所述第四个附接结构在所述左前轮舱的连接区域将所述气室连接轨与所述左前轮舱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横轨包括:肋条,沿所述横轨的中心轴线沿第一个方向延伸并限定肋条平面;第一个附接结构,沿垂直于所述第一个方向的第二个方向沿所述肋条平面延伸穿过所述横轨,所述第一附接结构将所述横轨连接至所述右前轮舱。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横轨由第一个结构构件形成;和所述气室连接轨由第二个结构构件形成,所述第二个结构构件与所述第一个结构构件分离。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中:所述横轨连接在所述右前悬架组件的上支架和所述左前悬架组件的上支架之间,以限定上部负载路径;车身还包括前底板结构,所述前底板结构连接在所述右前悬架组件的下支架和所述左前悬架组件的下支架之间,以限定下部负载路径;所述右前悬架组件的右侧支柱连接在所述右前悬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玮
申请(专利权)人:昶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