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0277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设置有电路系统、加热系统及防冻轨道板主体,所述电路系统连接加热系统,加热系统连接防冻轨道板主体,在所述防冻轨道板主体内设置有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内设置有传热液主管道,传热液主管道上连接有多根支管,在支管的末端设置有斜管,在斜管的底端设置有液体回收管,所述传热液主管道与加热系统相连接,解决现有技术高寒或高海拔地区存在的轨道结冰问题,在现有的轨道板上设置由传热液主管道、支管、斜管等所组成的传热液系统,并结合加热系统和电路系统进行液体加热循环,从而达到轨道板保持非结冰状态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技术等领域,具体的说,是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
技术介绍
冬季,在中国秦岭以北以及青藏高原等地方往往会因为气温过低或者下雪而结冰,结冰不仅对于道路交通有严重影响,同时对轨道交通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为避免轨道结冰,影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解决轨道结冰问题已为轨道交通发展的一个科研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出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解决现有技术高寒或高海拔地区存在的轨道结冰问题,在现有的轨道板上设置由传热液主管道、支管、斜管等所组成的传热液系统,并结合加热系统和电路系统进行液体加热循环,从而达到轨道板保持非结冰状态的目的。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设置有电路系统、加热系统及防冻轨道板主体,所述电路系统连接加热系统,加热系统连接防冻轨道板主体,在所述防冻轨道板主体内设置有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内设置有传热液主管道,传热液主管道上连接有多根支管,在支管的末端设置有斜管,在斜管的底端设置有液体回收管,所述传热液主管道与加热系统相连接。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能够将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进行分别保护,并避免两者之间由于传热不均匀而影响整个防冻轨道板主体的使用寿命及强度,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上还设置有普通钢筋混凝土,且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之间设置有隔热垫;所述支管设置在普通钢筋混凝土内。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为有效增强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层面的强度,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内还设置有碳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方便液体往轨道板四周流动,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与传热液主管道相连的支管与传热液主管道之间呈0.05%的倾斜坡度。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方便液体流动,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斜管与连接的支管之间的倾斜坡度为5%。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加热系统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开关球、传热液加热系统,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通过弹簧与防冻轨道板主体的基座边缘相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下部连接开关球,开关球开关控制传热液加热系统,传热液加热系统的导热液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在钢轨下端传热孔上,在传热液加热系统的导热液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系统,且液体回收管与传热液加热系统的冷却液入口相连接。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第二温度传感系统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电源及传热液开关,第二温度传感器通过第二弹簧连接在导热液出口处,第二温度传感器下部设置有第二开关球,第二开关球连接控制第二开关片通断,第二开关片、电源及传热液开关构成通断回路,传热液开关控制导热液出口的通断。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导热液出口通过碳纤维增强塑料管连接到传热液主管道上。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导热液出口与到达防冻轨道板主体之间的碳纤维增强塑料管上包裹有保温材料。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传热液主管道、支管、斜管及液体回收管皆采用碳纤维增强塑料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高寒或高海拔地区存在的轨道结冰问题,在现有的轨道板上设置由传热液主管道、支管、斜管等所组成的传热液系统,并结合加热系统和电路系统进行液体加热循环,从而达到轨道板保持非结冰状态的目的。(2)本技术运用温度传感器对整个加热系统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在不影响轨道板原有强度的情况下解决了轨道以及轨道板可能会被冰冻以及冬季积雪等现象。(3)本技术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运用电路系统、碳纤维混凝土以及碳纤维增强塑料管解决了如今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存在的因气温过低以及积雪对轨道产生的冰冻等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断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加热系统闭合状态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第二温度传感系统简图。其中,1-碳纤维钢筋混凝土,2-液体回收管,3-钢轨下端传热孔,4-钢轨梁,5-传热液主管道,6-支管,7-碳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8-隔热垫,9-斜管,10-普通钢筋混凝土,a1—第二温度传感器,a2—传热液加热系统,a3—第二弹簧,a4—第二开关球,a5—第二开关片,a6—电源,a7—传热液开关,B1—基座边缘,B2—弹簧,B3—第一温度传感器,B4—开关球,B5—火线,B6—开关片,B7—零线,B8—冷却液入口,B9—第二温度传感系统,B10—导热液出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并且在本申请文件中,不涉及到软件的更改及保护,在使用时虽然会应用到软件(比如硬件语言等),但对所用的软件亦为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知晓的软件程序、硬件语言,即不存在软件方面的保护和更改。实施例1:本技术提出了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解决现有技术高寒或高海拔地区存在的轨道结冰问题,在现有的轨道板上设置由传热液主管道、支管、斜管等所组成的传热液系统,并结合加热系统和电路系统进行液体加热循环,从而达到轨道板保持非结冰状态的目的,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设置有电路系统、加热系统及防冻轨道板主体,所述电路系统连接加热系统,加热系统连接防冻轨道板主体,在所述防冻轨道板主体内设置有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内设置有传热液主管道5,传热液主管道5上连接有多根支管6,在支管6的末端设置有斜管9,在斜管9的底端设置有液体回收管2,所述传热液主管道5与加热系统相连接。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能够将碳纤维钢筋混凝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进行分别保护,并避免两者之间由于传热不均匀而影响整个防冻轨道板主体的使用寿命及强度,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上还设置有普通钢筋混凝土10,且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和普通钢筋混凝土10之间设置有隔热垫8;所述支管6设置在普通钢筋混凝土10内。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为有效增强碳纤维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层面的强度,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内还设置有碳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7。实施例4: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方便液体往轨道板四周流动,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与传热液主管道5相连的支管6与传热液主管道5之间呈0.05%的倾斜坡度。实施例5: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方便液体流动,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斜管9与连接的支管6之间的倾斜坡度为5%。实施例6: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特别采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

【技术保护点】
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电路系统、加热系统及防冻轨道板主体,所述电路系统连接加热系统,加热系统连接防冻轨道板主体,在所述防冻轨道板主体内设置有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内设置有传热液主管道(5),传热液主管道(5)上连接有多根支管(6),在支管(6)的末端设置有斜管(9),在斜管(9)的底端设置有液体回收管(2),所述传热液主管道(5)与加热系统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电路系统、加热系统及防冻轨道板主体,所述电路系统连接加热系统,加热系统连接防冻轨道板主体,在所述防冻轨道板主体内设置有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内设置有传热液主管道(5),传热液主管道(5)上连接有多根支管(6),在支管(6)的末端设置有斜管(9),在斜管(9)的底端设置有液体回收管(2),所述传热液主管道(5)与加热系统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上还设置有普通钢筋混凝土(10),且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和普通钢筋混凝土(10)之间设置有隔热垫(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碳纤维钢筋混凝土(1)内还设置有碳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与传热液主管道(5)相连的支管(6)与传热液主管道(5)之间呈0.05%的倾斜坡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9)与连接的支管(6)之间的倾斜坡度为5%。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碳纤维混凝土的防冻轨道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系统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B3)、开关球(B4)、传热液加热系统(a2),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B3)通过弹簧(B2)与防冻轨道板主体的基座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钢尹晓琴羊荣松彭笑川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