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8193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包括电池包装壳以及分布在电池包装壳底部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为腔体结构,散热壳体底部分别分布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水泵出水口相连,出水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散热器相连通,水泵进水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散热器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保证燃料电池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巧妙的将热量传递给海水,同时省去了传统散热器的散热风扇,克服了传统散热器体积大、耗能高、噪音大等的缺点,给船上的游客和工作人员提供更好地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
本技术属于燃料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直流电能的发电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把物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且燃料电池进行化学反应所需的物质是由外部不断补充的,只要供应燃料,就能源源不断地输出电能和热能。简而言之,燃料电池就是能量转换装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ExchangeMembraneFuelCell,PEMFC)是以氢气为燃料,以氧气为氧化剂的电化学发电装置。由于环境友好性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时最清洁和高效的新能源发电装置,被广泛应用在汽车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通过散热器将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电池温度控制在正常范围,而传统的散热器存在体积大、耗能高、噪音大等缺点,并且这些缺点会随着电池容量的增大而越发严重。而船上的空间有限,如果把传统的散热器应用在船上,不仅占用空间而且会使船上的游客体验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通过散热器合理巧妙的位置设计,克服了传统散热器体积大、耗能高、噪音大等的缺点,可以利用海水这一天然的低温热源,使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船体-海水依次传递。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包括电池包装壳以及分布在电池包装壳底部散热壳体,散热壳体为腔体结构,散热壳体底部分别分布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管通过第一连接管与水泵出水口相连,出水管通过第二连接管与散热器相连通,水泵进水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散热器相连通;所述散热器通过支撑座与船底相连,散热器与支撑座之间安装有导热定位片,散热器通过定位卡扣与支撑座相连,支撑座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导热支撑片;所述支撑座为矩形框体结构,支撑座前后侧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定位卡槽,支撑座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限位槽;导热定位片与支撑座顶端面接触相连,导热定位片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与第一限位槽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导热支撑片两端与第二限位槽进行过盈配合;散热器包括与第二连接管相连通的入口端以及与第三连接管相连通的出口端,入口端与出口端之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若干平行分布的直通管,相邻直通管之间通过过渡管相连通;定位卡扣包括拱形卡板,拱形卡板底部两端竖直连接有夹持侧板,夹持侧板中间设有与第一定位卡槽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卡槽,第二定位卡槽中安装有定位卡片,定位卡片穿过第二定位卡槽与第一定位卡槽进行过盈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支撑片两端与第一限位槽进行滑动配合,减少安装阻力。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卡片与第二定位卡槽之间为滑动配合,减少安装阻力。进一步地,所述导热定位片的厚度为3-5毫米,导热速度快。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支撑片顶部与直通管接触相连,起到良好的支撑与换热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在保证燃料电池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巧妙的将热量传递给海水,同时省去了传统散热器的散热风扇,克服了传统散热器体积大、耗能高、噪音大等的缺点,给船上的游客和工作人员提供更好地体验。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简化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散热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包括电池包装壳6以及分布在电池包装壳6底部散热壳体61,电池包装壳6内部放置有燃料电池电堆,散热壳体61为腔体结构,散热壳体61底部分别分布有进水管62和出水管63,进水管62通过第一连接管5与水泵3出水口相连,出水管63通过第二连接管4与散热器2相连通,水泵3进水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散热器2相连通;散热器2通过支撑座7与船底1相连,散热器2与支撑座7之间安装有导热定位片8,导热定位片8的厚度为3-5毫米,导热速度快,散热器2通过定位卡扣10与支撑座7相连,支撑座7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导热支撑片9;支撑座7为矩形框体结构,支撑座7前后侧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定位卡槽71,支撑座7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限位槽72;导热定位片8与支撑座7顶端面接触相连,导热定位片8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与第一限位槽72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81;导热支撑片9两端与第二限位槽81进行过盈配合,导热支撑片9两端与第一限位槽72进行滑动配合,减少安装阻力;散热器2包括与第二连接管4相连通的入口端21以及与第三连接管相连通的出口端22,入口端21与出口端22之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若干平行分布的直通管23,相邻直通管23之间通过过渡管24相连通,导热支撑片9顶部与直通管23接触相连,起到良好的支撑与换热作用;定位卡扣10包括拱形卡板101,拱形卡板101底部两端竖直连接有夹持侧板102,夹持侧板102中间设有与第一定位卡槽71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卡槽103,第二定位卡槽103中安装有定位卡片104,定位卡片104与第二定位卡槽103之间为滑动配合,减少安装阻力,定位卡片104穿过第二定位卡槽103与第一定位卡槽71进行过盈配合。如图1和图2所示,将换热器与船体之间的导热系数记为λ1,将热量在船体间传递时的导热系数记为λ2,将船体与海水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记为K,其中散热器与船体之间的传热特性计算公式如下:Q1=λ1A1ΔT1;船体内部的传热特性计算公式如下:Q2=λ2A2ΔT2;船体与海水之间的传热特性计算公式如下:Q3=KA3ΔT3,通过不同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不同散热模式下的散热量衡量该系统的可行性。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装壳(6)以及分布在电池包装壳(6)底部散热壳体(61),散热壳体(61)为腔体结构,散热壳体(61)底部分别分布有进水管(62)和出水管(63),进水管(62)通过第一连接管(5)与水泵(3)出水口相连,出水管(63)通过第二连接管(4)与散热器(2)相连通,水泵(3)进水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散热器(2)相连通;所述散热器(2)通过支撑座(7)与船底(1)相连,散热器(2)与支撑座(7)之间安装有导热定位片(8),散热器(2)通过定位卡扣(10)与支撑座(7)相连,支撑座(7)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导热支撑片(9);所述支撑座(7)为矩形框体结构,支撑座(7)前后侧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定位卡槽(71),支撑座(7)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限位槽(72);导热定位片(8)与支撑座(7)顶端面接触相连,导热定位片(8)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与第一限位槽(72)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81);导热支撑片(9)两端与第二限位槽(81)进行过盈配合;散热器(2)包括与第二连接管(4)相连通的入口端(21)以及与第三连接管相连通的出口端(22),入口端(21)与出口端(22)之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若干平行分布的直通管(23),相邻直通管(23)之间通过过渡管(24)相连通;定位卡扣(10)包括拱形卡板(101),拱形卡板(101)底部两端竖直连接有夹持侧板(102),夹持侧板(102)中间设有与第一定位卡槽(71)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卡槽(103),第二定位卡槽(103)中安装有定位卡片(104),定位卡片(104)穿过第二定位卡槽(103)与第一定位卡槽(71)进行过盈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用燃料电池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包装壳(6)以及分布在电池包装壳(6)底部散热壳体(61),散热壳体(61)为腔体结构,散热壳体(61)底部分别分布有进水管(62)和出水管(63),进水管(62)通过第一连接管(5)与水泵(3)出水口相连,出水管(63)通过第二连接管(4)与散热器(2)相连通,水泵(3)进水口通过第三连接管与散热器(2)相连通;所述散热器(2)通过支撑座(7)与船底(1)相连,散热器(2)与支撑座(7)之间安装有导热定位片(8),散热器(2)通过定位卡扣(10)与支撑座(7)相连,支撑座(7)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导热支撑片(9);所述支撑座(7)为矩形框体结构,支撑座(7)前后侧中间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定位卡槽(71),支撑座(7)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第一限位槽(72);导热定位片(8)与支撑座(7)顶端面接触相连,导热定位片(8)内部前后侧沿直线方向均布有与第一限位槽(72)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81);导热支撑片(9)两端与第二限位槽(81)进行过盈配合;散热器(2)包括与第二连接管(4)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康裘瑾英王朝云陈秀祥霍亮吴洁郭劲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明天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