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7233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涉及发电设备液体润滑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转动部件、支撑瓦、支撑部件、储油槽和外循环冷却系统,转动部件和支撑瓦之间形成滑转润滑面,还包括储油箱和瓦间分油系统,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油管与储油槽底部连接,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油管与储油箱上部连接,所述瓦间分油系统的一端连接在储油箱的下部,另一端延伸至储油槽内,将储油箱内的油喷在转动部件和支撑瓦之间形成的滑转润滑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润滑油循环系统能够降低正常运行时油槽油面,有效降低推力轴承损耗,并保证机组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发电设备液体润滑
,尤其是涉及用于立式发电机推力轴承润滑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发电设备推力轴承润滑系统中,对于立式机组推力轴承油槽液面要高于滑转润滑面,用于保证润滑安全。根据轴承润滑的需要,油槽液面一般较高,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6年7月13日,公开的一件公开号为CN104179796B,名称为“一种液体动压推力轴承的供油方法”的专利技术专利,该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液体动压推力轴承的供油方法,在油槽内注入冷油,冷油的油位高度不高于镜板工作面200毫米;在任意相邻的两轴瓦之间设置的储油池上设置进油管,进油管与外界冷油油泵连通,当液体动压推力轴承工作时,打开冷油油泵,将油槽内的混合油先抽出,经冷却后再注入储油池内,镜板将储油池内的冷油吸附到轴瓦的进油端,被吸附的冷油进入轴瓦与镜板之间形成润滑油膜,油膜内的润滑油流入油槽,形成闭合的循环油路。如现有技术中所述,油槽油面一般较高,高液面在转动部件的摩擦下将产生很大的搅拌损耗,尤其对于高转速机组而言,搅拌损耗在推力轴承总损耗中的占比将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旨在于降低轴承的搅拌损耗,从而提高整个发电设备的效率。本技术的润滑油循环系统能够降低正常运行时油槽油面,有效降低推力轴承损耗,并保证机组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包括转动部件、支撑瓦、支撑部件、储油槽和外循环冷却系统,转动部件和支撑瓦之间形成滑转润滑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箱和瓦间分油系统,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油管与储油槽底部连接,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油管与储油箱连接,所述瓦间分油系统的一端连接在储油箱的下部,另一端延伸至储油槽内,将储油箱内的油喷在转动部件和支撑瓦之间形成的滑转润滑面上。所述储油箱位于滑转润滑面上。所述储油箱上部设置有补气装置。所述储油箱为密闭结构。所述瓦间分油系统包括喷淋管和油泵,所述油泵将油从储油箱内抽出,通过喷淋管喷在滑转润滑面上。所述外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泵和油冷却器,所述冷却泵将油从储油槽内抽出至油冷却器。所述瓦间分油系统包括喷淋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带来的有益的技术效果表现在:1、本技术包括转动部件、支撑瓦、支撑部件、储油槽、外循环冷却系统、储油箱和瓦间分油系统,正常运转时,油槽油面在滑转润滑面之下,由外循环冷却系统提供动力,或者是由瓦间分油系统提供动力,储油槽中的热油经过外循环冷却系统冷却,然后供到储油箱中,再由瓦间分油系统直接将冷油喷在转动部件与支撑瓦之间的滑转润滑面上形成油膜,满足润滑需求。本技术同时能够保证油泵出现问题的工况时,支撑瓦在一定时间内的安全。当外循环冷却系统中的动力部件出现故障,油槽内的油将不再循环,瓦间得不到供油,如果油槽内油量得不到补充,将出现烧瓦事故,本技术中设置的储油箱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动力部件出现问题之后,储油箱中的油将自动流回油槽,使油槽油面迅速淹没滑转润滑面,保证支撑瓦在一定时间内的安全。2、在本技术中,储油箱位于滑转润滑面之上,方便油自动流回油槽,使油槽油面迅速淹没滑转润滑面,还可以通过瓦间分油系统进行加压,然后将油喷在滑转润滑面上,为保证储油箱内润滑油清洁,以及储油箱内保持一定压力,使分油装置出油口保持一定的速度,储油箱采用密闭结构,为方便储油箱内的润滑油自动回流,在储油箱上设置补气装置。3、本技术的瓦间分油系统,可以是一组喷淋管,也可以是由油泵和一组喷淋管组成,每个喷淋管伸至支撑瓦间;仅仅采用一组喷淋管时,采用自动回流的方式或是由循环冷却系统提供动力,将储油箱内的润滑油喷淋在滑转润滑面上,采用油泵和喷淋管可以对储油箱的润滑油进行加压喷淋在滑转润滑面上。4、本技术的外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泵和油冷却器,冷却泵用于抽取润滑油,油冷却器用于冷却润滑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转动部件,2、支撑瓦,3、储油箱,4、油冷却器,5、冷却泵,6、储油槽,7、瓦间分油系统,8、支撑部件,9、滑转润滑面;A表示失动力运行液面,B表示正常工作液面。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作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包括转动部件1、支撑瓦2、支撑部件8、储油槽6和外循环冷却系统,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滑转润滑面9,还包括储油箱3和瓦间分油系统7,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油管与储油槽6底部连接,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油管与储油箱3连接,所述瓦间分油系统7的一端连接在储油箱3的下部,另一端延伸至储油槽6内,将储油箱3内的油喷在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的滑转润滑面9上。在本实施例中,转动部件1、支撑瓦2、支撑部件8、储油槽6、外循环冷却系统、储油箱3和瓦间分油系统7,正常运转时,油槽油面在滑转润滑面9之下,由外循环冷却系统提供动力,或者是由瓦间分油系统7提供动力,储油槽6中的热油经过外循环冷却系统冷却,然后供到储油箱3中,再由瓦间分油系统7直接将冷油喷在转动部件1与支撑瓦2之间的滑转润滑面9上形成油膜,满足润滑需求。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保证油泵出现问题的工况时,支撑瓦2在一定时间内的安全。当外循环冷却系统中的动力部件出现故障,油槽内的油将不再循环,瓦间得不到供油,如果油槽内油量得不到补充,将出现烧瓦事故,本技术中设置的储油箱3将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出现动力部件问题之后,储油箱3中的油将自动流回油槽,使油槽油面迅速淹没滑转润滑面9,保证支撑瓦2在一定时间内的安全。实施例2作为本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包括转动部件1、支撑瓦2、支撑部件8、储油槽6和外循环冷却系统,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滑转润滑面9,还包括储油箱3和瓦间分油系统7,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油管与储油槽6底部连接,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油管与储油箱3连接,所述瓦间分油系统7的一端连接在储油箱3的下部,另一端延伸至储油槽6内,将储油箱3内的油喷在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的滑转润滑面9上。所述储油箱3位于滑转润滑面9上;所述储油箱3上部设置有补气装置;所述储油箱3为密闭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储油箱3位于滑转润滑面9之上,方便油自动流回油槽,还可以通过瓦间分油系统7进行加压,然后将油喷在滑转润滑面9上,为保证储油箱3内润滑油清洁,储油箱3采用密闭结构,为方便储油箱3内的润滑油自动回流,在储油箱3上设置补气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补气装置可以是在储油箱上开补气孔,补气孔处设置节流阀;或者是在储油箱上设置补气阀。实施例3作为本技术又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包括转动部件1、支撑瓦2、支撑部件8、储油槽6和外循环冷却系统,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滑转润滑面9,还包括储油箱3和瓦间分油系统7,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油管与储油槽6底部连接,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油管与储油箱3连接,所述瓦间分油系统7的一端连接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

【技术保护点】
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包括转动部件(1)、支撑瓦(2)、支撑部件(8)、储油槽(6)和外循环冷却系统,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滑转润滑面(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箱(3)和瓦间分油系统(7),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油管与储油槽(6)底部连接,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油管与储油箱(3)连接,所述瓦间分油系统(7)的一端连接在储油箱(3)的下部,另一端延伸至储油槽(6)内,将储油箱(3)内的油喷在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的滑转润滑面(9)上。

【技术特征摘要】
1.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包括转动部件(1)、支撑瓦(2)、支撑部件(8)、储油槽(6)和外循环冷却系统,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滑转润滑面(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油箱(3)和瓦间分油系统(7),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进油管与储油槽(6)底部连接,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出油管与储油箱(3)连接,所述瓦间分油系统(7)的一端连接在储油箱(3)的下部,另一端延伸至储油槽(6)内,将储油箱(3)内的油喷在转动部件(1)和支撑瓦(2)之间形成的滑转润滑面(9)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力轴承润滑油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箱(3)位于滑转润滑面(9)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小康钟海权刘政朱忠英邓斌梁宇强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