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东奇专利>正文

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511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在船舶靠岸及系留时防止码头或船舶因外部冲击而破损,根据作业环境插入浮力调节件或使其脱离地调节浮力而能够轻易进行船舶靠岸及系留作业,其包括:冲击吸收单元,以圆筒形状形成,内部填充浮游体而使其得以在水面上浮游;中空部,在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的内部以垂直方向形成空间;浮力调节件,在所述的中空部的内部至少插入一个以上并且能叠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调节浮力的护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船舶靠岸及系留时防止码头或船舶因外部冲击而破损,并且根据作业环境插入浮力调节件或者使其脱离地调节浮力,而能够轻易进行船舶靠岸及系留作业的能调节浮力的护舷。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护舷(fender)是一种当船舶在码头岸墙靠岸时,保护船舶及码头而安装在码头岸墙的靠岸设施,根据其材料可分为利用橡胶缓和冲击的橡胶护舷、利用空气缓和冲击的空气护舷和利用合成树脂护舷缓和冲击的泡沫护舷等。另外,根据其安装形态可分为:利用绳子和锚固螺栓固定在岸墙或船舶上的浮游型护舷或者以面板(panel)形态构成并且固定在岸墙的附接型护舷。现有的附接型护舷无法针对基于船舶装载量的水线(船浮在水上时,船和水面接触而形成的线)的上下部高度进行立即反应,其根据船舶尺寸或水位变动所导致的变化而按照一定间距排列复数个的方式安装在岸墙上,不仅需要较多的安装时间与安装费用,还会在护舷陈旧而需要更换时出现不容易更换的问题。然而,现有的浮游型护舷由于绳子与锚固螺栓在横向较长地安装而相比于冲击吸收面积更占安装空间,并且为了应付较大幅度的水位变动而配备较长的绳子,并且,在平时维持着较长的绳子的下垂状态,因此在船舶靠岸时护舷会因为水势而无法固定并且发生游隙,护舷形态为横向浮游于水面的状态,并且低于船舶高度,因此无法有效地保护船的上部或者较大的船。旨在解决该问题的韩国注册专利公报第10-1284438号揭示了一种船舶靠岸用护舷,该护舷能够有效保护船舶并且简便地进行船舶系留作业,该护舷包括:支撑绳,在码头岸墙上利用锚固定安装在上下部;柔性导引管,和所述的支撑绳结合并且垂直安装,内侧设有可弯曲的导引绳;冲击吸收件,沿着所述的柔性导引管形成升降的中空管,能够在水面上浮游。但上述现有技术的冲击吸收件是根据船舶的尺寸或水位变化而沿着柔性导引管升降地保护码头或船舶,因此较不受水位变化影响的船舶(尤其是半潜艇及潜艇)靠岸或系留时,由于使用者无法任意调节浮力而较难稳定地给予保护。以上引用的专利文献如下:专利文献1:大韩民国专利注册公报第10-1284438号(2013年07月03日)专利文献2:大韩民国专利注册公报第10-2016-0034997号(2016年03月30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其让较不受水位变化影响的船舶(尤其是半潜艇及潜艇)靠岸或系留时,使用者能够任意调节浮力而使船的上部或者较大的船得到稳定的保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不限于前面提到的目的,前文没有提到的其它目的可以从后述记载中得到明确阐释。本专利技术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包括:冲击吸收单元,以圆筒形状形成,内部填充浮游体而得以使其在水面上浮游;中空部,在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的内部以垂直方向形成空间;浮力调节件,在所述的中空管的内部至少插入一个以上并且能够叠加。优选地,还包括:上、下盖,能够插入所述的中空部的上端和下端,而把所述的中空部的内部上端及和下端加以开闭;系留环,由所述的上盖朝外侧方向延伸。优选地,还包括:中心轴,穿越所述的中空部的内部而让所述的上、下盖互相连接;中心孔,贯穿所述的浮力调节件的上端及下端表面而形成。凭借着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具有沿着穿越中空部内部的中心轴插入至少一个以上的浮力调节件并且予以叠层的结构,由于能够任意调节护舷浮力而得以稳定地保护码头岸墙及船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能调节浮力的护舷结构的侧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中空部及上盖结合的侧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中心轴的连接状态的侧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浮力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能调节浮力的护舷的使用状态侧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能调节浮力的护舷的另一个使用状态侧剖视图。图形主要符号的说明10:码头岸墙20:锚25:支撑链100:冲击吸收单元200:中空部210:上盖215:系留环220:下盖240:中心轴400:浮力调节件410:中心孔B:螺栓N:螺母。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详细说明的后述实施例将有助于明确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特征及其实现方法。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下面所揭示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各种互不相同的形态实现,本实施例只是有助于本专利技术的完整揭示,其主要目的是向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完整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范畴。而且,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为说明实施例,不得因此局限本专利技术。除非在句子中特别提及,否则单数表现方式也包括复数的情形。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另一方面,对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轻易理解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和效果,将省略或简化其图示与详细说明,下面将以有关本专利技术的部分为主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能调节浮力的护舷是包括冲击吸收单元(100)、中空部(200)和浮力调节件(400)的结构。首先,冲击吸收单元(100)以圆筒形状形成并且内部填充浮游体而使其得以在水面浮游。由于冲击吸收单元(100)以圆筒形状形成而相比于现有的横向型护舷增加了和船舶的垂直接触面积,因此其不仅适用于小型船舶,还能适用于大型船舶。为了良好地承受船舶靠岸时所施加的冲击,而使用耐久性优异并且以冲击吸收率较高的材料制成的冲击吸收单元(100)。接着,中空部(200)在冲击吸收单元(100)的内部以垂直方向形成空间。最后,浮力调节件(400)在中空部(200)的内部插入至少一个以上并且能够叠加。在此,虽然为了寻求便利而以正方形图示了浮力调节件(400),但不限定于此,其能符合用途的以很多种形态使用。更进一步,形成有上、下盖(210、220),其能够插入中空部(200)的上端和下端,而把中空部(200)的内部的上端及和下端加以开闭。虽然没有具体图示,但是可以从图2看到中空部(200)的上端及上盖(210)由螺栓(B)及螺母(N)加以结合的状态,当然,中空部(200)的下端和下盖(220)也能如此结合。下面结合图2的(a)说明中空部(200)的上端和上盖(210)的结合,形成有穿越中空部(200)上端两侧地贯穿的结合孔(未图示),和所述的结合孔(未图示)对应地形成有贯穿上盖(210)的两侧面的结合管(未图示)。让所述的结合孔(未图示)与结合管(未图示)互相对应地把上盖(210)插入中空部(200)的上端之后结合螺栓(B)和螺母(N),从而密封中空部(200)的内部。下面结合图2的(b)说明中空部(200)的上端和上盖(210)的另一种结合,形成有穿越中空部(200)上端两侧地贯穿的结合孔(未图示),和所述的结合孔(未图示)对应地在上盖(210)的两侧形成朝内凹陷的结合槽(未图示)。让所述的结合孔(未图示)与结合槽(未图示)互相对应的把上盖(210)插入中空部(200)的上端之后结合螺栓(B),从而密封中空部(200)的内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虽然阐述了利用螺栓(B)及螺母(N)结合的方法,但不限定于此,还可以使用很多种能够密封中空部(200)内部的很多种结合装置。并且,还形成有从上盖(210)朝外侧方向延伸形成的系留环(215)。该系留环(215)用来把护舷固定在码头岸墙来避免护舷因不小心而流走。更进一步,还形成有:中心轴(240),穿越中空部(200)内部而让上、下盖(210、220)互相连接;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能调节浮力的护舷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吸收单元,以圆筒形状形成,内部填充浮游体而使其得以在水面上浮游;中空部,在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的内部以垂直方向形成空间;浮力调节件,在所述的中空部的内部至少插入一个以上并且能够叠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吸收单元,以圆筒形状形成,内部填充浮游体而使其得以在水面上浮游;中空部,在所述的冲击吸收单元的内部以垂直方向形成空间;浮力调节件,在所述的中空部的内部至少插入一个以上并且能够叠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调节浮力的护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奇
申请(专利权)人:赵东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