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韧性锤锻模具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6910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强韧性锤锻模具钢,含有(重量百分比)0.25~0.32%的碳、1.70~2.10%的铬、0.90~1.30%的镍、0.80~1.00%的钼、0.60~0.90%的硅、0.50~0.80%的锰、另外还含有0.40~0.80%的钨、0.30~0.50%的钒,余为铁和杂质。这种钢经强韧化处理后,具有在600~650℃下保持高的冲击韧性、高的热强性、高的硬度、高的热稳定性和高的热疲劳性,比现有锤锻模具钢的寿命可提高200~300%。这种钢还可用于制造热挤压模具。(*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合金模具钢领域,主要关系到热作模具钢。 目前,国内外用量最大、最典型的锤锻模具钢是5CrNiMo钢,这种钢具有韧性好,淬透性好和价格低廉地优点,但这种钢常因热强性不够而过早失效。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不少用于热挤压模具的高热强性热作模具钢,如英国的BH10、BH10A,法国的30DCV28、30DCKV28,美国的H11、H13,中国的3Cr3Mo3VNb等钢种,虽然它们的热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650℃高温抗拉强度可达到813~863MPa,但常温冲击韧性ak只有18.6~26.5J/cm2,其韧性不能满足锤锻模具的要求。在我国虽研制出了5Cr2MoNiV、5Cr2NiMoVSi等新热锻模具钢,其高温强度也有所提高,但由于碳量仍保持在0.5%左右的水平上,所以,它们主要应用于压力机锻模,应用于冲击载荷大的锤锻模具,韧性仍欠不足。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保持5CrNiMo钢的高韧性、高淬透性的优点,同时又把热强性提到高热强钢水平的锤锻模具钢。 根据锤锻模具的实际工作条件,这种钢应同时具备下列性能指标①常温冲击韧性ak≥49J/cm2,②300℃高温冲击韧性ak≥78.4J/cm2,③600℃高温冲击韧性ak≥78.4J/cm2,600℃高温硬度Hv≥300,650℃高温硬度Hv≥250,④600℃保温12小时后,常温洛氏硬度HRc≥40,⑤钢的A1点≥750℃,Ms点≥300℃,⑥具有良好的热疲劳性能。 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是①降低钢中的碳含量,淬火后获得高韧性的低碳马氏体,②加入Cr、Mo、W、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与Ni、Si等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复合实现固溶强化与弥散强化,以提高低碳马氏体的热强性、热稳定性与高温硬度,③实施强韧化热处理工艺,保证高温强度、高温韧性及表面耐磨性的良好配合。 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锤锻模具钢,在成份的设计上与已有的技术相比,其特征在于降低了碳的含量,增加了铬的含量,降低镍的含量和提高钼的含量,同时,又加入少量新的合金元素钨与钒,并在保持锰含量的同时,适量的增加了硅含量,使得本专利技术的锤锻模具钢,在经过强韧化处理后,具有多元复合合金化的低碳马氏体组织,因此,显著的提高了高温强度、高温热稳定性、高温冲击韧性、高温硬度和冷热疲劳性能,使本专利技术钢种具有高的高温强韧性和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钢种所确定的成份范围(重量百分比,以下皆同)如下 0.25~0.32%的碳、1.70~2.10%的铬、0.90~1.30%的镍、0.80~1.00%的钼、0.60~0.90%的硅、0.50~0.80%的锰、另外还含有0.40~0.80%的钨、0.30~0.50%的钒,余为铁和杂质。 本专利技术钢(26Cr2NiMoWVSi,简称262钢)与对比钢(5CrNiMo)的化学成份范围列于表1。 表2是本专利技术262钢与对比钢5CrNiMo的常温机械性能数据。 表3是本专利技术262钢与对比钢5CrNiMo钢的高温短时拉伸和高温冲击韧性数据。 表4是本专利技术262钢与对比钢5CrNiMo的高温硬度数据。 表5是本专利技术262钢和对比钢5CrNiMo600℃热稳定试验数据。 表6是本专利技术262钢和对比钢5CrNiMo钢板材热疲劳试验数据。 本专利技术在成份设计的特征上所基于的理由是 降低碳的含量,其碳含量一般应控制在0.25~0.32%的范围,以保证加热淬火后获得全部低碳马氏体组织,为高韧性奠定基础;保证淬火硬度为HRC50~52,经回火可使洛氏硬度值调正到HRC38~46,以满足大、中、小型锤锻模具对硬度的要求。 提高铬的含量,其含铬量一般应控制在1.70~2.10%的范围,以用于提高钢的淬透性和高温强度,但铬含量大于2%时,对提高高温强度不利。 把含镍量控制在较低的限度,一般应控制在0.90~1.30%的范围,以用于提高钢的淬透性和改善钢的韧性。 增加钨、钒元素,提高其钼元素的含量,这是由于钨、钼、钒均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加入0.50%左右的钨,在淬火加热时全部溶入奥氏体,起到提高热强性的作用,又不会导致韧性下降;加入0.60~1.00%的钼,除了提高淬透性与热强性外,还起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作用;加入0.30~0.50%的钒,除防止钢的过热敏感倾向外,还依靠钒的固溶与碳化钒(VC)的 散强化,来提高钢的热稳定性、高温硬度和高温强度。在多元的复合合金化中,钨、钼、钒的加入量虽然不多,但由于相互复合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合金化强韧化的效果。 提高硅的含量,同时保持锰的含量,钢中加入0.60~0.90%的硅,其目的在于提高钢的淬透性、回火稳定性与基体强度。硅溶于α-Fe,提高了α-Fe→γ-Fe的转变温度(即提高A1点)及高温抗氧化能力,硅虽然不是碳化物形成元素,但它可提高回火转变时析出的特殊碳化物的 散度,因而保证了钢的高温强度、高温硬度与热稳定性;锰的作用除提高淬透性之外,还在于消除硫的有害影响。 对于硫、磷等杂质元素,其含量应尽量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一般其含量不应超过0.03%。 本专利技术锤锻模具钢,是在电弧炉中冶炼的,经1150~1170℃开锻,850~900℃终锻,再于760±10℃高温回火3-4小时软化处理,机加工后,进行强韧化热处理淬火加热温度为960~980℃,电阻炉加热保温系数为2分/毫米,在油中或空气中冷却,也可采用等温淬火的方法,淬火硬度HRC50~52,淬火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回火温度600~650℃保持2-4小时,出炉空冷,回火后硬度HRC46~38。这种强韧化热处理可以与渗硼工艺结合起来,其工艺为,在模腔表面敷以渗硼剂与保护剂,用热风机吹干,升温致960℃~980℃保温2-4小时,油冷,600~650℃回火。实行该工艺的渗硼剂配方为80%SiC+10%B4C+5%KBF4+5%B2O3。将各种粉末混合均匀,用12%醋酸纤维丙酮溶液调成粘稠状,在模腔表面涂敷厚度为2-6毫米,用热风机吹干。实行该工艺所使用的保护剂配方为65%SiO2+25%Na2CO3+3%Al2O3+7%Cr2O3。将各种粉末混合均匀,用浓水玻璃调合成粘稠状,涂敷在渗硼剂层外侧,涂层厚度为2-4毫米。 本专利技术钢种可以进行氮化处理,其工艺为960-980℃加热淬火,淬火加热保温系数为2分/毫米,油中淬火;600-650℃回火2-3小时空冷,模腔表面精磨加工后于氮化炉中530~550℃氮化处理2-4小时,炉冷后出炉。 本专利技术钢种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把已有技术的含碳量为0.50~0.60%降到0.30%左右,运用低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理于锤锻模具的成份设计,显著的提高了钢的韧性,尤其是高温冲击韧性。本专利技术262钢经960~980℃淬火+600℃回火,其洛氏硬度为HRC=45.5,常温冲击韧性ak=53.9J/cm2、300℃高温冲击韧性ak=93.1J/cm2、550℃高温冲击韧性ak=83.3J/cm2。而对比钢5CrNiMo在经860℃淬火+450℃回火,其洛氏硬度为HRC=45、300℃高温冲击韧性为ak=41.2J/cm2、550℃高温冲击韧性为ak=51.0J/cm2。 2.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铬、钼、钨、钒、硅、镍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实现了多元复合合金化。淬火加热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韧性锤锻模具钢,其特征在于化学成份(重量百分比)为0.25~0.32%碳、1.70~2.10%铬、0.90~1.30%镍、0.80~1.00%钼、0.40~0.80%钨、0.30~0.50%钒、0.60~0.90%硅、0.50~0.80%锰,余为铁和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善胡万玉金毓洲余广华唐承祥康韶光赵宇王德和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航空工业部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张家口煤矿机械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