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6364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7: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用于对轨道列车的吊挂臂进行转运,包括:底座,底部安装有车轮;框架,绕设在所述底座的边缘且和所述底座垂直相连;第一隔板,沿所述底座的延伸方向设置,分别和所述底座和所述框架垂直;多个第二隔板,均匀间隔平行设置在所述框架内,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框架围成多个容置空间。搬运安全,方便,减少搬运损坏,增加转运效率。

A hanger arm transshipmen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anger arm transfer device for transporting a hanger arm of a rail train, including a base and a wheel at the bottom; a frame is arranged around the edge of the base and is vertically connected to the base; the first partition is arranged along an extension of the base, and the base and the said base and the said base and the said base and the said base and the said base and the base. The frame is vertical, and a plurality of second partitions are evenly arranged in parallel in the frame, and a plurality of accommodation spaces are enclosed with the first partition board and the frame. It is safe and convenient to transport, reduce transportation damage and increas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
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建造
,特别是涉及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轨道车辆的建造过程中,通常需要大量的吊挂臂,吊挂臂的受力情况较为复杂,对于吊挂臂的结构强度等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应有足够的安全裕量。吊挂臂作为车体结构的一个主要承载部件,其强度、刚度和疲劳强度指标显得尤其重要。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吊挂梁形状不规则,搬运不方便,且如果搬运不当容易引起吊挂梁的损伤,影响吊挂梁的强度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形状不规则,搬运不方便,容易造成损伤,且转运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用于对轨道列车的吊挂臂进行转运,包括:底座,底部安装有车轮;框架,绕设在所述底座的边缘且和所述底座垂直相连;第一隔板,沿所述底座的延伸方向设置,分别和所述底座和所述框架垂直;多个第二隔板,均匀间隔平行设置在所述框架内,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框架围成多个容置空间。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分别与所述底座、所述框架和所述第一隔板相垂直。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底座相垂直,所述容置空间的横截面为矩形。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隔板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插设在所述滑槽内。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二隔板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插设在所述框架和所述第一隔板上的所述滑槽内。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是厚度为1mm的碳钢板。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吊挂臂转运装置还包括前牵引和后牵引,所述前牵引和所述后牵引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的前后两端。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轮包括两个定向轮和两个万向轮,两个所述定向轮固定在所述底座下靠近所述后牵引的一端,两个所述万向轮固定在所述底座下靠近所述前牵引的一端;所述万向轮上设有开关。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牵引包括能在一水平位置和一竖直位置切换的拉杆组件;还包括:限位壳体,固定于所述底座的前端部,所述限位壳体由底部、顶部、前部和后部围成一容置空间,所述限位壳体的左右两侧开口,且顶部两侧开口;转轴,设置于所述限位壳体的容置空间内;两个限位块,间隔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拉杆组件包括两根拉杆,所述两根拉杆的下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转轴的两端,两根拉杆的上端部连接在一起;当所述转轴位于容置空间内顶部时,所述两个限位块凸出于所述顶部两侧的开口,当所述转轴位于容置空间内底部时,所述两个限位块至少部分地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后牵引,包括:两个牵引耳片,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的后端部,每个所述牵引耳片上设有一个长孔,两个所述牵引耳片上的两个所述长孔上下相对布置;两个轴套,固定于上方的所述牵引耳片上,并位于所述长孔的两侧;转轴,可转动地穿设于两个所述轴套内;以及插销,上部固定于所述转轴,所述插销的下端部至少部分地穿设于下方的所述牵引耳片的所述长孔内;当吊挂臂转运装置为多台时,其中一台装置的前牵引能可拆卸地连接于另一台装置的后牵引。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搬运安全,方便,减少搬运损坏,增加转运效率。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中吊挂臂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图1的俯视图。图3显示为图1的正视图。图4显示为图1的左视图。元件标号说明:1底座2框架3第一隔板4第二隔板5前牵引6后牵引7定向轮8万向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参见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4所示,图1显示为本技术中吊挂臂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图1的俯视图。图3显示为图1的正视图。图4显示为图1的左视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用于对轨道列车的吊挂臂进行转运,包括:底座1,底部安装有车轮;框架2,绕设在底座1的边缘且和底座1垂直相连;第一隔板3,沿底座1的延伸方向设置,分别和底座1和框架2垂直;多个第二隔板4,均匀间隔平行设置在框架2内,与第一隔板3和框架2围成多个容置空间。搬运时,将两个吊挂臂首尾分别相抵,然后放入容置空间内,然后按照此法依次放满各个容置空间。通常,容置空间内贴合有防震海绵,防止在转运时吊挂臂和吊挂臂装运装置产生碰撞。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二隔板4分别与底座1、框架2和第一隔板3相垂直。此时,容置空间的横截面呈长方体;此时,在同一尺寸的转运装置中,可以设置较多的容置空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隔板4和底座1相垂直,容置空间的横截面为矩形。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扣死机构3包括固定板23和弹簧销32,固定板23通过弹簧销32固定在支架2上。此时,每个容置空间可以完全贴合两个首尾相抵的吊挂臂,保证吊挂臂不产生晃动,保证运输安全。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框架2内侧设置有滑槽,第一隔板3的两端设置有与滑槽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插设在滑槽内。进一步地,第一隔板3的两侧设置有滑槽,第二隔板4的两端设置有与滑槽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插设在框架2和第一隔板3上的滑槽内。优选地,框架2是厚度为1mm的碳钢板。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吊挂臂转运装置还包括前牵引5和后牵引6,前牵引5和后牵引6分别固定在底座1的前后两端。可以将多个吊挂臂转运装置依次相连,进行牵引搬运,方便快捷。进一步地,车轮包括两个定向轮7和两个万向轮8,两个定向轮7固定在底座1下靠近后牵引6的一端,两个万向轮8固定在底座1下靠近前牵引5的一端。优选地,万向轮8上设有开关。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前牵引5包括能在一水平位置和一竖直位置切换的拉杆组件;还包括:限位壳体,固定于底座1的前端部,限位壳体由底部、顶部、前部和后部围成一容置空间,限位壳体的左右两侧开口,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用于对轨道列车的吊挂臂进行转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部安装有车轮;框架(2),绕设在所述底座(1)的边缘且和所述底座(1)垂直相连;第一隔板(3),沿所述底座(1)的延伸方向设置,分别和所述底座(1)和所述框架(2)垂直;多个第二隔板(4),均匀间隔平行设置在所述框架(2)内,与所述第一隔板(3)和所述框架(2)围成多个容置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挂臂转运装置,用于对轨道列车的吊挂臂进行转运,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部安装有车轮;框架(2),绕设在所述底座(1)的边缘且和所述底座(1)垂直相连;第一隔板(3),沿所述底座(1)的延伸方向设置,分别和所述底座(1)和所述框架(2)垂直;多个第二隔板(4),均匀间隔平行设置在所述框架(2)内,与所述第一隔板(3)和所述框架(2)围成多个容置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挂臂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4)分别与所述底座(1)、所述框架(2)和所述第一隔板(3)相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挂臂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4)和所述底座(1)相垂直,所述容置空间的横截面为矩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挂臂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2)内侧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隔板(3)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插设在所述滑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挂臂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3)的两侧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二隔板(4)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适配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插设在所述框架(2)和所述第一隔板(3)上的所述滑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挂臂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2)是厚度为1mm的碳钢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挂臂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臂转运装置还包括前牵引(5)和后牵引(6),所述前牵引(5)和所述后牵引(6)分别固定在所述底座(1)的前后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伟王志吴晔李思瑶郝彬彬石懿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中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