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姚元专利>正文

座椅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6278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6: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座椅套,包括椅背套和椅垫套,椅背套的两端侧面通过弹性带连接,其特征是椅背套由主体和侧边组成,侧边对称的设置在主体的两侧,主体和侧边之间通过编织结构连接,且侧边的自然长度短于主体的自然长度;所述的椅垫套包括垫体,垫体的两侧设有第一下弧部,第一下弧部以及垫体均通过编织结构连接。这种结构的整块面料长度上的变化,构成面料的立体结构,从而使的座椅套能更好的贴合座椅。

Seat sleeve

The seat sleeve, which is design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onsists of a back sleeve and a cushion cover. The side sides of the back cover are connected by an elastic band. The seat cov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back sleeve consisting of a body and a side side. The side side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body and side are connected through a woven structure, and the natural length of the side is shorter than the nature of the body. The seat cushion sleeve comprises a cushion body,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cushion body are provided with a first lower arc part, and the first lower arc part and the cushion body are connected by a braiding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the length of the whole fabric of the structure forms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fabric, so that the seat sleeve can better fit the s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套
本技术涉及一种座椅套,特别是适用于汽车座椅的座椅套。
技术介绍
目前的汽车座椅套主要分为通用型和专车专用型。通用型座椅套按照大部分车型座椅的大概尺寸,利用面料的弹性,覆盖座椅表面。由于不同汽车座椅上按钮和附件不同,位置大小有差异,整体形状立体弧度也有很大区别,所以通用座椅套主要缺点表现为:和座椅贴合程度差,容易覆盖座椅侧面按钮,扶手等配件,造成使用不便。专车专用型座椅套是按照某一特定车型专门量版制作,贴合度好。但是由于市面上车型非常多,同时每年也不断有新车推出,产品只能小批量生产并不断投入跟进新车型的制版,使得该类汽车座椅套成本很高,产量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与座椅贴合度好,适配性广,生产自动化程度高的座椅套。本技术设计的座椅套,包括椅背套和椅垫套,椅背套由主体和侧边组成,且侧边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主体的自然长度;所述的椅垫套包括垫体,垫体的两侧设有第一下弧部,所述的第一下弧部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靠近与其连接的垫体的边缘自然长度。这种结构的整块面料长度上的变化,构成面料的立体结构,从而使的座椅套能更好的贴合座椅。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垫体的前端设有第二下弧部,所述的第二下弧部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靠近其中间部分的自然长度,自然包覆座椅的正前方。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椅背套的两端侧面通过弹性带连接。所述的第一下弧部的外侧连接弹性固定带。通过弹性固定带能进一步的将坐垫套固定在座椅上。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下弧部和第二下弧部下部设有通过缝纫结构或拉链结构连接的下包覆部,所述的侧边的前后部分之间通过缝纫结构或拉链结构或气囊爆破线设有侧边包覆部。通过增加包覆部,能全方位的包覆及保护座椅,并增加贴体性。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侧边和主体为一体针织完成,垫体与下弧部为一体针织完成。侧边和主体缝纫组合而成,垫体和下弧部缝纫组合而成。所述侧边的自然长度由主体向外侧自然缩短,其自然缩短的结构是通过集圈实现,或通过在侧边内间隔设置缩短的橡胶包芯纱拉紧实现,或通过改变编织的密度实现。所述的第一下弧部、第二下弧部是通过改变编织的密度实现的。通过上述结构实现的立体结构能保证侧边以及下弧部的弹性以及与座椅的贴合度。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下弧部、第二下弧部是通过改变编织的密度实现的。更进一部的方案是,所述的主体和垫体上设有PU或梭织布,以增加立体美感,并延长使用寿命。本技术所得到的座椅套,具有以下优点:由针织材料制成,侧边部分在其自然状态下的长度短于靠近中间部分长度,使该部分面料产生一种自然的立体弧度。座椅套靠背侧边部分有空洞不覆盖,座椅垫侧边也不覆盖,整个座椅套底下部分用弹性带连接。座椅套侧面弧度配合针织面料的弹性特点可以更好的贴合不同形状的座椅。靠背和座椅侧扁留出的空白部分不覆盖座椅,可以让不同座椅的装置和按钮可以露出,方便使用。同时整体均可以直接通过电脑横机织造完成,具有生产工序少,人工成本低,适配座椅范围广。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椅背套立体图。图2是实施例1的椅垫套立体图。图3是实施例2的椅背套立体图。图4是实施例2的椅垫套立体图。其中:1、椅背套;2、弹性带;3、主体;4、侧边;5、椅垫套;6、第二下弧部;7、第一下弧部;8、弹性固定带;9、垫体;10、包覆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座椅套,包括椅背套1和椅垫套5,椅背套1的两端侧面通过弹性带2连接,椅背套1由主体3和侧边4组成,侧边4设置在主体3的两侧,主体3和侧边4之间通过编织结构连接,且侧边4的自然长度短于主体3的自然长度;所述的椅垫套5包括垫体9,垫体9的前端设有第二下弧部6,垫体9的两侧设有第一下弧部7、第二下弧部6以及垫体9均通过编织结构连接。所述侧边4的自然长度由主体3向外侧自然缩短,其自然缩短的结构是通过改变编织的密度实现的。所述的第一下弧部7、第二下弧部6是通过改变编织的密度实现的,所述的第一下弧部7的外侧连接弹性固定带8。所述的主体3和垫体9正面表面设有PU人造革。实施例2。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描述的座椅套,其所述侧边4的自然长度由主体3向外侧自然缩短,其自然缩短的结构是通过在侧边4内间隔设置长短依次缩短的橡胶包芯纱拉紧实现的。所述的第一下弧部7和第二下弧部6,也是通过间隔设置橡胶包芯纱拉紧实现的。第一下弧部7和第二下弧部6下部设有通过缝纫结构连接的下包覆部10,所述的侧边4的前后部分之间通过缝纫结构设有侧边包覆部10。同时在主体3和垫体9的正面表面设有梭织布,以增加立体美感,并延长使用寿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座椅套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套,包括椅背套和椅垫套,其特征是椅背套由主体和侧边组成,且侧边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主体的自然长度;所述的椅垫套包括垫体,垫体的两侧设有第一下弧部,所述的第一下弧部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靠近与其连接的垫体的边缘自然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椅套,包括椅背套和椅垫套,其特征是椅背套由主体和侧边组成,且侧边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主体的自然长度;所述的椅垫套包括垫体,垫体的两侧设有第一下弧部,所述的第一下弧部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靠近与其连接的垫体的边缘自然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套,其特征是垫体的前端设有第二下弧部,所述的第二下弧部为针织组织并使其边缘的自然长度短于靠近其中间部分的自然长度,自然包覆座椅的正前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套,其特征是所述的椅背套的两端侧面弹性带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套,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下弧部的外侧连接弹性固定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套,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下弧部和第二下弧部下部设有通过缝纫结构或拉链结构连接的下包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元
申请(专利权)人:姚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