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铝、硼高强度微合金钢的生产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94249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强度微合金钢的生产工艺方法,通过在普通低碳含锰钢成分的基础上进行微合金化,加入0.06~0.3%Al和15~80ppmB,并控制C含量在0.04~0.08%,改变工艺控制制度得到形变诱导多相组织钢,保证在钢的强度提高的同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较低,并同时提高终轧温度,降低冶炼及轧制过程中的能耗和生产成本。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成分及加工工艺的钢材屈服强度在800Mpa以上,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之比在0.8左右,延伸率大于11%,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强度微合金钢的生产工艺方法,属于国际专利分类C22C38/00。目前许多国家针对屈服强度大于800MPa的低合金钢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通过钢质洁净化、组织超细化和超均质化使钢的强度和寿命大幅度提高。根据A.Sato,Research project on innovativesteels in Japan(STX-21 project),Proc.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The Innovative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 Infrastructure in 21stCentury,2000,Tsukuba,Japan,1-10文献报道,日本在低合金钢中获得了抗拉强度达到700MPa和屈服强度超过600MPa的超细晶粒试验钢,其成分为0.05%C-0.01%Si-1.95%Mn-0.032%Al,主要途径为在低温(913K)进行多道次轧制然后水冷,得到1μm以下的铁素体和马氏体混合超细晶粒。由于采取低温大压下量,所以对于轧机的性能要求很高并且轧制过程中能耗较大。另根据W.P.Lee,Development ofhigh performance structural steels for 21stcentury,Proc.of The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Innovative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Infrastructure in 21stCentury,2000,Tsukuba,Japan,33-36文献报道,韩国800MPa级高强度钢课题在2.3mm厚钢板中获得了尺寸为2.3μm的铁素体和贝氏体组织,抗拉强度达到765MPa,屈服强度600MPa。主要途径为增加奥氏体低温大变形量,提高相变驱动力。日本和韩国的研究结果均存在一个问题即超高强度钢在强度提高的同时,屈强比也增高,而均匀塑性应变降低。并且采用低温大变形量工艺,生产过程中能耗大,生产效率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加入微量的Al和B改变工艺控制制度得到形变诱导多相组织钢,保证在钢的强度提高的同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较低,并同时提高终轧温度,降低冶炼及轧制过程中的能耗和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微合金钢是在普通低碳含锰钢成分的基础上进行微合金化,加入0.06~0.3%Al和15~80ppmB,并控制C含量在0.04~0.08%,其主要成分设计如下(重量百分比%)C0.04~0.08%,Mn1.8~2.6%,Nb0.03~0.06%,Ti≤0.03%,Al0.06~0.3%,B15~80ppm。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变形工艺制度为钢坯在1180℃-1200℃,保温30~50min,使得微合金元素完全固溶,以便在轧制和热处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微合金元素的作用。开轧温度为1020℃~1100℃,总变形量大于80%,每道次变形量不小于25%,终轧温度为780℃~870℃,轧后直接进行淬水处理。本专利技术的碳含量控制在0.04~0.08%,锰含量在1.8~2.6%范围内,使其在所设计的变形工艺条件下诱导出一定含量的超细铁素体组织。0.03~0.06%的Nb的加入可在奥氏体区发生形变诱导析出,提高了奥氏体非再结晶温度,并使奥氏体晶粒细化。本专利技术利用奥氏体非再结晶区轧制,在钢坯表面层诱发一定量的超细铁素体而心部为变形的奥氏体,在随后的快冷过程中,表面层1/6~1/4厚度或直径范围内的超细铁素体被保留下来,得到形变诱导的超细铁素体组织,而心部变形奥氏体大部分转化为极细的马氏体组织,形成马氏体、贝氏体和残留奥氏体的复合组织。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是在普通低碳含锰钢成分的基础上进行微合金化,合金元素含量少,并且C含量不需控制得太低,减少了冶炼能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又由于提高了终轧温度,轧后直接进行淬水处理,无须热处理过程,使得钢材的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同时微合金元素在加热、变形及冷却过程中的作用对微合金钢进行组织控制,实现了试验钢板在屈服强度达到800MPa以上的同时屈强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保持在0.8左右,均匀塑性应变仍然较高。延伸率大于11%,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并且试验钢的晶粒尺寸小于3μm。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按表1.所设计的成分,用真空感应炉冶炼出25Kg钢锭,然后锻造成40mm钢坯,将锻造的40mm厚钢坯在1200℃保温30分钟,然后进行轧制实验。开轧温度为1020℃,具体轧制工艺如表2所示。终轧温度分别为780℃和870℃。钢板轧后直接进行淬水处理。实施例的钢板力学性能见表3。从表3可见,实施例的微合金钢板的屈强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分别为0.79和0.81。附图说明图1a为钢板表面层的超细铁素体组织。图1b为钢板心部马氏体和残留奥氏体。从图中的组织可以看出,钢板表面层为具有良好韧性的超细铁素体组织,钢板的心部主要为具有高强度的马氏体组织,这样超细铁素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保证了钢板具有高强度和良好韧性的综合性能。表1.本专利技术实验钢的成分(wt%) 表2.钢板的轧制工艺 表3.本专利技术实验钢板的力学性能权利要求1.一种高强度微合金钢的生产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钢坯在1180℃-1200℃,保温30~50min,开轧温度为1020℃~1100℃,总变形量大于80%,每道次变形量不小于25%,终轧温度为780℃~870℃,轧后直接进行淬水处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微合金钢,其特征在于成分主要组成为(重量百分比)C0.04~0.08%,Mn1.8~2.6%,Nb0.03~0.06%,Ti≤0.03%,Al0.06~0.3%,B15~80ppm。全文摘要一种高强度微合金钢的生产工艺方法,通过在普通低碳含锰钢成分的基础上进行微合金化,加入0.06~0.3%Al和15~80ppmB,并控制C含量在0.04~0.08%,改变工艺控制制度得到形变诱导多相组织钢,保证在钢的强度提高的同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较低,并同时提高终轧温度,降低冶炼及轧制过程中的能耗和生产成本。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成分及加工工艺的钢材屈服强度在800Mpa以上,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之比在0.8左右,延伸率大于11%,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文档编号C22C38/06GK1398999SQ0112349公开日2003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柳得橹, 傅杰, 康永林, 王元立, 孙建林, 李晶, 周德光, 张艳, 王艳丽, 陈南京 申请人:北京科技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强度微合金钢的生产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钢坯在1180℃-1200℃,保温30~50min,开轧温度为1020℃~110℃,总变形量大于80%,每道次变形量不小于25%,终轧温度为780℃~870℃,轧后直接进行淬火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得橹傅杰康永林王元立孙建林李晶周德光张艳王艳丽陈南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