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座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3278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15: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座杆。目前市场上的自行车的座杆多为上下可调节式,前后位置多通过调节车座相对于座杆位置来实现,问题是一旦车座相对于座杆位置偏移过多,在颠簸的路上骑行时会导致车座翻转,有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之间设置上连杆与下连杆,组成平行四连杆结构,旋转上连杆与下连杆即可实现车座的前后位置变化,不需要调节车座和座杆之间的位置,调节简单快捷,同时有效地保证了行车安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用于自行车的座杆调节。

A bicycle saddl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bicycle components, in particular to a bicycle seat rod. At present, the seat pole of the bicycle in the market is mostly adjustabl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front and back is realized by adjus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eat relative to the seat rod. The problem is that once the seat is too much offset relative to the seat position, it will cause the seat overturn when riding on the bumpy road, and there is a hidden danger. By setting up the connecting rod and the lower connecting rod between the upper fixed rod and the lower fixed rod,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ke up the parallel four connecting rod structure, and rotate the connecting rod and the lower connecting rod 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the front and back position of the seat, and do not adjust the position between the seat and the seat rod, and the adjustment is simple and fast, and the safety of the driving is ensured effectively. The utility model is mainly used for adjusting the seat of a bicy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座杆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行车座杆。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由人力脚踏驱动的、有两个车轮的陆地交通车辆。自行车无噪音、无污染、重量轻、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和维修方便,既能作为代步和运载货物的工具,又能用于体育锻炼,因而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在长时间的骑行中,车座的高低和前后位置是否与身高相适应,决定了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对于一辆自行车来说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市场上的自行车的座杆多为上下可调节式,前后位置多通过调节车座相对于座杆位置来实现,问题是一旦车座相对于座杆位置偏移过多,在颠簸的路上骑行时会导致车座翻转,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节方便、结构简单和前后可调的自行车座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行车座杆,包括上固定杆1、第一铰链2、第二铰链3、上连杆4、固定盘5、第三铰链6、销轴7、下固定杆8、第四铰链9和下连杆10;所述上固定杆1呈杆状,所述上固定杆1竖直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1中部的外圆上设有第一铰链2,在所述上固定杆1下端的外圆上设有第四铰链9,所述下固定杆8呈杆状,所述下固定杆8与上固定杆1平行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1上端外圆处设有第二铰链3,在所述上固定杆1中部外圆处设有第三铰链6,在所述第三铰链6的侧面设置固定盘5,所述上连杆4一端连接第一铰链2,另一端连接第二铰链3,所述下连杆10一端连接第三铰链6,另一端连接第四铰链9,在所述下连杆10的上部设有销轴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盘5上部以第三铰链6为中心沿圆周等距设置若干销孔5-1。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杆4与下连杆10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铰链3与第三铰链6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铰链2与第四铰链9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铰链3与第三铰链6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连杆4的长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之间设置上连杆与下连杆,组成平行四连杆结构,旋转上连杆与下连杆即可实现车座的前后位置变化,不需要调节车座和座杆之间的位置,调节简单快捷,同时有效地保证了行车安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固定盘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图中:上固定杆1、第一铰链2、第二铰链3、上连杆4、固定盘5、第三铰链6、销轴7、下固定杆8、第四铰链9、下连杆10、车座11、抱箍12、车架13、销孔5-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自行车座杆,包括上固定杆1、第一铰链2、第二铰链3、上连杆4、固定盘5、第三铰链6、销轴7、下固定杆8、第四铰链9和下连杆10;上固定杆1呈杆状,上固定杆1竖直设置,在上固定杆1中部的外圆上设有第一铰链2,在上固定杆1下端的外圆上设有第四铰链9,下固定杆8呈杆状,下固定杆8与上固定杆1平行设置,在上固定杆1上端外圆处设有第二铰链3,在上固定杆1中部外圆处设有第三铰链6,在第三铰链6的侧面设置固定盘5,上连杆4一端连接第一铰链2,另一端连接第二铰链3,下连杆10一端连接第三铰链6,另一端连接第四铰链9,在下连杆10的上部设有销轴7。上连杆4与下连杆10长度相等,第二铰链3与第三铰链6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铰链2与第四铰链9之间的距离,第二铰链3与第三铰链6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连杆4的长度。如图2所示,固定盘5上部以第三铰链6为中心沿圆周等距设置若干销孔5-1。工作原理如下:如图3所示,下固定杆设置在车架13上,并用抱箍12抱紧,上固定杆的上端与车座11连接,当需要调节车座11的前后位置时,先拔出销轴,转动上连杆和下连杆,把车座11调至合适位置再插入销轴。当车座11的上下位置需要调解时,通过松开抱箍12,把下连杆与车架13的相对位置调至合适,在拧紧抱箍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上固定杆和下固定杆之间设置上连杆与下连杆,组成平行四连杆结构,旋转上连杆与下连杆即可实现车座的前后位置变化,不需要调节车座和座杆之间的位置,调节简单快捷,同时有效地保证了行车安全。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自行车座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杆(1)、第一铰链(2)、第二铰链(3)、上连杆(4)、固定盘(5)、第三铰链(6)、销轴(7)、下固定杆(8)、第四铰链(9)和下连杆(10);所述上固定杆(1)呈杆状,所述上固定杆(1)竖直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1)中部的外圆上设有第一铰链(2),在所述上固定杆(1)下端的外圆上设有第四铰链(9),所述下固定杆(8)呈杆状,所述下固定杆(8)与上固定杆(1)平行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1)上端外圆处设有第二铰链(3),在所述上固定杆(1)中部外圆处设有第三铰链(6),在所述第三铰链(6)的侧面设置固定盘(5),所述上连杆(4)一端连接第一铰链(2),另一端连接第二铰链(3),所述下连杆(10)一端连接第三铰链(6),另一端连接第四铰链(9),在所述下连杆(10)的上部设有销轴(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座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杆(1)、第一铰链(2)、第二铰链(3)、上连杆(4)、固定盘(5)、第三铰链(6)、销轴(7)、下固定杆(8)、第四铰链(9)和下连杆(10);所述上固定杆(1)呈杆状,所述上固定杆(1)竖直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1)中部的外圆上设有第一铰链(2),在所述上固定杆(1)下端的外圆上设有第四铰链(9),所述下固定杆(8)呈杆状,所述下固定杆(8)与上固定杆(1)平行设置,在所述上固定杆(1)上端外圆处设有第二铰链(3),在所述上固定杆(1)中部外圆处设有第三铰链(6),在所述第三铰链(6)的侧面设置固定盘(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中明鲍洪李发军陶启乾赵虎段道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凤凰自行车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