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788933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及制造方法,1)冶炼、铸造成坯,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8~0.20、Si≤0.8、Mn0.5~2.0、Al0.8~2.5、Nb≤0.03、N≤0.010、P≤0.020、S≤0.008、Ca0.001~0.005、余铁;2)钢坯加热至1150~1250℃;保温,保温时间按厚度1~1.5min/mm计;3)轧制,在奥氏体可发生再结晶的温度范围内变形,采用一道次或多道次,将钢坯轧制成中间板坯;在奥氏体未发生再结晶即低于Tnr温度但高于Ar↓[3]转变点的温度范围内变形,轧成最终厚度钢板,终轧温度800℃~880℃;4)冷却。本发明专利技术成分经济,硅含量较少,不含Cr、Ni、Mo等贵重合金元素,热轧工艺简单易行,钢板表面质量好、强度高和塑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钢铁材料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抗拉强度750MPa热轧相 变诱发塑性钢(TRIP)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汽车用钢有很多品种。传统的低强度钢(LSS)和高强度钢(HSS) 主要有无间隙原子钢(IF)、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IF-HS)、普碳软钢(MILD)、各向同性钢(IS)、烘烤硬化钢(BH)、碳锰钢(C-Mn)以 及低合金高强度钢(HSLA)、双相钢(DP)、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 等三个种类的部分低强度级别品种。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对车辆安全性 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车辆自重也要求越来越轻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对车辆 所用钢板的强度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不同部位钢板的性能要求分 工也越来越多、越细,于是先进的高强度钢(AHSS)或者超高强度钢(Ultm-HSS)应运而生。通常抗拉强度大于700MPa的钢种可归为超高强 度钢,TRIP钢具有高强度、高塑性和优良吸收能等综合性能,是先进高 强钢中的一个重要钢种。TRIP效应是在室温下钢中含有部分残余奥氏体,在应变的作用下残 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而吸收能量,从而显著提高材料塑性和加工硬化能 力,又称为相变诱导塑性。为了得到这种TRIP效应,早期的TRIP钢一般含有较高的镍、铬等贵 重合金,且碳含量较高,这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有用热处理方式生产冷轧TRIP钢和热轧方法生产TRIP钢,其 化学成分范围一般为0.10 0.40%C, 0.50 2.50%Si, 0.50 2.50%Mn, 另外添加一定含量的Nb、 Ti、 Ni、 Cr、 Mo和Cu等合金元素。主要有低 合金成分体系、Si-Mn系和含有铬、镍等贵重合金元素成分体系。对于低 合金成分体系,碳含量可以较低,但需要添加较高含量的Nb和Ti并通过 严格的控制轧制来提高钢的强度,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控制轧制难度。添加铬和镍元素更是增加了钢的制造成本。Si-Mn系虽然是一种经济型成分体 系,但要获得高强度,其碳含量一般较高,且由于硅含量较高,导致产品 性能不稳定和钢的表面质量不好。欧洲专利EP748874A1主要阐述了一种添加铝的抗拉强度700MPa级 的热轧TRIP钢的生产方法,采用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和层流冷却的方法 生产。此专利含0.12 0.30%C, 1.2 3.5%Mn,除了添加Al夕卜,还可添 加Ti、 Cr、 Mo、 Cu和Ni等贵重合金元素。该热轧TRIP钢中未含Nb元 素,碳和锰含量都较高,主要依靠合金元素的作用而不是水的作用来获得 TRIP效应,生产成本较高,其力学性能屈强比较高,不利于冲压加工; 且此专利的钢种的抗拉强度等级为700MPa级。美国专利申请号US6797078公开了一种添加铝的抗拉强度700MPa级 的热轧TRIP钢的生产方法,采用热轧后分段冷却控制的方法生产。此专 利的合金成分不经济且轧后冷却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此专利需添加Cr含 量,如果不添加Cr,其残余奥氏体的含量会减少,会导致抗拉强度降低。 另外其碳含量和锰含量均较高,给冶炼和焊接带来困难;且抗拉强度等级 为700MPa级,低于本专利技术的强度等级。欧洲专利EP 881306A1提供了一种延伸性能好,具有TRIP效应的多 相钢的成分和生产方法。其通过添加Nb、 V和Ti来提高钢的强度,而未 采用Al作为促进铁素体形成的合金元素。要求分段冷却控制方式,提高 了生产难度。其成分为0.05 0.50% C, 0.35 0.50% Si, 1.35 1.80%Mn, 还可添加以下几种元素,015% Nb, K)20%V, ,020%Ti,。在工艺 上采用分段冷却方式,终轧结束后,快速冷却到某一温度后空冷一段时间, 然后再快速冷却到巻取温度。该方法不易于控制。日本JP 2003321738A公开了 一种热轧TRIP钢的成分和生产方法。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残奥(二相),或四相(含马氏体)。成分为C:0.1 0.2%, Si:0.5 2.0%, Mn:0.5 1.7%, Al:^0.06%, N:^0.006%, Mo:0.1 0.5%, Ti:0.05 0.2%。硅含量较高,且添加了贵重的Mo合金。欧洲专利EP295500 A1公开了一种热轧高强度薄板,成形性好,组织 为铁素体、贝氏体和残奥;不添加其它合金,成分C:0.15 0.40。/。, Si:0.5 2.0%, Mn:0.5 2.0%。虽然此成分是经济成分体系,但硅含量较高,在加 热过程中,容易产生粘而厚的红氧化铁皮,不容易除鳞,在轧制中容易压 入钢板,造成表面质量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 及其制造方法,具有成分经济,硅含量较少,不含诸如Cr、 Ni、 Mo等贵 重的合金元素,热轧工艺简单易行,钢板具有表面质量好、强度高和塑性 好等特点。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水作为合金元素"新的合金设计思想,采用以铝代 硅的经济成分系列,并开发用于生产制造热轧TRIP钢的"一段式控制冷 却"的轧后控制冷却的方法,较文献中报道热轧TRIP钢的成分体系与工 艺,具有碳含量较低、成分经济、轧制工艺简单,轧后冷却工艺操作易行 的特点。按本专利技术方法生产的热轧TRIP钢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强度等级高的同时具有优良的塑性,产品表面质量好且各 项性能稳定。采用该方面生产的热轧TRIP钢的抗拉强度具有大于等于 750MPa的超高强度,反映TRIP钢重要指标的强度塑性积可大于 22000Mpa*0/0o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 相变诱发塑性钢,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 C 0.08 0.20 Si 《0.8 Mn 0.5 2.0 Al 0.8 2.5 Nb 《0.03 N 《0.010 P 《0.020 S 《0.008 Ca 0扁 0德 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碳钢中最经济、最基本的强化元素。碳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地决定了钢板的强度级别。在所有元素中,碳使Ms温度降低的作用最强烈,是 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贝氏体等钢中的强化相所必不可少的元素。本专利技术中,控制范围为0.08% 0.20%,如果碳含量太低,则在冷却过程中,奥 氏体会转变为马氏体而不会在室温下稳定,不会有TRIP效应;反之,碳 含量高于0.20%时,则钢的塑性和韧性降低,焊接性也变差。锰锰是置换型合金元素,通过固溶强化细化晶粒而提高钢的强度。同时锰是扩大Fe-C相图Y相域最有效的元素之一,能稳定奥氏体,降低马 氏体的转变温度,在锰含量合适的情况下,能增加碳富集的可能性,使残 余奥氏体含量增加。但锰含量过高会降低奥氏体中碳的活度,而促进碳化 物的形成,过高的锰还易于偏析,恶化钢的性能。要注意锰和硅、铝元素 的平衡,调整添加的相对量以控制相的分布和体积分数。硅硅在钢中起固溶强化作用。硅在钢中是抑制渗碳体形成的元素, 能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活度,促进铁素体形成,从而使碳扩散到残余奥氏 体中。硅或类似元素充当铁素体稳定剂的作用,不仅加速先共析铁素体的 形成,而且在贝氏体形成期间阻碍渗碳体的析出,加速碳扩散到奥氏体相 中,因此硅有助于增加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硅的添加并配合分段冷却工 艺可以促进铁素体析出,有利于降低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抗拉强度750MPa级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其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08~0.20Si≤0.8Mn0.5~2.0Al0.8~2.5Nb≤0.03 N≤0.010P≤0.020S≤0.008Ca0.001~0.005其余为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芳郑磊
申请(专利权)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