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南昌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K60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循迹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541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K60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循迹机器人,包括K60单片机,L298电机驱动模块,OV7620图像传感器,DC‑DC稳压模块。以K6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摄像头对地面黑色引导线拍照,K60单片机对采集的照片进行扫描、识别,利用脉宽调制技术动态控制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结合软件编程实现机器人行进、避障的精确控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做到智能检测,效率高,误差小。

An intelligent tracking robot based on K60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contro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tracking robot based on K60 microcontroller, including K60 MCU, L298 motor drive module, OV7620 image sensor and DC DC voltage stabilizing module. Taking the K60 single chip as the control core, the black guide line on the ground is photographed by the camera. The K60 MCU scans and identifies the collected photos, and uses th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technology to dynamically control the rotation direction and speed of the motor. Combined with software programming, the precise control of robot moving and obstacle avoidance is realize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intelligent detection, high efficiency and small err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K60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循迹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循迹机器人,具体涉及一种操作方便、智能化程度高、识别误差相对较小的机器人。
技术介绍
当今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有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几年汽车产销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15年达到2500万辆。但随之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有统计显示80%以上的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随着汽车越来越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于是智能汽车的概念近些年被提出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现有的光电循迹机器人所采用的光电传感器循迹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物美价廉,但是光电传感器本身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易受自然光的影响,导致循迹效果不是很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够智能判断路面状况,识别障碍物,并避开障碍智能循迹的机器人,为未来交通状况的缓解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本技术控制精准,操作简单,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K60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循迹机器人,包括:L298电机驱动模块、第一DC-DC稳压模块、第一接线排针、总开关、摄像头支架、摄像头、第二接线排针、K60单片机、电机供电开关、第二DC-DC稳压模块、第三DC-DC稳压模块、第一电机、第一后后轮胎、第二电机、第二后后轮胎和前轮胎;外部16V电源通过排针与总开关相接,接出三路供电;线路1与第一DC-DC稳压模块相接,稳压到5V后,第一DC-DC稳压模块通过第一接线排针与K60单片机相接;线路2与第二DC-DC稳压模块相接,稳压到12V后,第二DC-DC稳压模块与第二接线排针相接,然后第二DC-DC稳压模块与电机供电开关相接,最后电机供电开关与L298电机驱动模块相接;线路3与第三DC-DC稳压模块相接,稳压到8V后与摄像头相接。优选地,摄像头通过信号线与K60单片机相连。优选地,第二后后轮胎和前轮胎通过分别螺丝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相连,并且紧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通过信号线与L298电机驱动模块相接,L298电机驱动模块与K60单片机相连。本技术采用的是摄像头拍照、识别,相对于传统的光电循迹机器人,他的识别更加精细,更加明显,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在操作方面,机器人启动之前只需要检查电源电压是否达到要求,在按下总电源开关后,智能循迹机器人便可自动行驶,识别障碍物,趋避障碍物,完全做到自动化,智能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循迹机器人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循迹机器人的侧视图;图中,1、L298电机驱动模块;2、第一DC-DC稳压模块;3、第一接线排针;4、总开关;5、摄像头支架;6、摄像头;7、第二接线排针;8、K60单片机;9、电机供电开关;10、第二DC-DC稳压模块;11、第三DC-DC稳压模块;12、第一电机;13、第一后后轮胎;14、第二电机;15、第二后后轮胎;16、前轮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循迹机器人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循迹机器人的侧视图。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为一种新型智能循迹机器人,包括外部16V电源通过第一接线排针3和第二接线排针7与总开关4相接,接出三路供电,线路1与第一DC-DC稳压模块2相接,稳压到5V后,第一DC-DC稳压模块2通过第一接线排针3与K60单片机8相接;线路2与第二DC-DC稳压模块10相接,稳压到12V后,第二稳压模块10与第二接线排针7相接,然后第二接线排针7与电机供电开关9相接,最后电机供电开关9与L298电机驱动模块1相接;线路3与第三DC-DC稳压模块11相接,稳压到8V后与摄像头6相接。第二后后轮胎15和前轮胎16通过分别螺丝与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14相连,并且紧固,第一电机12和第二电机14通过信号线与L298电机驱动模块1相接,L298电机驱动模块1与K60单片机8相连。摄像头6通过信号线与K60单片机8相连。机器人的结构固定以螺丝螺母为主,电子元件的黏贴主要以热熔胶为主,所有的电源线为20号硅胶线,所有的信号线为40P杜邦线。摄像头支架5是一个手工打造的U型槽。在摄像头支架5下部装有一个360°万向轮,方便机器人行驶过程中转向使用。所有电子元件的引脚处都用热熔胶进行密封,一方面做固定处理,另一刚面做绝缘处理。本技术采用了一种智能循迹机器人,采用摄像头识别,进行智能循迹的方法。摄像头识别,识别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而且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本技术硬件主要有电动机驱动模块、路径检测模块等,软件主要完成寻迹机器人程序编辑调试与下载等功能。通过K60单片机8控制输出PWM信号来控制电动机的转动,实现机器人在不同的外部坏境下的精确控制,进行避障、移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基于K60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循迹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K60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循迹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L298电机驱动模块(1)、第一DC‑DC稳压模块(2)、第一接线排针(3)、总开关(4)、摄像头支架(5)、摄像头(6)、第二接线排针(7)、K60单片机(8)、电机供电开关(9)、第二DC‑DC稳压模块(10)、第三DC‑DC稳压模块(11)、第一电机(12)、第一后后轮胎(13)、第二电机(14)、第二后后轮胎(15)和前轮胎(16);外部16V电源通过排针与总开关(4)相接,接出三路供电;线路1与第一DC‑DC稳压模块(2)相接,稳压到5V后,第一DC‑DC稳压模块(2)通过第一接线排针(3)与K60单片机(8)相接;线路2与第二DC‑DC稳压模块(10)相接,稳压到12V后,第二DC‑DC稳压模块(10)与第二接线排针(7)相接,然后第二DC‑DC稳压模块(10)与电机供电开关(9)相接,最后电机供电开关(9)与L298电机驱动模块(1)相接;线路3与第三DC‑DC稳压模块(11)相接,稳压到8V后与摄像头(6)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K60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循迹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L298电机驱动模块(1)、第一DC-DC稳压模块(2)、第一接线排针(3)、总开关(4)、摄像头支架(5)、摄像头(6)、第二接线排针(7)、K60单片机(8)、电机供电开关(9)、第二DC-DC稳压模块(10)、第三DC-DC稳压模块(11)、第一电机(12)、第一后后轮胎(13)、第二电机(14)、第二后后轮胎(15)和前轮胎(16);外部16V电源通过排针与总开关(4)相接,接出三路供电;线路1与第一DC-DC稳压模块(2)相接,稳压到5V后,第一DC-DC稳压模块(2)通过第一接线排针(3)与K60单片机(8)相接;线路2与第二DC-DC稳压模块(10)相接,稳压到12V后,第二D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皓翔张晴杨桂考李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