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钢结构的工模具钢强韧化热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0230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具有镶钢结构的工模具钢的强韧化工艺是属于热处理领域,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镶钢之后直接进行高温水中淬火,650℃高温回火2小时,再经820~830℃最终水淬,然后180℃2小时回火。经过这种处理后,使铬钨锰钢的机械性能达到σ-[bb]=270~290kgf/mm+[2],a-[k]〉9kg.m/cm+[2],HRc=61~63,碳化物粒度平均为0.1~0.4μm,均匀圆滑,无网状,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为0.01~0.02mm,可节约能源30%,节约工时8000小时/年,提高成品率5.2%。(*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热处理领域。工模具钢的双细化(碳化物细化和奥氏体晶粒细化)处理,对改善金相组织,提高机械性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各国学者在这方面都作了许多工作,如轴承钢的沸水淬火+高温回火的方法;高温奥氏体+300℃贝氏体等温+700℃高温回火工艺。这些方法虽在试验室样品上可取得较好细化和超细化的效果,但在工业生产上由于沸水淬火在中温区冷却速度不足,导致网状碳化物的析出,无法付之于生产实施;等温处理的方法,由于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也不能全面应用于生产,采用镶钢结构,使工模具钢克服了碳化物细化工艺不得采用水淬的难点,使双细化,强韧化成为可能。在已有的技术中,镶钢结构的工模具钢热加工工艺最典型的方法是将镶钢复合结构件加热到1100~1150℃镶钢至950℃后堆放空冷,再加热到780~800℃保温4~5小时进行炉冷球化退火,然后于850℃±10℃保温0.2~0.5小时油冷淬火,最后180℃进行2~4小时回火。这种工艺对保证低合金工模具钢的硬度和耐磨性是可行的,镶钢结构也是经济合理的,可获得碳化物平均直径为1.0~1.2μm,奥氏体晶粒平均直径可为0.2~0.5mm,碳化物网状为大于2级的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处理领域用镶钢结构的工模具钢强韧化工艺,包括镶钢、冷却、球化、最终淬火和回火,其特征在于镶钢后从高温冷却采用水淬,用高温回火代替球化退火,最终淬火采用水淬代替油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善张行顺管恩荃余广华丛录全王德和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机械刀片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