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07944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14 2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新SCR‑LMMOS结构在正向ESD脉冲作用下,一方面,利用PMOS触发电压低的优点,新结构用PMOS取代常规SCR‑LDMOS中的PN结反向击穿的触发机制,降低器件的触发电压;另一方面由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的结构中存在新寄生晶体管可以箝拉器件内部电压,抑制器件内部的正反馈机制,提高器件的维持电压;同时新结构中存在两条ESD电流泄放通道,使得器件的电流泄放能力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属于电子元器件防护

技术介绍
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discharge,ESD)是指当两种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或者接触时,两者之间的介质被击穿,形成了瞬态的电荷转移。日常生活中的ESD事件由于其电量低、作用时间短、能量小的特点,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在集成电路中,很多不被人体感知的ESD事件就足以对一些电子元器件造成损伤。且芯片在制造、封装、测试、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都有可能面对ESD的冲击,如果没有在芯片中添加ESD防护模块,芯片极易被打坏。另外,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节点的不断缩小,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栅氧化层厚度越来越薄等一系列变化使得芯片易于受到ESD伤害,发生如PN结二次击穿、栅氧化层击穿、金属线熔断等失效现象。具有较好ESD泄放能力的SCR-LDMOS器件广泛应用功率管理芯片中以提高系统的ESD防护能力。但常规SCR-LDMOS结构存在一些缺陷:SCR结构的开启触发电压太高,SCR结构器件由于存在NPN和P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59/201710975122.html" title="一种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原文来自X技术">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a>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P衬底(10)、薄埋氧化层(11)、N型外延层(12)、N型缓冲区(13)、P型体区(14)、第一N+注入区(15)、第一P+注入区(16)、第二P+注入区(17)、第二N+注入区(18)、第三P+注入区(19)、第三N+注入区(20)、第四P+注入区(21)、第一场氧隔离区(22)、第二场氧隔离区(23)、第三场氧隔离区(24)、第四场氧隔离区(25)、第一多晶硅栅(26)、第一薄栅氧化层(28)、第二多晶硅栅(27)、第二薄栅氧化层(29);其中,第一多晶硅栅(26)的两侧间距离与第一薄栅氧化层(28)的两侧间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部PMOS触发SCR-LDMOS结构的ESD防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P衬底(10)、薄埋氧化层(11)、N型外延层(12)、N型缓冲区(13)、P型体区(14)、第一N+注入区(15)、第一P+注入区(16)、第二P+注入区(17)、第二N+注入区(18)、第三P+注入区(19)、第三N+注入区(20)、第四P+注入区(21)、第一场氧隔离区(22)、第二场氧隔离区(23)、第三场氧隔离区(24)、第四场氧隔离区(25)、第一多晶硅栅(26)、第一薄栅氧化层(28)、第二多晶硅栅(27)、第二薄栅氧化层(29);其中,第一多晶硅栅(26)的两侧间距离与第一薄栅氧化层(28)的两侧间距离彼此相等,第一多晶硅栅(26)覆盖设置于第一薄栅氧化层(28)上表面上,第一多晶硅栅(26)的两侧分别与第一薄栅氧化层(28)的两侧相对应;薄埋氧化层(11)设置于P衬底(10)的上表面上,N型外延层(12)设置于薄埋氧化层(11)的上表面上;N型缓冲区(13)、P型体区(14)内嵌设置于N型外延层(12)的上表面,N型缓冲区(13)的上表面、P型体区(14)的上表面均与N型外延层(12)的上表面相平齐,且P型体区(14)的其中一侧边缘对接N型外延层(12)的其中一侧边缘;定义N型外延层(12)上表面上对接P型体区(14)其中一侧边缘的边缘为终止边,以及定义N型外延层(12)上与终止边相对的另一条边为起始边;N型外延层(12)上表面上、自起始边向终止边方向,依次相邻设置第一场氧隔离区(22)、第一N+注入区(15)、第一P+注入区(16)、第一薄栅氧化层(28)、第二P+注入区(17)、第二场氧隔离区(23)、第二N+注入区(18)、第三P+注入区(19)、第三场氧隔离区(24)、第二薄栅氧化层(29)、第三N+注入区(20)、第四场氧隔离区(25)、第四P+注入区(21);其中,第一场氧隔离区(22)的其中一侧与N型外延层(12)上表面上起始边相对,第一场氧隔离区(22)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一N+注入区(15)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一N+注入区(15)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一P+注入区(16)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一P+注入区(16)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一薄栅氧化层(28)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一薄栅氧化层(28)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二P+注入区(17)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二P+注入区(17)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二场氧隔离区(23)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二场氧隔离区(23)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二N+注入区(18)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二N+注入区(18)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三P+注入区(19)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三P+注入区(19)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三场氧隔离区(24)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三场氧隔离区(24)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二薄栅氧化层(29)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二薄栅氧化层(29)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三N+注入区(20)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二多晶硅栅(27)的两侧间距离大于第二薄栅氧化层(29)的两侧间距离,第二多晶硅栅(27)覆盖设置于第二薄栅氧化层(29)的上表面上,且第二薄栅氧化层(29)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二多晶硅栅(27)的其中一侧相对应,第二多晶硅栅(27)上相对的另一侧位于第三场氧隔离区(24)的上表面上;第三N+注入区(20)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四场氧隔离区(25)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四场氧隔离区(25)上相对的另一侧与第四P+注入区(21)的其中一侧相对接,第四P+注入区(21)上相对的另一侧与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珊珊成建兵吴宇芳王勃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