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64768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包括防撞栏,所述防撞栏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延伸至外壳的内腔,所述连接柱位于外壳内腔右侧的底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外壳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右侧活动连接有固定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防撞栏、连接柱、外壳、卡槽、箱体、固定块、固定架、转杆、转盘、固定槽、第一斜齿轮、第一轴承、第二斜齿轮、第二轴承、螺纹杆、螺纹套、第一连接块、连接杆、第二连接块、移动板、滑杆、滑槽和卡杆的配合使用,具备便于拆卸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防撞装置在更换时工序比较繁琐,不易拆卸,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

A bridge anticollis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ridge anti-collision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bumper bar, wherein the crash b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nnection column, an inner chamber of the connecting column extended to the bottom of the shell, the connecting column is positioned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housing right is form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lot, the right side of the casing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ox the right side of the box bod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fixed block, the activity of the fixed block is connected with a fixed frame. The utility model is provided with connecting bars, columns, shell, slot, box, fixed block, a fixed frame, a rotary rod, a turntable, a fixed groove, a first bevel gear, a first bearing, second helical gears, second bearings, threaded rod, threaded sleeve, a first connecting block, a connecting rod, a connecting block, second a moving plate and a sliding rod, a chute and a clipping ro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disassembly, solves the anti-collision device when replacing the existing process cumbersome, easy disassembly, wasted time, reduced work efficiency probl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防撞装置
本技术涉及桥梁
,具体为一种桥梁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桥梁防撞理论和防撞装置设计》分析了世界40年来“船撞桥”事故的概况,综述了世界各国工程力学学者和工程界,利用多个有关学科积累的知识和方法,研究这个边界学科的成就,叙述了我国20年前提出的防撞设施追求的目标,并指出我国现在推广的桥梁柔性防船撞装置,可以达到保护桥的同时也保护船和环境——实现了“三不坏”的目标,事故发生后桥梁装置必然会更换,但是,现有的防撞装置在更换时工序比较繁琐,不易拆卸,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具备便于拆卸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防撞装置在更换时工序比较繁琐,不易拆卸,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包括防撞栏,所述防撞栏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底部延伸至外壳的内腔,所述连接柱位于外壳内腔右侧的底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外壳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右侧活动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杆顶部的右侧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与固定架活动连接,所述转杆的左端贯穿箱体并延伸至箱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所述转杆位于箱体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右侧与箱体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齿轮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啮合,所述箱体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靠近第二斜齿轮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远离第二轴承的一端与第二斜齿轮靠近第二轴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的表面套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左侧活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箱体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左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杆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卡杆的左端依次贯穿箱体和外壳并延伸至卡槽内部。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的顶部与连接柱的底部接触。优选的,所述卡槽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的右侧与卡杆的左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滑槽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的右侧与滑杆接触。优选的,所述转盘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撞栏、连接柱、外壳、卡槽、箱体、固定块、固定架、转杆、转盘、固定槽、第一斜齿轮、第一轴承、第二斜齿轮、第二轴承、螺纹杆、螺纹套、第一连接块、连接杆、第二连接块、移动板、滑杆、滑槽和卡杆的配合使用,具备便于拆卸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防撞装置在更换时工序比较繁琐,不易拆卸,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橡胶垫可以保护连接柱,防止连接柱与壳体出现撞击的现象,通过设置海绵垫,可以保护卡杆,防止卡杆与连接柱出现撞击现象,通过设置缓冲垫,防止滑杆与滑槽相互碰撞,保证了滑槽的完整性,延长了滑槽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防撞装置的使用成本,通过设置防滑纹,增加了转盘与手部的摩擦力,便于转动转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防撞栏、2连接柱、3外壳、4卡槽、5箱体、6固定块、7固定架、8转杆、9转盘、10固定槽、11第一斜齿轮、12第一轴承、13第二斜齿轮、14第二轴承、15螺纹杆、16螺纹套、17第一连接块、18连接杆、19第二连接块、20移动板、21滑杆、22滑槽、23卡杆、24橡胶垫、25海绵垫、26缓冲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包括防撞栏1,防撞栏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2,连接柱2的底部延伸至外壳3的内腔,外壳3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24,橡胶垫24的顶部与连接柱2的底部接触,通过橡胶垫24可以保护连接柱2,防止连接柱2与壳体3出现撞击的现象,连接柱2位于外壳3内腔右侧的底部开设有卡槽4,卡槽4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海绵垫25,海绵垫25的右侧与卡杆23的左侧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海绵垫25,可以保护卡杆23,防止卡杆23与连接柱2出现撞击现象,外壳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5,箱体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固定块6的右侧活动连接有固定架7,固定架7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转杆8,转杆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转盘9,转盘9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通过设置防滑纹,增加了转盘9与手部的摩擦力,便于转动转盘9,转杆8顶部的右侧开设有固定槽10,固定槽10与固定架7活动连接,转杆8的左端贯穿箱体5并延伸至箱体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11,转杆8位于箱体5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12,第一轴承12的右侧与箱体5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第一斜齿轮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斜齿轮13,第一斜齿轮11与第二斜齿轮13啮合,箱体5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14,第二轴承14靠近第二斜齿轮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5,螺纹杆15远离第二轴承14的一端与第二斜齿轮13靠近第二轴承14的一侧固定连接,螺纹杆15的表面套接有螺纹套16,螺纹套1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7,第一连接块17的左侧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9,第二连接块19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20,移动板20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杆21,箱体5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左侧均开设有滑槽22,滑槽22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垫26,缓冲垫26的右侧与滑杆21接触,通过设置缓冲垫26,防止滑杆21与滑槽22相互碰撞,保证了滑槽22的完整性,延长了滑槽22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防撞装置的使用成本,滑杆21与滑槽22滑动连接,移动板20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卡杆23,卡杆23的左端依次贯穿箱体5和外壳3并延伸至卡槽4内部,通过设置防撞栏1、连接柱2、外壳3、卡槽4、箱体5、固定块6、固定架7、转杆8、转盘9、固定槽10、第一斜齿轮11、第一轴承12、第二斜齿轮13、第二轴承14、螺纹杆15、螺纹套16、第一连接块17、连接杆18、第二连接块19、移动板20、滑杆21、滑槽22和卡杆23的配合使用,具备便于拆卸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防撞装置在更换时工序比较繁琐,不易拆卸,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的问题。使用时,先将固定架7拔出固定槽10,转动圆盘9,圆盘9转动带动转杆8转动,转杆8转动带动第一斜齿轮11转动,第一斜齿轮11转动带动第二斜齿轮13转动,第二斜齿轮13转动带动螺纹杆15转动,螺纹杆15转动带动螺纹套16转动,螺纹套16转动带动第一连接块17移动,第一连接块17移动带动连接杆18移动,连接杆18移动带动第二连接块19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桥梁防撞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包括防撞栏(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栏(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2),所述连接柱(2)的底部延伸至外壳(3)的内腔,所述连接柱(2)位于外壳(3)内腔右侧的底部开设有卡槽(4),所述外壳(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5),所述箱体(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的右侧活动连接有固定架(7),所述固定架(7)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转杆(8),所述转杆(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转盘(9),所述转杆(8)顶部的右侧开设有固定槽(10),所述固定槽(10)与固定架(7)活动连接,所述转杆(8)的左端贯穿箱体(5)并延伸至箱体(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11),所述转杆(8)位于箱体(5)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12),所述第一轴承(12)的右侧与箱体(5)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齿轮(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斜齿轮(13),所述第一斜齿轮(11)与第二斜齿轮(13)啮合,所述箱体(5)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14),所述第二轴承(14)靠近第二斜齿轮(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远离第二轴承(14)的一端与第二斜齿轮(13)靠近第二轴承(14)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15)的表面套接有螺纹套(16),所述螺纹套(1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7),所述第一连接块(17)的左侧活动连接有连接杆(18),所述连接杆(18)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9),所述第二连接块(19)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板(20),所述移动板(20)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杆(21),所述箱体(5)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左侧均开设有滑槽(22),所述滑杆(21)与滑槽(22)滑动连接,所述移动板(20)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卡杆(23),所述卡杆(23)的左端依次贯穿箱体(5)和外壳(3)并延伸至卡槽(4)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防撞装置,包括防撞栏(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栏(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2),所述连接柱(2)的底部延伸至外壳(3)的内腔,所述连接柱(2)位于外壳(3)内腔右侧的底部开设有卡槽(4),所述外壳(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5),所述箱体(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所述固定块(6)的右侧活动连接有固定架(7),所述固定架(7)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转杆(8),所述转杆(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转盘(9),所述转杆(8)顶部的右侧开设有固定槽(10),所述固定槽(10)与固定架(7)活动连接,所述转杆(8)的左端贯穿箱体(5)并延伸至箱体(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11),所述转杆(8)位于箱体(5)内部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12),所述第一轴承(12)的右侧与箱体(5)内壁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齿轮(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第二斜齿轮(13),所述第一斜齿轮(11)与第二斜齿轮(13)啮合,所述箱体(5)内壁顶部和底部的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14),所述第二轴承(14)靠近第二斜齿轮(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5),所述螺纹杆(15)远离第二轴承(14)的一端与第二斜齿轮(13)靠近第二轴承(14)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仁华黄兵夏恺恺张璐方超鹏林渊郑明浩潘煊吉洪林健孙璘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